余小倩
【摘要】群眾文化就其本質、任務而言,主要是指社會美育文化。它已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確立了應有的社會地位。作為社會美育文化物質載體的公益性政府機構,世界各國、各地區都相當重視其基本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群眾文化;定義;職能
一、群眾文化的定義
成都市群眾文化專家鄭時雍先生在他的《<群眾文化學原理>教學大綱》中提出,“群眾文化是社會實踐主體按美的規律自我完善的客觀需要在社會化滿足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是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在文化方面得到徹底解放的體現。它以文藝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也包括了群眾文化事業的各種必備要素”。他認為,群眾文化的歷史發展,經歷了原始社會的蒙昧階段、階級社會的自在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的自覺自為階段,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時期,走向了與專業文化藝術“雙并舉”的成熟階段。應當說群眾文化是我國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群眾文化是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熟而成熟的,也就是說,群眾文化自從它成為了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矢志不渝的追求與卓有建樹的體現之后,便真正獲得了價值觀念、物質基礎、文化制度的成長和成熟。從這個意義上講,群眾文化屬于主流文化范疇,并隨著共產黨統治地位的穩步確立,逐步發展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方式。其文化工具論意義也隨著我們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而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社會審美教育功能,成為與國民文化藝術素養的提高密切相關的重要文化形態,從而真正獲得了相對獨立的文化價值。
二、要處理好管理和放開關系,確立服務的方向,使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有機結合。
基層單位的經營權、自主權,如果真正掌握在文化組織者自己的手中,那么群眾文化事業發揮的特色,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績,收獲豐收的成果。擺正文化館站與市場的關系決不是一句空話,在市場經濟的滲透下,文化館站的工作無疑要打上商品經濟的印記。但是文化主體的性質不能改變,它既要適應市場規律,又要堅守自己的文藝陣地和發展方向。要發展文化部門與地方的關系,文化工作不能高高在上,應深入到群眾生活中去,文化產品不同于工業企業生產的產品,不能直接進入市場,并且討價還價。對于市場意識、因素的培育,領導有效地管理、科學的方法,人才、作品的較高科技含量,有利于地區性群眾文化功能的整體發揮和隊伍的有機配合,使文化經濟的運行進入正確軌道。
政府部門要轉變職能,把應有的權力下放給文化事業(企業)單位,并不意味著撒手不管,文化主體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把市場經濟的要素引進到文化工作中,在社會發展中重新建立主體意識,充分表現出獨特的功效和無法取代的價值力量。巧妙地把文化、道德、教育系統工程運用于服務中,拓寬渠道、勇于創新,使之與經濟發展同步。
我國經濟的速度發展迅速,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出現了先富起來的人們腰包鼓了、頭腦卻空了的現狀,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精神饑渴大有人在。他們盲目地進入消費層,道德觀、人生觀跟不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有所抬頭,有的人心態扭曲,黃、賭、毒無所不好,連貪占國家和集體的財物也變得理所應當。價值觀的失衡,使不少從事文化創作的人員心灰意冷,立場動搖,加之文化人多數屬于工資階層,如果放棄了對文化工作的熱愛,何以組織輔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更失去了積極地引導、去其糟粕、提取精華的功能。
三、在實現生活富足之后,首當其沖的就是人的精神需要,大力發展群眾文化,使每個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滿足,個性得到張揚,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維護人與人之間、社會階層與社會階層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
群眾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文化是一個有效的紐帶,群眾文化以其廣泛性、基礎性,成為人與人之間交流與溝通的重要載體。通過群眾文化的開發、傳播,使有著共同愛好、共同審美觀的人走到一起,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共同享受群眾文化成果。二是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群眾文化雖然很大程度上處于自我、自發狀態,但人們的價值取向卻總是驚人的相似,越是體現積極向上內容的群眾文化活動,就越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播,得到更多群眾的認同。因此,在群眾文化開發、傳播過程中,也蘊含著正確價值觀的傳遞,通過活動的開展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氛圍,激勵著人們敬業、勤奮、創新,源源不斷地為廣大群眾提供精神動力。三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普及。群眾文化與專業文化并無高下之分,都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較而言,群眾文化在群眾接受程度方面更有優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普及社會主義文化,提升全民族素質。
四、群眾文化的群眾性、自我性決定了它的價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復雜性,但這不并是說可以任由其發展,不受法律和社會道德的約束,從政府和群眾文化管理的角度來看,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堅定不移地引導和支持健康向上的群眾文化活動占領文化陣地,使群眾文化提高群眾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筆者認為,既不能在價值取向方面賦予更多的道德要求,又不能使之偏離社會公德之外,群眾文化工作應當倡導“求知、求新、求樂、求美”的價值取向。求知,就是以鼓勵群眾以文化活動為載體,傳播知識、傳播文明;求新,就是鼓勵創新,緊跟時代發展,以新的形式、新的內容,帶給人一種新的感受;求樂,就是發揮群眾文化愉悅身心的功能,使人們通過群眾文化活動獲得心靈上的快樂;求美,就是傳播正確的審美觀,以優美的形象、優美的旋律帶給人們美的熏陶。
結束語: 總之,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探討群眾文化現象所蘊含的本質,準確把握群眾文化的宗旨、性質、功能及價值取向,堅持正確的文化發展方向,充分發揮優秀群眾文化的育人功能,對于促進群眾文化自我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都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