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
【摘要】本文分析了項目主題式課程式教學模式的內涵要素、體系建構、組織實施和實踐效果,對職業教育中的“項目主題式”課程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教育課程資源教學模式
一、引言
職業教育改革要求課程資源不僅注重學生學習與從事職業的關系,而且要注意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項目主題式課題資源突破了傳統的以教科書為出發點的課堂教學模式,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出發點的新模式。“主題式”資源由點、面、線三維構成立體模型,“點”是學生最具價值的教育主題;“面”是由各種資源的主題發出的,這些資源可以是跨學科的,也可以是同學科不同領域間的,不同的面通過橫向鏈接闡釋教育主題;“線”是各個主題之間的思維邏輯的軌跡,不僅反映了課程資源開發人員的價值取向,是培訓目標選擇和使用資源的內化行為。基于項目的課程資源的開發突破了僅僅以知識為基礎的設計理念,并注入以學生為中心和面向社會的設計思想。充分發揮職業學校學生的整合、創新、評估等思維能力,挖掘他們團隊合作與管理能力以及解決復雜問題的行為能力,對項目主題式課程教學模式貫徹執行是非常重要的。
二、項目主題式課程資源教學模式的內涵與特點
項目主題式課程教學模式是以專業職位的具體工作任務為參照點、以項目為載體、以主題工作任務的分解來設置課程和組織實施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它的構建路徑分為任務分析——項目確定——項目實施——項目評價四個步驟。
(一)項目主題式課程資源的內涵
作為一種更實用,更貼近生活方式的課程教學模式,項目主題式課程教學模式體現了社會進步、個性完美和學科發展的綜合價值取向。項目主題課程模式以學生的整體發展為目的,它是一種追求教育行為、教育接受和教育績效的三者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首先,通過完成一項專業工作中的具體任務,培養學生的技能,增加學生的知識,以實現理性的行為目標;然后,通過結構化主題任務詳細分解,達到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目的,以實現學生自主性的教學指標;再次,通過項目作為典型產品或服務的載體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以實現其具有實踐性的目標。通過讓學生參與、探究的方式在真實任務中學習,最終將學術能力整合到實際情況中去。
綜上所述,項目主題式課程模式的內涵主要有五大要素:(1)以學生所選擇的學科課程為主;(2)引導學生領會學科知識核心概念和原理; (3)學生自身要對學習主題作出選擇、設計和管理;(4)建設性的調查研究和知識建構;(5)現實情境中提出的問題要保證其真實性。
(二)項目主題式課程的資源特點
項目主題式課程資源是一種非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有著不同的資源結構、功能和價值,它受到實施主體有意識、動態的分配、開發和利用。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知識性。學科知識作為項目主題式課程資源的主要背景,反映的主要內容是知識的主題。首先,它打破了傳統知識單一的結構和框架,以項目的主題作為主導,有序的重組了學生的學習規則和知識模塊。 其次,資源不僅保留了對學科概念的關注,而且擴展了與這些概念及其設計工作相關的知識。 最后,建立了有利于項目工作的“框架”,也就是項目模型和項目研究策略。
2.多樣性。項目資源的多樣化主要有以下表現:首先,“客觀的形式”多樣化。由于課程的地域、時代、可開發和利用的資源不同,其客觀存在形式也是不一樣的。其次,“主觀形態”的多元化。課程資源的主觀形態由于受到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慣、宗教背景各不相同的影響,主觀形態也呈現出多樣性。第三,課程資源的目的是多樣化的。它不僅是實現課程目標的前提,而且對社會來說也是一種能夠發揮效益的資源。最后,對課程資源的評價也是多樣化的。不同的學習者,由于各種各樣的生活經歷、個人特點和文化傳統的影響,必然會導致對各種教育資源評價的多樣化。
3.變動性。項目主題課程資源是一個包含在社會資源系統、人們主觀價值體系里的子系統。 因此,課程資源的從理論到實踐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在一定時間內它總是有一定的限制,這個限制又有很大的靈活性,同一情境下不同的主體可能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不同。 同一地區的地域條件、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特征等各個方面都會影響到課程資源的發展,使其具有很大的變動性。
4.模擬性。一方面,項目主題式課程資源來自企業的實施項目,可以通過一些模擬操作軟件(如民航客機操控駕駛模擬軟件和銀行柜臺操作模擬軟件)來模擬其操作過程。 另一方面,一些是專門為項目學習而開發的,它們具有真實設備的能力,但在規模上小于現實中的設備,并且能及時進入項目學習所需的狀態。
5.協作性。項目主題式課程資源教學模式還是學生協作、師生互動的平臺。學生之間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積極協商,當學生需要幫助時,教師可以提供指導,讓學生通過積極思考、討論、互助解決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并提供評價系統,方便學生自我評價,以及團體相互評價,師生之間相互評價。
三、項目主題式課程資源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其實踐
(一)、項目主題式課程資源教學模式的構建
項目主題式課程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工作中所需要的實用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職業態度,這是行動導向教育理念的典型表現,通過學生所在崗位的任務分析、任務和項目的確定以及典型產品的形成來構建學生職業行動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職業操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從而培養出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融合在一起的混合型人才。
據此,項目主題式課程模式的建構模型是按照項目規劃——項目實踐——成品展示——項目評價的路徑走向建構的,從建構的路徑看,項目主題式課程遵從實踐—理論—再實踐模式,據此路徑,職業分析是第一步,基于學生的專業分析,明確各專業中的工作領域和具體的工作崗位,這既是項目主題式課程設計必經之路,也使項目主題式課程源具有鮮明的實踐性。
在專業分析的基礎上,找到每一個專業中主要的工作區域,對各工作領域的具體崗位作出明確的分析,并以確定后的崗位為參照,在老師和行業精英的幫助下,認真分析不同崗位的工作任務,越細化越好。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充分尊重專家、企業界精英的看法,勾勒出詳細的任務分析表,應該在課程專家和專業老師的幫助下掌握完成每個特定任務所掌握的技能,同時保持好良好的心度,最終完成行動研究工作并開始向學習領域過渡。
在學習領域,這一階段的核心任務是主體概括,在這方面應該充分發揮課程專家和專業教師的核心作用,認真分析完成特定任務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即主題,并依此主題將包含相同或接近的實踐知識和技能與職業情感不同的任務加以歸納和結構化,使特定的任務總結和抽象議題成為可供學生操作的的任務,完成由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的轉變。
完成這一階段的核心任務,僅僅是為學生有效學習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要使這種可能成為現實,還必須進入到學習的環境中,創造一個有利于完成學生有效學習的項目,這就需要根據主題任務的邊界,以項目為載體,按照工作不同階段的邏輯關系,把項目各個階段任務化,然后根據項目各階段的成長規律,將項目結構化,最終建立反映了各種類型的項目課程結構特征的一系列主題式課程。在這種構建模型的過程中,主題概括和任務分解是最重要的環節,它們的質量影響整個項目的建設進程。
(二)項目主題式課程資源教學模式的實踐
以項目為基礎的課程資源教學模式的實踐,指的是職業學校的學生圍繞一個具體項目,研制新產品或在原有產品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選用最優化的學習資源,通過在實踐中探索與創新進而獲得更前瞻的知識,掌握更專業的技能,然后獲得更大的發展。
首先,項目主題式課程學習情境是具體真實的,學習內容全面開放,學習方式多樣,協作學習方式豐富,學習手段電子化,學習收獲也越來越多。該模式的核心特征是,課程內容由簡單到復雜,課程為典型產品研發服務,每個項目都包括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其工作流程這樣的:首先,我們必須在專業化工作的基礎上,明確工作崗位,建立一個真實的工作環境,項目與主題工作間要形成一個相對應的關系,用由此產生的現實作品來解決現實問題。運用“角色扮演法”與“崗位任務”相結合,可以有效地培養職業教育學生的專業能力,甚至達到專家的水平。
其次,通過分析工作任務,了解崗位具體工作職責,在設計工作過程,如果學生只知道一次又一次地做,但不知道該怎么做才產生有用的效果,工作熱情就很容易失去。因此,必須展示現實的作品,這些最后的作品通過網絡媒體、記事本記錄和發布,可以使溝通、討論和小組互動更加方便,讓團隊成員分享,從而形成了對項目主題的一系列知識,并通過寫日志進行反思,以便今后的工作得到提高。
最后,要有完整的項目評價。自我評價是在學習的基礎上的自我檢查和反思,能提高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和作品進行評價能力;形成性評價對學生所受的職業教育提供反饋,能幫助學生加深對崗位工作的理解。由于不同的項目具體內容不同,最后隨著項目的完成,學生的崗位工作經驗得到不斷擴充,職業能力就會不斷增強。
四、結語
總之,項目主題式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和在實踐中的最大價值,是指導教師和學生從教科書中解放出來,使教學工作和具體項目相結合,最大程度的利用學習資源。其優勢在于,首先是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形成了從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全空間學習”。其次,項目主題式學習使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廣泛的結合起來,使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更加貼近生活和生產實際,使學習過程充滿了自主性、前瞻性、創新性氛圍。再次,有效整合各種課程資源,使職業學校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積累了豐富的學習經驗,可為他們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