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常氏莊園,即陜北地區家族性民居聚落的典型代表進行研究。對常氏莊園的認識和研究中國陜北地區傳統建筑空間和傳統文化的重要典范,是舊中國宗族文化發展史的一個縮影。蘊含著中國五千年來所沉淀傳統文化,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窯洞式城堡,融入了歷代人民的智慧和思想。但是,如何在滿足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還能夠使這些優秀的傳統建筑文化及民族文化得到傳承,這就需要我們去深入研究。
[關鍵詞]:陜北地區;常氏莊園;建筑空間;儒家文化
1、常氏莊園沿革概述
1.1概述
常氏莊園,由上下兩套四合院巧妙的拼接而成,布局緊湊,莊園繼承了傳統四合院對稱的特點,結構精美,裝飾藝術十分精細。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莊園最前面用塊石筑高畔。下院,由廳房、耳房,石院磨房,馬廄廁所等要素組成。上院,由靠崖窯式的主窯、兩個暗院和廂窯及石木結構的倒座組成,呈“明五暗四六廂窯”式布局。常家的祖先依靠土地發家,并時刻秉持著“務本敦倫”的治家之道,常氏發家后便建造了這樣一組精美四合院。
1.2沿革
常氏家族在艱難的創業中,崇尚讀書習儒,使世代名家輩出。尤其敢為天下先的常萬達從開始踏上“萬里茶路”到成為富甲海外的晉商巨賈,為常家莊園的建筑奠定了經濟基礎。
常仲林是常氏的祖先,于明弘治年移居到榆次的車惘村,以放羊謀生,直至安家落戶。從第六代開始,常氏開始經商。到第八代,從“行商”發展到“坐商”。常威及其二子常萬玘、常萬達設立了兩個字號“大德玉”及“大德常”,由此,以這二子為首及其之子形成了兩大商業集團。尤其是常萬達,不僅膽識過人,還極具商業頭腦,靠著中俄貿易中的高份額茶葉輸出,完成了常氏的原始資本積累,也為建造常氏莊園奠定了經濟基礎。
常氏家族的經久不衰,與其對讀書的重視離不開,亦與其對“學而優則賈”的治家之道的恪守有關,并將“誠信”、“仁義”、“忠恕”等觀念融入自己的商業活動中。
陜北地區由于千百年來的自然變化,形成了復雜的地貌,私家莊園以三合院、四合院布局或組合式四合院為主。這些莊園在空間上雖然有規模大小,地形特點的不同,但整體都是依山而建,莊園的空間與其所在的地形地勢有著直接的關系。
2、常氏莊園空間布局
米脂的常氏莊園,背山面水,前后空間十分狹窄,因此整個個莊園只有兩個院落,院落左右伸展,因此院落較寬,屬于寬展型四合院組合,和中原的去窄長的合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如圖3.3)常氏莊園的宅院整體布局由上下兩套四合院組成,上下院左右整體呈對稱形式,莊園大門磚木結構,硬山頂,青瓦覆頂。下院建有對稱的倒座廳房、耳房,西側園門內是碾磨院,東側是馬圈及廁所,下院寬達22米,深8米。)二門為卷棚式,雙扇雙門,平日里前開內閉,人們從兩邊通行,避開了大門直沖主宅,起到了影壁的作用,高3.76米。登上寬2.8米的十五級臺階穿過二門,便是主院,主院是比較典型的“五明四暗六廂窯”的莊園建造模式,座東北朝西南,寬23米,深16.4米。因莊園地勢高,院落寬,因此采光非常好。主院內有石床和兩顆槐樹。
其特點筆者總結為以下三點:
①由于地形的限制,常氏莊園在整體布局上左右延伸,呈左右寬扁式。
②整個莊園從抬高的石畔到主窯,層層抬高,整體高差約有14米,完全結合了地形,不但塑造了順應自然的空間藝術,由有了自然天成的美學效果。
③山下院落結合部位的窯洞處理十分精妙,主院廂窯末開一孔,孔內朝南有一過洞,洞內有兩孔小窯,此設計方式使小窯相當隱蔽,在陜北私家莊園中很少有這樣對于空間的處理手法。
3、中國傳統文化對莊園發展的影響
1、儒家文化對莊園的影響
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和農耕經濟性質決定了家庭是構成整個社會的細胞,因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和以土地作為依附的生存,發展出了家族、宗族。“這種以血緣為聯系的宗族自治,以父權家長制為基礎,逐漸形成一套組織制度,有相應的家法族規去嚴格規定輩分、嫡庶、長幼、主從的等級秩序,從而形成宗法制度。”【5】在傳統社會正是以宗法制度為基礎,從而形成了以家族為中心的倫理文化觀念。于是也就衍生出許多傳統文化。統治者們倡導儒家思想,將“仁”、“禮”思想與宗法制度結合,發展出“忠”、“孝”,并形成一套道德規范,成為人們道德、價值評判的標準。
在儒家思想的倡導下,筆者認為影響莊園發展的思想觀念有兩點:
第一,男尊女卑,在父權社會,家族的繁衍是頭等問題,以男子繼承父業的方式進行,這就導致重男輕女的思想。
第二,家族中有著長尊幼卑的觀念,并以此來確定其在族中的地位。這些思想觀念對莊園的選址、朝向、方位、裝飾等,都有著影響。
2、農本思想和商業文化對莊園發展的影響
農業是最早發展起來、最基礎、最重要的產業,陜北地區的民眾世世代代在“黃土地里刨食”早已把農耕視作理所當讓的營生,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占據著主導地位。但商業活動的出現對農民的生存構成威脅,但商人們一直保持著發展的勢頭。直到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繁榮起來,形成了一些商業城鎮,更多的人棄農經商,一些地主也開始經商。
農本思想和商業文化對莊園發展有以下三點影響:
1:以經營農產品為主,地主們多是立足于農業,間接的以土地為生,同時促進農業發展。
2:以購置土地擴大再生產,地主們獲得利潤后的第一件事往往是購置土地。
4、莊園文化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儒家傳統倫理思想中“仁義禮智信”深刻的影響著陜北地區私家莊園的建筑布局、建筑裝飾及人們的生活習俗。這種封建宗法等級制度下建立的道德規范思想,雖有腐朽、落后、過時的因素,但這些思想所蘊含著的中國傳統美德的精華成分,是現代生活中重要的價值規范和倫理準則,對當代思想道德教育和健全社會道德體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孫成政.《魏氏莊園的建筑特色與文化資源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8
作者簡介:劉軒(1990.3~),性別:男,籍貫:陜西寶雞,學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歷:2014級碩士,研究方向:風景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