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光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化工業的不斷發展使電氣自動化技術方面的人才市場有著相當大的潛力。加強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21 世紀高等工程教育共同關心與探討的問題。結合電氣工程專業實際教學現狀,重點從實驗教學給出了一些實踐體會,發揮了學生主體地位,開發了學生的潛能,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普遍有所提高。最后對進一步的改革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電氣工程;實踐;教育;改革
【引言】:當今科技的迅猛發展、社會需求的多樣性給高等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目標和更高的要求。近幾年來,在我國高等院校的工程專業中,電氣工程專業一直處于相當重要的地位,為我國培養了大批電氣工程專業的人才,因此,電氣工程教育是我國乃至全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專業實踐教學又是電氣工程專業學習的重要教育方式。創新源于實踐,實踐教學是造就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1] 。
1.我國電氣工程教育培養目標
電氣工程學科綜合性和應用性較強,特點是強弱電結合、機電結合、軟硬件結合[2] ,主要培養能夠從事與電氣工程有關的系統運行、自動控制、電力電子技術、信息處理、試驗分析、研制開發、經濟管理以及電子與計算機技術應用等領域工作的寬口徑“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2.我國電氣工程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培養目標單一,造成課程設置陳舊,不夠多樣化,且課程與實際應用不能接軌,實踐課程偏少。學生課堂上學的和在企業工作中遇到的不一樣,造成學生在工作上的困惑和壓力,也使得企業在挑選工程技術人才時總感覺無從下手。即使進了企業工作,學生也需要較長一段時間來適應和學習。
2.2 教學方法單一,電氣工程專業相關課程的內容理論性比較強,加之大多課程含有較多的公式推導和理論敘述,若課堂教學不生動,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煩躁、厭惡、學不進去的情緒,導致教學效率急劇下降。
2.3 許開設 電氣工程專業特別是新開設該專業的學校在師資力量、學科建設、教學質量、平臺建設等方面,和國內外強校還存在很大差距,有待進一步提高改進。而這些院校正是除開少數幾個實力雄厚的重點院校外培養大批電氣工程專業基層技術人員的地方。
2.4 學生培養目標不明確,傳統的教學方式只重視對學生進行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理論課程在教學計劃中占相當大的比例,實踐課比較缺乏,這就容易造成學生只注重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對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3.電氣工程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改革思路
目前許多高校的專業課實驗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但從觀念上還是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從安排上還是將實驗教學附屬于理論教學。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獨立設置實驗課是一個很重要的舉措,它使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二者成為整個教學體系并駕齊驅的兩個車輪。
4.電氣工程教學改革
4.1 提高實驗教學的地位改變專業實驗依附于理論課的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和現狀,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力、就業能力為目標,構建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改革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設置獨立實驗課程,與現有的理論課程相對獨立,提高了實驗教學的地位,突顯了實驗教學的作用形成了相對完整和獨立的實驗教學體系。
4.2建立開放式電氣電子實驗室,構建新型實驗內容和方法如何使學生從實驗教學的被動變為主動,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首要的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寬松、有效、自主的實驗環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我們增加實驗室建設經費,改變實驗室現狀,建立了開放式電氣電子實驗室。“開放”有兩層含義:一是時間上定時開放和預約開放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實驗時間;二是實驗內容開放,除了課程要求的實驗內容外,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愛好選擇做其它的實驗項目,還可以參加一些教師的科研活動,接觸一些科研課題,也可以將日常生活中的創意、思考帶到實驗室來。
4.3 克服困難,重視教學實習,走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途徑。
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教育是指以高校為技術依托、以學生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及企業、高校、政府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做中有學、學中有做”的一種教育培養模式。電氣工程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必須以能源電力行業和輸配電裝備制造業需求為導向,堅持實踐能力培養與職業素質教育結合,建立校企聯盟,將產學研合作打造成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使學生順利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實現從大學到“職場”的無縫對接。
結語
現代電子科學和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的需求量將會越來越大。電氣工程作為一種新型的科學技術,它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發揮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結合當前電氣工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從中采取相應的應對方式,推動電氣工程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潔. 論應用型人才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116-118.
2. 翁國慶,黃飛騰.電氣工程專業現狀分析及浙江省屬高校發展策略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3(20):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