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

摘 要: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人類歷史的各個階段都影響著藝術創意形式,隨著信息技術發展,新的媒體形式不斷地涌現。這些技術手段不僅豐富了人類想象力,同時也促使著創作方式發生著變化,本文通過分析數字媒體藝術的本質,歸納其創意形式的若干特征,從而能夠更深刻地認識數字媒體時代的藝術形式。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創意
數字媒體藝術是指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結合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創造出的新型藝術形式。通過傳統藝術與新的技術與媒體進行結合和創新,對視覺經驗進行改造和充實,與傳統藝術相比,數字媒體藝術更趨向于一種媒體技術的邏輯形式,從而產生了獨特的審美及創意特征。
1 非標準化
創意表現是一種意識物質化的表現,不同的時代有著截然相反評判標準,設計標準和意識是與世推移的。在數字媒體時代,公眾物質與精神需求的眾多主張不再如同工業社會時代以模式化標準作為唯一的評價體系,新的信息傳播形式改變了完全被意識形態預定的思考方式。在工業時代的準則中,標準化成為了它的一種語言形式,在認識上往往把復雜的矛盾和問題簡單化,絕對化。由此所導致的絕對化的觀念和思維方式,深刻地影響著當時的創作形式,而數字媒體時代由于數字化的復雜性以及手段的多樣化,拓展了藝術發展的多元化,從而規避了單一性的審美,技術將不同的媒體及造型進行整合,并對單一性的形式進行解構和重組,通過數字化的處理再造新的形式。[1]在這種打破原有單一性的背景下,解讀方式也變得更多樣化,在數字媒體時代中,非絕對化思維是必然的。而這便是后工業化生產及信息媒體時代中的基質特性決定了主體必須放棄簡單化和絕對化的思維方式,才能適應當下的大眾選擇偏好。
2 碎片化
當互聯網迅猛發展,媒體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電視、手機、計算機鋪天蓋地,生活中,你會無時無刻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圍,電子媒體成為了影響我們生活最大的傳播方式,龐大的信息量其實是人們無法消化的,但毫無疑問的是,在這樣一個嘈雜,喧鬧的商業化社會中,媒體,廣告商,并不會停止他們對公眾釋放有用或是無用的信息,龐大的媒體集團會通過各種渠道把信息灌輸給大眾。因此,在數字媒體時代中,大眾的生活方式以及意識形態也發生了改變,作為一個每天生活在這個環境的接受者,不得不主動或是被動地區接受著這些大量實時的、隨機的、碎片的信息,同時由于移動媒體的發展,我們接收信息時間也被分散化,內容也并不是一個完整體系。當然,信息時代的碎片化其實有很大程度與實時性相聯系,微博就是非常典型的碎片化信息媒體。個體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對時間和空間的感受產生了新的變化, 歷史的深度消失了,多民族、無中心、敘述化、零散化、無深度等概念成為了數字時代文化的主要特征。換而言之,在當下娛樂化濃重的社會氛圍中,也并不需要嚴謹,完整的審美,都市生活的快節奏與緊張感,促使著都市大眾順其自然地接受這種更隨意、零碎、輕松的環境。
3 互動
在數字媒體作品中,創作者與觀眾關系變得越來越模糊,在創作過程中逐漸成為創作的合作者,數字技術也成為了促成這種互動關系的重要紐帶,它比以往任何媒介更迅速地交換信息,在溝通和交流中,更具有現場感和實時性,雙方可以以最大限度地進行及時的反饋。“雨屋”是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生態主題展覽的其中一部分,屋內大雨不斷,但是“雨屋”的雨和真實雨完全不一樣,因為不管人走到哪里,都不會被淋濕,就好像雨是刻意躲避人一樣。(圖1)雨屋創意的設計團隊是蘭登國際,用時三年開發了這套系統。這個創意的技術得益于隱藏在房間里的無數3D鏡頭,通過鏡頭監測游客的實時運動軌跡并及時地上傳給雨屋系統,再控制雨水避開游客。通過數字技術與人的行為產生互動關系,從而產生了有趣的藝術作品。這個作品的關鍵并不在于裝置的本身,而是通過觀眾參與的過程中產生的藝術性和趣味性,其中人機交互的過程成為該作品的關鍵。因此數字媒體技術中的交互性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交流方式,以及創意思路。
圖1 蘭登國際創意團隊設計的“雨屋”
數字化及網絡化的高度發展推動了數字藝術交互時代的到來。數字媒體的使用者對于媒體內容擁有更大的選擇和控制。交互是數字媒體藝術與以往藝術形式相比最顯著的特征,也是數字媒體藝術未來發展的目標,交互性不僅在藝術領域具有深遠的影響,它與科技的協同性發展甚至在其他領域也促進了社會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更多樣性的應用可能。例如虛擬現實VR領域的交互功能以更豐富、平民化的方式發展,沉浸式數字圖像以及虛幻成像都成了現實。數字交互技術擺脫了材質與空間的依賴,突破了傳統審美及創作思維的準則,建立了新的藝術發展方向,擴展了受眾的認知,使得藝術的創作更具精準性。
4 綜合性
數字媒體是從平面靜態的表現形式依靠技術轉向動態化、綜合化的藝術表現手段,它是從簡單單一的表現形式逐漸延伸至多種媒體的綜合使用。[2]動態圖形設計、動態文字設計、三維動畫都是基于了相關技術,從傳統專業領域中發展出來的新的創作方向,甚至在眾多創作中,進行了跨界挪用,摻入了數字音樂以及動態捕捉的技術來豐富完善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創作構思,以達到極致的意識構想。在近些年的春晚以及大型舞臺設計中,都大量引用了全息影像與聲效結合的創意設計,到了2016年,央視春晚在創意中更顯科技感,隨著節目和音樂調整角度的LED屏幕、融為一體的舞美視頻,強烈的3D效果,再加上增強現實技術高質量運用,使得受眾全方位地感受數字媒體藝術的魅力。
5 結語
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和發展,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形式也會更具多樣化,多元化的創作手段使得藝術家們能夠更便捷地實現天馬行空的創意。同樣,新的時代和新的技術,觀眾的審美和自我認同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對創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字媒體藝術是結合技術與藝術的產物,藝術家不僅需要掌握傳統藝術中的精髓,同時需要把握時代脈搏和數字媒體藝術的特質,結合新的技術,創作出更具吸引力的作品。在這樣不斷循環和更新的環境下,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才會實現以往藝術所無法實現的美學追求和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 周偉業.視覺藝術傳播圖像化歷程及反思[J].現代傳播,2014(7):76-79.
[2] 陳航平,馮學偉.靜態平面圖形在屏幕中的動態表達[J].包裝工程,2013,34(1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