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權++李宇軒
[摘 要]農業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產業自出現以來便一直在變革。21世紀是互聯網的世紀,是信息大爆炸的世紀,如何讓傳統的農業同發達的互聯網相結合成為農業學者的重要研究方向。文章從“互聯網+”入手,分析了農業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及問題,指出“互聯網+”和農業相結合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變革;發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2.034
1 “互聯網+”概述
隨著我國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民眾的互聯網思維形成“互聯網+”這個概念,其代表的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使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從而也增強了社會實體經濟的市場競爭力,互聯網經濟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機會。所謂的“互聯網+”的金融模式實際上就是互聯網加上其他各行業,只不過在理解時,我們不能僅僅將其看作兩者的疊加,而應該將其看作是將傳統行業加入互聯網,利用互聯網這個大平臺來加快傳統行業發展速度,創造出新的發展方式。這種新型模式不僅僅能夠將互聯網新技術廣泛地運用到人們的生活實踐中,同時還能夠將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和創新力全面提升。目前,人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互聯網游戲、金融、電子商務和O2O線上線下消費等都屬于“互聯網+”的范疇。“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更多智能便捷的元素被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大多數人都認為,只要將傳統行業加入互聯網技術就是“互聯網+”,比如我們最常見的互聯網金融,就是將傳統的金融行業加入互聯網技術,讓理財產品能夠被更廣泛人群所接觸并使用,相對于傳統金融而言更為便捷。比如余月寶、理財通以及P2P投融資產品等;比如互聯網醫療,傳統的醫療機構由于互聯網平臺的介入,使得人們在線詢醫成為可能,這些都是最典型的“互聯網+”的案例。這種模式在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它的存在改變了我們生活中很多傳統行業。比如,互聯網娛樂就產生了很多視頻網站,而互聯網餐飲就產生了很多外賣網站等。
而且,“互聯網+”顯然不是一個產品創新的“萬能通”,誰都適合用,誰都能用好。在一些壟斷行業領域,“互聯網+”并不是萬能的。盡管當前網絡已經遍及很多行業里,但是當前網絡與傳統行業的融合情況還是不夠好。網絡對傳統行業帶來的影響時間并不短,很多都已維持了數十年,比方說在醫療行業里,“互聯網+”的服務模式已經誕生很長時間了,不過互聯網和醫療行業的融合依然是緩慢的,除了在線詢醫和在線掛號等幾個方面外,大部分的人們在醫療健康方面依然沒有體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捷和好處。實際上,最終“互聯網+”究竟能夠發展成什么樣子,有很大概率是由國家政策的開放程度決定的。顯然,“互聯網+”并非是萬能的,其也不是一種方法論或者是一個高不可攀的事物,其不過是當前網絡商品下的一種意識形態而已。不過,當“互聯網+”成為國家戰略,也就同時意味著互聯網行業已經發展成為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命脈的重要一環。
2 農業發展的歷史
2.1 農業的發端:原始農業時代
人們使用木棒與石器去獲取自己的生活用品已經有兩百多萬年了。史學研究者覺得,農業是從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開始發展而來。農業的產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一個標志,也同樣是人類歷史上一次革新。之所以說農業的形成是社會歷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是因為:①它標志著人類對自然界開始進行改造;②采集和狩獵被人類對野生動植物的馴化逐步替代;③人類走向文明社會的關鍵步驟是農業的出現。原始農業時代的特征是:①石器的形成與使用;②自然環境下的粗放種植和養殖以及動植物馴化;③人力為勞動的主要力量。原始農業的產生逐步替代了采集和狩獵。
2.2 傳統農業:經驗農業時代
在五千多年前,金屬農具在青銅器的基礎上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和使用,從而帶動了勞動用具、土地加工以及土壤灌溉等一系列改革,開始構成一個精耕細作的農業系統,讓原始農業成功過渡到傳統農業社會,從而,形成了四千年的農業文明。傳統農業的主要特點為:①金屬與木質用具的產生與使用;②養殖與精耕細作技術的產生與使用;③人力、畜力和其他自然力,比如風力、水力是進行勞動生產的主要力量。
2.3 近代農業:工業化農業時代
工業:在18世紀時播種機、收割機等機械開始在英國出現;到19世紀時內燃機代替了之前以畜力牽引為主的機械動力;20世紀以后各種化學農業的產生讓農業獲得了很好發展。
生物學:19世紀德國施來登等人創建了細胞學說,李比希研發了植物礦質營養學說,英國研究者達爾文創建了進化論,奧地利與美國生物研究者創建了遺傳理論,俄國土壤學家道庫恰耶夫成功創建了土壤學科。
近代農業的特征是:①機電用具與無機能源開始被廣泛使用;②動植物育種與合理種植和養殖;③大量資金投入,化學藥品開始被普遍使用,科學技術也越來越密集;④產業開始分工,專業化與社會化的產品構造開始出現。但是,化學藥物污染、資源損壞以及能源過分消耗讓環境遭受到很大破壞,對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于是可持續發展就被大家所關注。
2.4 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時代
和傳統農業比較,當前農業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不僅在發展,更是在發生變革。當前農業為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這是人們把生產運營管理和當前技術以及管理進行融合的產物。其主要內容能夠總結為: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以專業劃分、社會合作以及商品化為主要的生產基礎,以產業化、集體化當作運營方式,以提升生產率當作主要標志,普遍使用當前管理理念、設施基礎以及先進科技等方式開展的生產運營活動體系。
當前農業所具有的主要特點:①可持續發展;②領先的生物科技和傳統技術互相融合并使用;③被當前工業設施與信息科技所裝備。當前農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就是以農業商品的深加工處理為主的多元化制造技術迅速發展。當前農業所具有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具有一個較為嚴禁、科學的標準,這也是農業最為本質的特點。現代農業更是一個標準化農業,這是創建現代農業最為基本的需求,是我們國家成為WTO一員的需求,是加快產業化改革的需求,是完成科學管理的主要方式,是發展農行品牌、保障商品質量的需求,是加速農業發展成果宣傳使用、確保農業商品質量與安全的需求,是完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素。
3 “互聯網+”對農業產生的影響
“互聯網+”位于一個迅速發展時期,不過也帶來了很大挑戰,當機遇與挑戰并行時,農業的日后發展規劃還是需要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目前國內產業鏈效率普遍較低,農業正遭遇著“內憂外患”的境地,導致其發展程度也比較低下。在這種情況下網絡就成為其日后發展的重要工具,對最為傳統行業的農業來說,它和網絡之間的融合概率最大。在2015年,國內政府機構首次給出了“互聯網+”政策,這個政策的出臺,讓網絡科技開始和國內很多產業進行了有機融合,從此,互聯網開始步入了“產業互聯網”發展時期。
農民是農業進行改革的主要主體,其是否可以接受網絡,并作出改變,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民”,才是這場互聯網變革的重要部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為了可以讓農民接受當前市場的改變是十分重要的,讓他們懂得當前市場發展情況,并給出正確評判,從而能夠做出正確的市場決策,這對目前國內農民所具有的知識水平來說,肯定是具有一定超前性。但是目前急需解決的事情,就是要首先帶動農民從之前傳統的運營模式轉變為當前網絡模式的熱情,讓他們可以了解并掌握“互聯網+農業”的運營形式和運作辦法。
探究影響農民接受互聯網的因素,能夠得出安全因素是最為主要的一個問題。目前國內在網絡知識的宣傳與推廣力度上還是有所欠缺,即使一些農民很早就開始接觸到了網絡,但是在安全問題上還是會有所顧忌,再加上農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差,他們對于風險的抵擋能力是十分薄弱的,所以很有可能會出現網絡上的一個失誤讓他們遭受到巨大的經濟損失。
“互聯網+農業”是實現農業飛速發展的主要方式,這并非只是簡單地讓網絡和農業進行融合,讓網絡變成一個中間體,提高效率的一種方式,而是要將網絡和社會資本融入農業發展當中。首先,這種形式可以幫助產業進行分工、提升組織化進度,削減交易費用、改善資源分配、提升勞動率。另外,這種方式利用便捷、實時、感知以及智能等特點,給農民在科技推廣、產權界定、農村金融等很多方面都帶來了更為準確與合理的服務,變成當前農業實現跳躍式發展的新動力。
綜上所述,農資供應、農業金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流通等環節結合起來就是農業產業鏈。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農業產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國務院在2015年5月4日頒布實施了電商國八條,明確指出要大力支持互聯網和傳統農業相結合,同時中央財政還專門撥款20億元用作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隨著該政策的頒布實施,使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另外,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出現一種新的模式,即“1+1+x”的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充分發揮互聯網金融的優勢來開展服務,而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三農”領域屬于未開發的資本藍海,如此巨大的市場也吸引了很多的社會資本進入“三農”領域。
要想將我國農業盡快地發展起來,首先就要大力推進整個農業產業鏈的改造,互聯網農業的發展也是如此,所謂的互聯網農業不僅僅是將農產品放在網上售賣,而是將網絡售賣為基礎,將整條農業產業鏈都進行全方位的改造和完善。舉個例子,聯想在打造互聯網農業時,首先著手改造的就是整條農業產業鏈,他是對傳統農業進行全方位的互聯網改造,不僅僅采用互聯網融入的方式來提升農業的生產質量和產量,同時還采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來對整個生產過程經營實時監控,以保證其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品質。最后還采用發達的互聯網營銷體系來融入農產品售賣環節,這樣最終形成一條科學化、完善化的互聯網農業產業鏈。再比如,阿里集團也在布局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的產業鏈模式,計劃將農村電商依托于旗下整個生態圈發展,支付寶、螞蟻金融等業務都已跟農業掛鉤,為滿足農民的資金需求,未來大數據的運用將直接介入農村金融市場。
通過不斷的實踐,我國“互聯網+農業”的模式有了多種創新,比如深層次運用互聯網技術的智能化農業模式,全方位運用互聯網營銷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銷售模式等,但不管是采用哪一種方式,都吸引了非常多的社會資本來進入這個行業。盡管就目前而言,我國“互聯網+農業”產業的理念已經在推廣的過程中過于夸大,但不管怎樣,通過對傳統農業和互聯網的深層次融合以及逐步改造完善還是給我國農業產業鏈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和發展機會,對于未來互聯網農業產業鏈的再次升級我們充滿期待。
總之,實現“互聯網+”和農業的有機結合,是建設現代農業所必需,對促進農業產業化,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農產品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的競爭力,提升我國農民的收入水平,合理高效運用各項資源,使我國農業走向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光明大道。
參考文獻:
[1]楊靜,畢鵬,王欣蘭.“互聯網+”農產品的營銷策略研究[J].中國商貿,2016(1).
[2]王峰.互聯網現代農業:破解突出問題,支撐發展方式轉變[J].世界電信,2015(1).
[3]袁曉慶.“互聯網+”農業:助推農業走進4.0時代[J].互聯網經濟,2015(1).
[4]路輝,劉偉:“互聯網+”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現狀及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1).
[基金項目]2016年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甲類項目:“互聯網+農業”開辟農業發展創新路(項目編號:201613218000015)。
[作者簡介]林權(1978—),男,遼寧大連人,大連財經學院副教授,應用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財政理論與實踐;李宇軒(1995—),男,遼寧錦州人,大連財經學院經濟學院2014級稅收學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