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清水江文書是貴州清水江中下游地區發現的明末至民國初年的記載當地林木交易情狀的契約,其中就包括以記載當時當地糾紛解決為主要內容的“清白”文書。該類文書客觀真實的記錄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自力解決糾紛的情狀,反映了國家法下其他社會規約的重要作用。了解清白文書以及文書所體現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必須立足于對文書本身的認識和明晰。本文以清白文書為客體,探明文書的特征。
關鍵詞 清水江 “清白”文書 糾紛解決
基金項目:本文受貴州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基金編號:2016010。
作者簡介:李曉娟,貴州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理論、少數民族習慣法及歷史。
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286
清水江清白文書,是指清水江下游地區村寨中發現的,當地居民載明糾紛事實,解決過程及最終結果的契約文書;主要有清白字、清白合同、認錯字、悔過字、戒約、同心合同等多種類型。清水江地區涉糾紛解決文書的種類很多,而一般在文書的頭都會注明所立契約文書的類型,如“立清白字人某某”、“立認錯字人某某”等;文書解決糾紛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的,從輕微的錯砍杉木、錯拿鐮刀到嚴重的盜竊、強奸都可以通過中人調解、寨老調解等予以解決,并以清白文書進行記載,明確事實以備不虞。但無論解決糾紛的類型如何不同,文書的種類如何變化,清白文書中均有以下特征:
一、憑據:清白文書的使命
“日后不得后悔異言”、“日后不得爭論”、“恐后無憑”、“立此……是實”、“不得再生異端”是清白文書最為常見的文書結尾,也是每一份清白文書的立書目的?!扒宄耸隆?、“二比清楚”是清白文書達成立書目的的關鍵。清水江中下游村寨族群在世代共存、耕作并不斷的發展過程中積淀并形成了持續運作的,決定共同生活族群的成員的價值觀、道德觀、公正標準、裁判權威等等的規制形成的秩序;即由神明到祖靈,由寨老到家長構建出平穩和諧的社會關系以及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中的禁忌、約定和習慣所構建的行為準則。清白文書即依照村寨既定的行為準則解決“二比”糾紛后記載權利義務關系及糾紛解決結果的文書?!懊耖g執業,全以契約為憑”體現了一般百姓以契約作為所有權依據的現實狀況,清白文書雖不同于土地典賣等體現所有權的文書,但清白文書仍以證明糾紛雙方權利義務及責任為使命;實際上,清白文書即可以看做所有權憑據,也可以作為證明爭議對錯的憑據,更可以作為再次糾紛時“經官”的憑據。確定并記載業已明確的雙方責任及權屬,是清白文書的立書目的和使命。
二、白契:清白文書的非官方性
“紅契”通常是指經官或納稅后加蓋了官府印鑒的契約,亦稱“官契”,多用于房屋買賣、典當、贈與和交換。“白契”一般指僅有買賣雙方商定,中人作保的民間契約。筆者共搜集清白文書206份,均為白契,未有官府及官方參與??梢哉f,清白文書均為民間文書、私文書;是由糾紛當事人自書或請憑中、旁人代書,且帶書者一般為本寨親友,詩文水平較低。這也決定了清白文書的寫作特點。在已搜集的清白文書中,文書篇幅短小,語言平實,甚少引用經典,僅僅說清爭議主體,爭議內容,合意結果;幾乎不進行論證。
三、合意:清白文書的基礎
從訂立主體看,清白文書可以分為個人自認己過或明確權利書寫的個人文書;雙方和解制作的相對文書及多方為某事確定合意的多人文書。但無論主體人數的多少,清白文書均是基于合意制作而成的。合意包括糾紛各方對解決糾紛形成的一致意見,也包括過錯方與受害方達成的諒解意見等。試舉不同主體人數的三例文書以作比較說明。
文書一:個人戒約字
“立戒約字人本寨姜秉信,為穿墻擄掠盜契更名。因去歲九月內姜祖朝母子往外傭工,詎料伊本年歸回至家,視貨物并契約槩x搜盡當查詢,確實向余家追問賊物、文約等。語殊天不x惡,敗露奸情。余自招認偷盜真情,當退衣一件,契匣子一口,憑族人姜萬成寄賊伊仰,執臟申明地方保甲等。保甲等向問余,余自料難逃法網,復退所偷之物臟并文約緊后完,自愿賠款三千三百文。造孽原系自作,地方并無威逼之情。嗣后姜主朝母子并繼父楊秀太弗得再行生端,余不得再存伊家田山文約與借契,后反問伊母子是非者,任地方保甲稟官究治。倘余仍x盜行再有重犯及勾引不農不工,無恒業,外人縱x流,寓其來蹤去跡,出入無時,居停窩主者地方開知決不始息,伯叔及保甲等送官法究,自受罪,此候改惡從善。自悔前非,安分守己,而恐口無憑,立此戒約是實。
光緒二十一年六月初二日 親筆立”
文書二:雙方合約字
“立合約字人嘉石寨姜包靄、姜儼靄、姜輔名,為開墾田埂,二逼爭論以致口角叁傷。因請本寨姜云飛、姜天長,復請文堵寨六房姜永鳳,中房姜元德、姜文科,上房張老晚,下房姜永和等于中理論。憑中號定,將巖頭埋起為記號,記號之內任從輔名開墾管業,號記以外不許輔名亂開……中人從公處斷輔名四兩之銀與包靄、儼靄弟兄。自今以后一了百了,如有哪頭從蹈前轍,再行混爭者,任從紙上一干有名香老人等送官懲治,今恐人信難憑,立次合約各付一紙為據,合約是實。
代書姜載道
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初五日立”
文書一雖為犯罪人姜秉信親筆自立,但文書載明其向受害人姜主朝母子進行了賠償,“地方并無威逼之情”,雙方不“再行生端”;除了憑中的調解外,當事雙方就偷盜行為與就遭受損失得到的彌補達成的合意是文書的核心。同樣,文書二就山場糾紛,文書三因共同訴訟而達成的清白文書都是所達成合意的記載。
四、親緣:清白文書主體關系限制
清白文書產生的清水江中下游地區,雖因林木交易發達而與外界頗多交往,但于交易之外長期居住此地從事農業、林木業生產的人皆是世代而局,并形成了穩定的血緣——村落關系,外遷者極少。即使有外來人非因婚姻進入村寨定居,也多經由如“認祖”、“換血”等程序與村寨緊密聯系起來,“外來者”、“異姓人”極少出現在清代清水江的清白文書之中 。清水江的村寨是費孝通先生所描述的典型的“鄉土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上會發生一種特色,每一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的眼中長大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這個社會之下:“化是穩定的,很少新的問題,生活是一套傳統的方法?!毖?、共同生活形成了穩定的交際方式和人際關系,“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生活狀況決定了“爭訟”不如“止訟”,冰冷的國家法不如溫情的“家庭規矩” ,威武的“大老爺”不如慈善的“大家長”,親屬及村寨權威至關重要,維持了整個解紛過程的運轉,并保障了多得結果的真實性和穩定性。
此外,文書在搜集過程中不難發現,在一段時間內發現、整理的清水江文書通常是村寨到村寨之間屬于某個共同生活的群體的,或者說,文書的產生及文書所載的參與人是屬于某個共同生活群體的;這個群體大多屬于同一民族,甚者同一姓氏、同一宗族。清水江地區苗民雖然“民風彪悍”,但“敬祖畏神”又“協作和諧”。在遇糾紛時通常為了維護共同生活基礎,會自力解決而非祈求訴諸國家權威,有訴狀載曰:
“……民媳女流兼系孕婦,被惡兇妞在地,甘受污辱之奸…幾欲投河自縊,民等再四詢問,始知被惡強奸。當即伸冤鳴族人姜兆璠…欲易家法處治,奈系光天之下法網難逃,前于光緒十七年強奸族侄姜恩元之妻,現有戒約可憑賞調,即白今又仍蹈前轍……”
該份訴狀記載了犯人強奸同族侄子的妻子后,再次強奸同族之妻。在前次強奸同族侄子之妻子后,未訴諸司法官吏,而是依照“家法”立戒約懲處,雖有“遮丑”之嫌,但更多的是同族同姓間為保存血緣,維系和諧;可以說清白文書大量存在是維持親緣關系的實然要求。
五、中人:清白文書達成的關鍵
無論是清白字還是認錯字,無論是由雙方合意寫成的糾紛解決文書,還是個人寫就得認錯解決糾紛的文書,都必須在一定村寨權威的主持和見證之下,文書稱“憑中理論”;雖以主體的合意為基礎,卻不單是主體的自我行為。
“憑中理論”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有著深遠的傳統和歷史。從苗族埋巖理詞湯粑理詞、油湯理詞、燒湯理詞,侗族《約法款》、古歌以及其他少數民族法律文獻中都有所體現。以湯粑理詞中一案為例,原告訴被告盜竊“十兩鏈”、“百緞裙”,故“進入牯牛屋,尋求高師,為我做主”;而原被告雙方各自陳述后,由“理師”調解,調解不下煮粽子進行裁判。理師也即原告尋找的“高師”,就在訴訟中擔當調解者和仲裁者的角色。
清水江清白文書是源自于民間的私文書,以解決糾紛為,明確爭議兩造的權利義務關系為首要目的,相信寨老、理老在糾紛解決中的權威,并力求平和快速的解決矛盾,維護穩定的共同生活。十八屆四中全會再次提出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囊括習慣、傳統、禁忌等等的民間規則和國家法因由不同權威保障,調整不同范圍而可以視作不同層次的規則。但看似千差萬別的兩種規則實質上是為了共同的價值追求——立規,解紛,維穩,崇善。即在共同的生活中樹立正當表達,保障自身權利的規矩,并在糾紛產生時給予預先確定的正義的解決,保障社會穩定安寧,崇尚社會正義。
注釋:
治漸成規(卷一).轉引自楊國楨.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49.
文書編號:1-3-3-151.張應強、王宗勛主編.清水江文書.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文書編號:1-3-5-001.張應強、王宗勛主編.清水江文書.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清水江文書中有此類記載,多通過巫醫或嫁娶實現。
民國時期此種現象有較大改變,林木及其他交易的繁盛、外地人的涌入打破了原本穩定的村寨,使得清白文書中出現了較多的“異姓人”;但清白文書從本質上而言,是基于對血緣和共同生活的認可而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故此村寨內部的定紛止爭仍然是清白文書主要的記載對象。
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6-11,66.
清水江中下游的村寨大多同姓而局,有共同的祖先,且同一村寨居住的眾人大多都有親屬關系;于此而言,生長于此地的鄉土的習慣、規則也都是村寨內部整個家族的“家庭規矩”。
“大老爺”是傳統中國社會中黎明百姓對司法行政官吏的一般稱呼,而在訴訟時多改稱“青天大老爺”。
這里是指當地是姓和氏族都是同一的,也就是在擁有同樣的姓后,相信自己源于同一個祖先。
文獻編號:1-3-5-142.張應強、王宗勛.清水江文書.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參考文獻:
[1][清]鄂爾泰修著.靖道謨撰.貴州通志.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7.5-59.
[2]楊一凡、田濤編.張冠梓點校.中國珍惜法律典籍續編(第十冊)——少數民族法典法規與習慣法(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79.
[3]姜明.從碑刻看清至民國清水江下游地區的社會秩序.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5,7(2).51.
[4]貴州省錦屏縣志編纂委員會.錦屏縣志.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898.
[5][同治]大清律例(卷37)//斷獄下·斷罪不當.早稻田大學圖書館館藏電子書.
[6]季羨林、徐麗華.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漢文版)漢以后西南各民族·貴州.四川:四川民族出版.2002.147,187.
[7][康熙]圣諭十六條.《圣祖實錄》康熙九年十月癸已.北京:故宮印刷所.1930.
[8]《圣祖實錄》康熙四年時乙.北京:故宮印刷所.1930.
[9]梁治平.清代習慣法(新民說).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7.
[10]Lawernce M.Friedman ,American Law,ch.(New York:W.W.Norton&Company,1984.
[11]沈敏榮、桁林.論法律萬能主義與法律虛無主義.思想戰線.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