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偉 黃暢
摘 要 自《刑法修正案(八)》中明確對判處管制、緩刑、假釋以及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實行社區矯正后,我國社區矯正法律制度也逐漸完善和發展。而作為社區矯正的起始程序,審前社會調查制度對于規范量刑和降低風險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現階段司法實踐中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本文試圖以對社區矯正審前社會調查的必要性為切入口,通過對現階段該制度存在的問題的分析,探索完善該制度在我國法律和實踐中的措施。
關鍵詞 社區矯正 審前 社會調查
作者簡介:周德偉,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黃暢,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書記員。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00
一、社區矯正審前社會調查制度必要性
社區矯正審前社會調查制度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監獄擬對刑事被告人、罪犯實行社區矯正前,委托司法行政機關對被告人、罪犯的性格特征、家庭狀況、歷史表現、社會背景等情況進行調查,并對其人身危險性和再犯可能性進行綜合評估,再向將調查報告提交委托機關作為參考并決定是否對犯罪人適用社區矯正的一種制度,筆者試圖從法理和實踐兩個角度分析此項制度的必要性。
(一)法理上
1.刑罰個別化的前提
“我們每個人在出生時都受到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遺傳, 并在生活中表現出來, 這就構成了人類活動的個性因素”。 刑事實證學派有這樣一種觀點,犯罪并不是行為人自由意志選擇的結果,而是由行為人所處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也就是說,刑罰應該突出“個性”,根據每個犯罪人犯罪的動機、目的、原因等具體因素去判斷其人身危害性,從而適用不同的刑罰。
實行社區矯正同樣如此,必須通過一套縝密的調查制度,對被告人或罪犯的性格、家庭等因素進行充分了解,準確判斷其人身危害性的大小,為司法機關的決定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這同樣也符合刑法罪刑相適應原則。
2.教育感化的需要
19 世紀,實證學派的代表人物李斯特提出了應受處罰的不是“犯罪行為”而是“犯罪人”的著名論斷,提出應對犯罪人進行科學矯治的思想。 李斯特認為刑罰很重要一個目的就是改造和教育犯罪人,以減少或消除其人身危險性,并讓他們重返社會。從中也可以看出,教育、矯正和重返社會的理念構成了社區矯正社會調查制度的理論根基。
社區矯正不同于其他刑罰執行方式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它并沒有將犯罪人和社會生活完全隔離,保證了其與社會必要的、正常的接觸,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很好幫助犯罪人逐步重新適應社會。而社區矯正審前社會調查制度正是為了使得沒有必要適用監禁的被告人或者罪犯能夠通過社區矯正這樣一種方式來完成對自身的改造,同時逐步重返社會。
(二)實踐中
1.降低社區風險
雖然同是采用社區矯正這一刑罰執行方式,但對于不同的犯罪人,在實踐中矯正的方法、方式必然是存在區別的。
通過審前社會調查這一環節,可以充分了解犯罪人的性格特征、社會背景、家庭情況等,從而更加精確評估其對社區的危險程度,這也能對該罪犯的矯正工作提供更加具體的參考。換句話說,社區矯正審前社會調查制度能夠有助于司法工作人員掌握犯罪人對社區的危險程度,并結合調查結果對其再犯可能性做出較為科學的預測,有助于維護社區安全,降低社區的風險。
2.方便分類管理
從《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第九條 的規定不難看出,分類管理是社區矯正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社區矯正工作步入正規化和成熟的重要標志。
但在現階段實踐中,我國社區矯正中經常忽視這項工作,對于犯罪人往往是“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沒有依照不同犯罪人的不同情況進行區別矯正,這一方面容易使得犯罪人滋生抵觸情緒,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他們重新回歸社會。因此,必須通過審前社會調查制度,在刑罰執行前就通過這個調查充分掌握犯罪人各方面信息,把握犯罪人的差異性,從而能夠幫助制定“個性化”的矯正方案,實現社區矯正幫助犯罪人回歸社會的目的。
二、社區矯正審前社會調查制度現狀與問題
(一)觀念認知模糊
一方面,對于司法機關,由于社區矯正起步早,作為其起始程序的審前社會調查制度許多司法工作人員并不了解。他們并沒有認識到審前社會調查對于社區矯正程序的重要性,往往在實踐中流于形式,甚至予以忽略。
另一方面,對于普通民眾,一旦被要求參與對犯罪人的調查詢問,配合程度往往不高,有的擔心承擔責任,有的擔心犯罪人親屬打擊報復等,或者有的因為與犯罪人較為熟識,多做出較為積極的評價,客觀性不強。也就是說,現階段普通民眾對于審前社會調查這樣一個環節認知和信任程度較低。
(二)法律規定欠佳
大多數學者普遍認為對于社區矯正審前社會調查在法律中規定不夠細致、全面,但筆者認為,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法律規定的社會調查內容并不符合立法者的目的。
在實踐中,調查表的內容主要還是犯罪人姓名、性別、年齡、戶籍、家庭主要成員等個人信息,以及其所屬派出所、司法所、家屬及居委意見等。不難看出,這些調查僅僅是停留在對犯罪人基本信息的確認以及相關部門對其使用社區矯正的意見這兩方面,而這對于往后為犯罪人設計矯正方案并沒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而真正意義上的審前社會調查的內容應該涉及犯罪人的性格特征、家庭狀況、歷史表現、社會背景等情況,其目的是為評估其人身危險性和再犯可能性提供素材,并為往后的矯正方案的設計提供精確的依據。
(三)監督執行不力
一是在執行層面,作為審前社會調查的主體調查人員數量不足,素質良莠不齊。一方面,按照審前社會調查所涉及的調查內容,可能涉及法學、犯罪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方面知識,而現階段承擔調查職責的基層司法工作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專業性較差,得出調查結論參考意義并不大。另一方面,基層司法所本身承擔著多項工作職責,存在人少事多的現狀,也使司法所無力投入太多精力開展審前社會調查工作,審前社會調查容易流于形式。
二是在監督層面,根據《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第二條的規定,社區矯正各環節由人民檢察院來監督,而人民檢察院刑事執行部門是承擔此項監督工作的主體。但是,審前社會調查主導機關往往是司法行政機關,法院則依據該調查意見做出判決,檢察院真正參與程度不高。例如,法院在委托司法局進行調查時,雖然會將委托函抄送至檢察院監所部門,但由于此后由司法局來主導調查,如果沒有出現重大問題的話,檢察院一般不會介入,而評估結果司法行政機關往往也不會向檢察機關通報,使監督效果大打折扣。
三、社區矯正審前社會調查制度的完善
首先,在觀念認知上,必須加強對該制度內容和重要性的宣傳。通過對社區矯正審前社會調查的廣泛宣傳,能夠爭取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同時打消民眾心中的顧慮,讓他們認識到只有真實、客觀地反映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才能為評估犯罪人社會危害性提供準確的依據,這既是保障犯罪人的合法權益,也是保障自身所處社區的穩定和安全,更是保護自己。
其次,在制度建設上,一是完善立法體系。現階段社區矯正審前社會調查制度仍然缺少法律層面的框架設計,運行模式不夠明晰,且缺少統一的操作規范,目前《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僅對審前社會調查做了要求,而各省市則出臺了自己相應的細化規定。在今后,應該進一步統一和完善審前社會調查程序在法律層面的規定。
二是明確法律地位。目前審前社會調查的法律地位十分尷尬,一方面法律確實對其進行了明確規定,而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往往只是“參考消息”,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筆者認為,可以將社會調查結論參照證據制度,提高其適用地位,保證犯罪人得到精確的量刑。
三是合理分工職權。按照法律的規定,參與審前社會調查的主體有公安、檢察院、法院和司法局,明晰這四者在調查階段的職權十分重要,對審前社會調查的決定主體、委托主體、執行主體和監督主體做進一步劃分,保證審前社會調查工作有序進行。
四是確定合理的調查內容。審前社會調查只有做到全面、客觀、公正,才能作為法院裁決的可靠依據,審前社會調查應答給你側重于對調查對象的人格進行調查,包括犯罪情況,環境情況和個體情況三個方面的內容:(1)犯罪情況,包括犯罪情節和犯罪前后的表現;(2)環境情況,包括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個人成長環境;(3)個體情況,應答包括個人的社會狀況和自然狀況。
最后,在監督執行上:
一是要加強隊伍建設。努力建立一支專職化、專業化的司法工作隊伍,解決審前社會調查工作人員業務素能差的問題,必要時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專業化的社會組織開展申請社會調查工作。同時,公安、檢察院、法院和司法局應該謀求合作建立司法工作人員社會調查培訓機制,從根本上提升基層社會調查人員的專業素質。
二是要加強內部監督。在內部,完善檢察法律監督制度。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是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的執行者,負責對司法行政機關社區矯正工作各個環節的開展情況進行監督。同時,刑事執行檢察工作人員按照規定每周深入社區開展檢察監督工作,熟悉社區的基本情況,有介入審前社會調查法律監督的便利條件。由刑事執行 部門開展審前社會調查的法律監督,從法律程序上來說完善了審前社會調查制度,確立了第三方獨立監督地位,可以從程序上防止司法行政人員濫用權力,進而從實體上保證審前調查結果的真實、客觀和公正,確保審前調查的工作質量。因此,必須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在審前社會調查階段的作用,明確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法律監督責任和地位,建立檢察機關對社區矯正調查報告的簽署意見制度和提出異議制度。具體而言,司法行政機關向委托機關提交審前社會調查報告之前,必須由檢察機關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簽署監督意見;對于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提出的異議,委托機關和司法行政部門必須予以答復。同時,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應當切實發揮檢察建議、制發糾正違法通知書等監督手段的效力。
三是要發揮社會監督作用。這主要體現在社區組織對于審前社會調查結果的認可監督,對于最終的調查結論,相信最有發言權的就是與社區矯正服刑人員密切相關的社區,其最終結果是否公正、合理,必須交由社會進行監督。
注釋:
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學說史略.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197.
菲利著. 郭建安譯.實證派犯罪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
《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第九條:司法所應為社區矯正人員制定矯正方案,在對矯正人員被判處的刑罰種類、犯罪情況、悔罪表現、個性特征和生活環境等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的基礎上,制定有針對性的監管、教育和幫助措施。根據矯正方案的實施效果,適時予以調整。
林紀東. 刑事政策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69.91.
參考文獻:
[1]魯小鋒.社區矯正社會調查評估制度研究.湖南大學.2013.
[2]吳宗憲.社區矯正比較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劉強.社區矯正組織管理模式比較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4]吳宗憲、蔡雅奇、彭玉偉.社區矯正制度的適用與執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