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登科
【摘要】探索在高職院思政課教學改革,通過教學觀念、教學課堂、教學目標、教學評價等四個突破,在教學模塊、教學專題、課堂延伸、主體體驗、教師輪換、考核評價等六式結合,探索高職院思政課改革的創新模式,以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
【關鍵詞】思政課教學 實踐體驗 課堂實效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077-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職業教育也呈如火如荼發展之勢,隨著大學擴招,高職學生是應試教育下不適應群體,學生學業基礎層次不齊,許多學生自律性不足;復雜社會大背景,各種不同榮辱觀、是非觀、價值觀泛濫,讓他們是非難辨。受市場經濟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價值導向影響,更加注重知識實用性和功利性,使高職院思政課教學難度加大。由于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理論與實際相對脫節仍然存在、評價體系滯后,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普遍存在著吸引力不強、效果不理想的問題。因此,如何推進思政課的教學改革,創新新的教學模式來增進教學針對性、強化其實效性,提高學生的到課率、抬頭率和滿意率,一直是高校思政教師和學者努力的目標。
一、當前高職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現狀
當前,在高職院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思政教師也在不斷嘗試改進教學方法和考核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實際中也出現一些突出問題:其一是知識體系內容繁多但課時不足矛盾;就導致教學中兩種現象,或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顧教學效果而拼命“滿堂灌”情況;或是按部就班授課存在教材內容不能完成;或是部分老師對教材內容進行自由選擇性教學,草草完成教學任務。其二是高職院教師所授課程有隨意性,因課程開設情況和師資隊伍變動而每期授課科目不固定,而教師專業方向各有差異,難以發揮教師的轉長,其三是導致教學效果中各有千秋,整體教學效果難以滿意,影響教學實效性,也難以提升學生抬頭率和滿意率。很難達到提高教學實效。
二、探索和創新高職院思政課教學的“四加六”模式
根據高職院思政課教學現狀,結合新形勢下對社會對高職人才培養要求,高職院的思政課改革必須創新教學模式,從觀念上、內容上、教學方法上、從內容整合、教學過程及方法、考核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四加六”教學模式,改變當今思政課教學現狀和效果,提高思政課教學感染力和實效。
(一)“四個突破”是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的前提
第一,突破傳統教學觀念,將以“教師為主導”教學轉變為“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形式;顛覆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唱獨角戲,學生當觀眾被動局面,成為課堂教學主題,可以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只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成為是教學過程中主角,全程參與教學。
第二,突破傳統“課堂教學”過程,將“課堂教學”、“校內課堂延伸、校外基地教學”結合起來。為教學需要,建立校內綜合實踐活動室、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教師根據教材知識點的要求,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特點,在不同的場所開展針對性的案例教學活動、是的教學范圍由課堂的“點”到校內實訓室的“線”再到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社會“面”的結合。
第三,“專題教學和實踐體驗式教學”,將主題教學、實踐教學和素質拓展相結合,實現全方位育人;針對課時不足問題,整合教材知識點相同和相近的內容為同一專題,根據專題的知識點需要,設計學生主體參與的體驗式教學活動,并結合學校和社會資源開展相應素質拓展活動。
第四,突破傳統的學生學習效果評價體制,將“一卷定成績”變為全過程動態式綜合考核,將平時學習狀況和期末測試結合起來。
(二)“六式”集合是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的主要載體。
從教學內容整合、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課堂教學與課外拓展,實踐教學主體體驗、校內外基地結合、考核評價體系等教學模式創新進行研究。把知與行、教與學、課內與課外、靜與動、做與說結合起來。
第一,根據將內容組合模塊式。分別以教材體系所涵蓋的知識大系,或者內容所涉及的不同培養目標,或者根據教材體系的不同結構等進行分解組合,有選擇地按知識點體系構成、學生、能力培養的目標不同要求,將相似的知識點整合,形成不同的模塊。
第二,教學內容專題式,根據不同的模塊的內容和課時定量,針對性教學專題授課。通過細分專題以利于深入發掘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教學內容與案例,從而解決教學中“知”的問題。通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一,每個模塊形成系列化專題教學與實踐活動設計內容,以求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第三,教師輪換式。在思政課專題教學中采用教師輪換式教學,改變教師都按課程教材內容順序從頭到尾完成授課任務的方式,由教師按各自不同的專業知識結構和不同的科研方向等學緣優勢教學。這樣既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知識特色和研究專長,又有利于教師準備精品化的教案。
第四,實踐體驗式。加強思政課的實踐教學,針對理論教學專題內容設置對應實踐教學項目,解決教學中“行”的問題。采取項目驅動下的情景角色模擬、辯論賽、研究型學習成果展示、現場演示演說等,將實踐體驗式教學活動、校外實景實例教學和校外素質拓展等結合,讓學生成為課堂實踐的參與者和體驗者,引導學生在興趣中參與,在實踐中體念、思考、在思考中認知、升華,從而把知識內化為素質并作為自己行為的驅動力。
第五,教學課堂延伸式。校內的課堂教學并非教學唯一途徑和場所,因思政課教學是一個系統教育工程,對學生教育要充分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第二課堂中。利用現代便利、快捷網絡即時媒體,如QQ、微信、微博和世界大學城等平臺,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幫助解決他們生活中實際問題,傳遞正能量、做學生成長道路上引路人和良師益友。同時不斷拓展社會課堂,充分利用校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公共資源進行實踐教學,培養學生成為關心國家大事,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四有”公民。
第六,考核全程動態式。改革思政課教學考核評價的傳統模式,加大平時考核的力度和比例,改變了學生期中不學習,期末突擊復習就能取得好成績的現象。注重考核團隊協作、語言溝通和表達、資料收集、數據分析等能力目標考核,著重于全程性和動態性的學生規范性表現考核。考核形式多樣化,加大實踐能力考核比重可以按平時布置的調查報告、情景角色模擬、辯論賽、筆試小論文、研究性學習成果、抽題面試、實踐觀后感等等多種形式進行考核和綜合考評,由學生選擇自己參與考核的一次最好成績作為期末考試成績。這樣既可以平時參加各項實踐教學活動積極性,而且讓學生在自己參加的多項測試中自定成績,也增強了學生的上進心和自信心。
總之,創新“四加六”模式創新模式對于提高高職院思政課的教學感染力和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學院領導要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持,在教學安排、校內實訓基地提供過硬的制度保障。學校應該貫徹“大思政教育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學院其他系部及處室的合作,切實發揮其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主渠道與主陣地作用。幫助大學生用所學的理論來指導實踐來分析、處理現實生活中問題,樹立科學人生價值觀,提高思想道德素質,以真正提高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讓此課成為學生成長、成才、受益一生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