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航
【摘要】為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一步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效率,充分發揮情境創設的教育功能,促進新課程標準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貫徹落實,運用案例分析法,文獻資料法進行初步的理論探討,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存在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從而歸納出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 情境創設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149-02
一、前言
《數學課程標準》針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情境創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然而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由于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小學數學課堂的情境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創設情境,正是激勵、喚醒、鼓勵的一種教學藝術,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往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可以誘發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強化他們的認知體驗,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促使學生不斷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本文通過對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的探討,讓教師對情境創設的理解更加深入,在創設情境時能讓學生從所創設的情境中找到數學的原型,進而提煉出數學的本質,從而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不切實際的情境
目前,雖然許多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了情境式教學,但卻沒有有效地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沒有考慮到小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在小學六年級上冊教材中,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將一張紙對折,在對折四十三次以后,紙的高度可以從地球通達月球。教師將這個案例拿到課堂進行有理數乘方的講解,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一張紙在對折十次左右就無法再繼續對折,所以,這種脫離實際的案例,在操作中不但不能為學生提供認知,反而使學生對這種做法產生了質疑,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使情景式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形式化的情境
在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當中,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積極投身于情境創設的大流,在他們看來,不管教學是否有效,只要帶上了情境創設的帽子,就遵循了新課標的要求。于是開始不根據教學需要和小學生的實際隨意地創設情境,或是教師把情境式教學僅僅作為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手段,簡單地認為情境式教學就是所謂的形象與習題的有機結合,或是把“現成的”情境通過多媒體或是其他的形式在課堂上再現出來,沒有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沒有從他們的興趣愛好出發,從而忽視了小學情景式教學中教師引導小學生學習、開拓其思維、培養其數學素養的重要作用。這種“現成的”情境難以更好地為教學服務,這種沒有目標的情境,是脫離了學生實際的,也是流于形式化的。
(三)無思維深度的情境
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一定是內含問題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考,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而教師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中,常常為了順利完成教學內容,而提出一些無思維深度,甚至假問題的情境。例如:在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學期的“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時,探究一開始,教師就問:能不能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呢?然后直接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來拼,接著極其順利地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雖然整個探究過程顯得非常“成功”,但學生的思維一開始就被老師提問中的“完全相同”給固定了。為什么要用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來拼?學生不知。這也就在他們的認識上形成了空白,探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雖然是問題,但卻沒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四)無趣的情境
心理學研究認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使大腦、各種感官處于最活躍狀態,能較快、教好地接受教學信息。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興趣源自于具體情境,因此教師要創設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有些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不考慮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常常是大同小異,甚至千篇一律。
情境創設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肯于思考、善于思考問題的能力,但就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小學數學教師多采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從表面上看是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來做的,但實際上,他們更多的只是一味地創設情境,一味地迎合新課程標準,創設的情境只是流于形式,情境里面并沒有與課程相關的重難點內容。看似外表華麗有趣的情境,只是一個形式,里面是空虛的,無實際意義,與本節課的內容關聯不大。究其原因,教師未能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的情境,引出具有思考性、有深度的、易于發展小學生數學思維的、開發其智力的問題或內容。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更應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為了迎合新課標才創設情境。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的相關策略
在進行數學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創設教學情境是實現教材改革的一大亮點,它使得數學教學變得更加的具有感染力,進而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得他們有著更強的認知體驗,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僅需要積極的為學生創造情境,還要和學生京城的溝通,換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能更加的積極主動,進而使得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信息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教材準備的時候,往往都比較注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其進行教學的角度是站在教師的角度去進行教學設計的,因而,缺乏考慮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材的距離,教材中的一些例題和知識點蘊含的信息和生活是相關的卻被忽略了,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能夠充分的挖掘教材和生活的資源,從而使得教學過程能夠更加的貼近生活,運用學生熟悉的情景來呈現教學的內容,這樣就會使得數學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充滿了趣味性和實際性的過程,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感情,激發其學生的積極性,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情況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覺性也就越來越高。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情境學習資源,從中引出數學問題,并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引起自身的學習需要,并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和探究中。經過教師的鉆研與疏理,發現教學的重點不僅是四十分鐘的課堂,更應該是生活的大課堂,學生只有在生活的大課堂中才會學到更多的知識。
(二)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優化情境創設
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是數學課程的實施者,在數學教學中起的作用是主導性的作用,雖然新課標大力提倡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教師的作用仍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點。就創設情境來而言,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持續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跟上新課標的步伐,認真學習新課標的理念,充分理解情境創設的含義及意義,及時更新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觀念,跟上時代的潮流,學習多媒體技術,并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發揮情境教學的作用,讓小學生在新奇、快樂、有趣的數學情境中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并能從情境中學到新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其實并不枯燥。總而言之,教師只有及時提高自身的素養,充分理解情境創設的含義,創設適合小學生的情境,在情境中發現新知,利用情境開發學生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教學情境注重思考性
解決問題的核心是要引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深入思考,提高學生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思維含量。解決問題的過程應是一個積極思考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具有思考性,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一定的發揮。如在四年級下冊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行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可以設計這樣三個問題:(1)如何才能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成長方形的面積?(2)為什么要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把它剪開?(3)轉化完后,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分別變成了長方形的什么?學生通過對這三個問題的進一步思考,不僅掌握了如何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成長方形的面積來解決,而且還知道了為什么要沿著高把平行四邊形剪開,最后也就順其自然地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這種有思考性問題情境的創設,也真正地讓學生做到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四)選取有趣性的素材創設教學情境
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學習,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體驗,尤其是小學生。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穩定性不高,所以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體現數學的趣味性,來提高小學生的參與性與積極性。例如在教三年級“循環小數”這一內容時,可以創設如下情境:上課伊始,給學生講個小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故事的內容是,從前有座山……這樣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怎么數學老師給我們講起了故事?這就吸引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同時,通過這個故事學生也體會到了循環小數的“循環”之意,并且興趣盎然,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孔企平.小學數學教學理論和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溫世頌.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錢可.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的培養[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6(2):13.
[5]劉麗霞.西方女性主義教育對我國教育的啟示[J].理論觀察,2006(6):16.
[6]梁明月.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還少了什么——論基礎教育改革中家庭邊緣化的不合理性[J].教育發展研究,2006(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