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婷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綜合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要達到這一目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全面參與,是語文課堂教學的要中之要。教師要營造民主教學的氛圍,為學生主動參與創造條件;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激勵成功,增強自信;豐富參與手段,拓展參與渠道;引進競爭,突出創造力的強度。提高語文學習的實效。
【關鍵詞】參與 自主 激活 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153-0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進取精神,倡導學生自主、平等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但是新課改時至今日,語文課堂教學,教師仍醉心于自己的“藝術表演”,卻不知學生的語文能力是不可能在觀賞教師的藝術表演中培養起來的,而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身體力行來獲得。因此,引導學生全方位、高質量、多層次的參與,實在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要中之要。
“參與”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①實現語文課堂的自主學習正是源于對“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這一潛能的開發和需要的滿足。能參與本身便是一種積極的態度,而學生也只有在參與過程中方能被真正“喚起”,“自奮其力”,“發現真理”,而不是被動接受真理。
“參與”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在參與中激發了新知與舊知、已知與未知的心理沖突,刺激了思維火花的閃爍,培養了創造能力,為將來成為開拓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與”可以促進學生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學習語文是在掌握一種技能,而所有技能的獲得都必須通過訓練實踐。“參與”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語文練習,從而掌握語文能力。
“參與”可以刺激反饋機制。教學中的反饋是指對學習結果的知悉,教學過程的控制主要是通過課堂信息反饋的基本方式來實現的。課堂中學生的全員參與,必然會使反饋大為活躍,而反饋的高效率、高密度,又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既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充分地運用“參與機制”,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那么在課堂控制中又如何充分利用“參與機制”呢?
一、營造民主教學的氛圍,為學生主動參與創造條件
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記了:上課,這是兒童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首先是由師生間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② 在師生積極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創造出精彩不斷地教學過程。
在新課改的理念指導下,課堂教學進行的方式應該是“平等”的。要使學生敢于參與課堂教學,樂于參與課堂教學,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以真誠平等的心對待每一位學生,讓師生之間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使學生身心處于和諧自由狀態,這樣才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學習中才敢于和勇于發表見解,也才能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和創造,展示自己的風采。建立平等的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不僅僅要給學生發表不同看法的權利,更要給予讓學生對語文教學有建議、監督與評價的權利。這樣才能給學生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真切感受,才能確保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二、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精辟地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圖”。③兒童新奇感強,容易、愿意接受社會上的最新信息。我們應根據他們這一特點,將社會信息及時反饋進課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活躍他們的思想,同時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以不同的方法創設不同的情境,激發他們參與的欲望。
于漪老師曾說過:“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欲激發起來,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學生學會學習語文就有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一個人對某事物產生了興趣就會自覺地去鉆研,去探討,去追求。創設情境,采用多種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是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的條件,教師備課時要格外重視。
三、激勵成功,增強自信
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善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學習效果、目的志向、學習水平的高低,與他們對知識學習的自信心有著密切的關聯,而這種自信心主要是建立在對學習知識的成功感之上的。任何人都有體現自我價值,獲取別人承認的需要。學生更是如此,學生哪怕在微小的一點進步得到肯定,他們的自信心就會增強,從而進一步對知識內容逐漸產生興趣。通過不斷地增強肯定,學生在每每取得成功(即使很小的成功)和激勵的前提下,不斷增強自信和自尊,從根本上改變對語文消極學習狀況,表現出積極主動的參與態度,同時又會刺激產生更高更多的目標追求,能更深層次地喚起學生對語文的熱愛。教師對課堂激勵機制的追求,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更是為了使學生感受自主學習的無窮樂趣,讓學生真正成為主動求知的人,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四、豐富參與手段,拓展參與渠道
巴班斯基認為:“教學勞動的一個典型特點是它不允許有千篇一律的現象。”學生課堂參與的手段應當是多種多樣的。實踐證明,學生參與的手段越多,參與的興趣就越高,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就越大,參與的效果也就越好。聽、說、讀、寫,無疑是傳統的主要的參與手段,除此以外,唱、畫、演、做實驗、演示、訪問、辯論等等,都可以有機地引入課堂,以廣開學生的參與渠道。
有位老師在教授《中國市場:人人都想分享的蛋糕》時,將模擬市場經濟管理行為作為切入點,以班為單位成立中國市場管理協會。協會分設調研部、規劃部、生產部、宣傳部四個部門。調研部要論證中國市場的現狀是怎樣的情形;生產部要論證中國企業面對的主要問題有哪些;規劃部要提出相應的遠景規劃;宣傳部要完成首期廣告的宣傳的創意。不待“管理協會會長”——教師要求,各部門就召開會議,研讀課文,討論構思“報告”。第二課時是在緊張的答辯中度過的。“管理協會會長”在各位“部長們”口述報告之后,發動全體“員工”以主人翁態度,對其報告展開質疑。這篇課文的教學,教師采用了讀與說,討論,辯論等多種手段,為學生全員參與提供和創造了氛圍和條件,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調動學生參與的興趣。
五、引進“比、學、幫、超”的機制,突出創造力。
現代心理學認為,課堂上有三種學習情境,它們分別是合作、競爭、個人學習。課堂教學中,依前后桌自然組合的方式,將學生編成四人學習小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擁有同等的參與機會,最大限度的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課堂上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開展多種多樣的競賽活動,諸如背誦比賽,搶答比賽,限定字數歸納段意比賽……把比賽的形式引入教學過程中,運用“比、學”的競爭心理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它的靈活、及時,對控制積極的課堂學習情緒,營造意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特定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之間可以切磋琢磨,開展廣泛的知識信息交流,思維相互撞擊而迸發出的火花,充分地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和才能。
當然,讓學生參與不能停留在表面,滿足于朗讀、復述、演講、討論,更應該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比較異同、遷移創造,達到超越。
張鴻荃:“參與性是21世紀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這對語文教育更為重要,因為任何一項語文能力都只有通過語文實踐才能獲得。”語文課堂教學要給予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教師應為學生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參與能力的培養多做些探索和研究。但是,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中,教師的指導點撥和提升同樣是至關重要的,否則,自主探究就只是形式。因此,我們要下大力氣研究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倡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究,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建構,提高語文學習的實效,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造力。
注釋:
①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
②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
③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參考文獻:
[1]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