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霞
【摘要】目的:探析項目教學法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4級護理班9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根據計算機數表法分為2組,即對照組(n=45)、觀察組(n=45)。對照組學生給予傳統教學法予以教學,觀察組學生給予項目教學法予以教學,觀察評比2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期末成績。結果:觀察組學生學習積極性為93.3%,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的77.8%,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學生期末理論成績為(89.5±5.8)分,實踐成績為(85.7±6.0)分,同對照組學生的(79.8±5.7)分、(76.4±5.5)分進行比較,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生理學教學中應用項目教學法,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應用效果非常好,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基礎醫學 生理學 項目教學法 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152-02
生理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是連接后續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學的橋梁學科。醫學專業認證與教育發展綱要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1]。怎樣提高基礎醫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成為了醫學院校教育工作者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2014級護理班90名學生的研究,探討項目教學法在基礎醫學實訓教學改革中的應用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級護理班9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根據計算機數表法分為2組,即對照組(n=45)、觀察組(n=45)。對照組中,女護生40名,男護生5名;最小年齡是18歲,最大年齡是20歲,平均為(19.1±0.2)歲。觀察組中,女護生42名,男護生3名;最小年齡是18歲,最大年齡是20歲,平均為(19.1±0.2)歲。對2組學生的上述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可知,對比無差異(P>0.05),可予以比較。
1.2 方法
2組學生均由教學經驗豐富的同一名教師進行授課,均選《人體生理功能》為教學教材,并選同一自編教材為指導書,教學內容及課時均一致,同時考核方法、考試時間等也均一致。對照組學生給予傳統教學法予以教學,即教師講、學生聽。在45min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講課時間約占90%,學生自由思考、學習的時間約占10%[2]。觀察組學生給予項目教學法予以教學,即主要采用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在45min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講課時間約占30%,其余時間均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學習任務。在每次課后,教師均向學生布置一個有關于下節課的任務,提出一些問題,操作步驟如下:(1)設置案例項目,提出問題。(2)對學生進行分組,有效收集與查閱相關資料。通常情況下,每組學生人數約6名。(3)教師組織課堂討論:基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課堂討論,并且推選小組代表予以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觀點,以此加深印象。(4)總結提高:結合學生的發言,教師對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及學生概念模糊的地方予以解答,并評判各小組的發言表現,讓學生可以了解自身的不足與長處,進而獲得更多的專業知識,并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5)課后總結:在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可以囑咐學生寫課堂總結,針對自己學到的知識、解決的問題以及還存在的不足等進行說明,以此作為教師改進教學方法的參考,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1.3 觀察指標
觀察評比2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期末成績。(1)學習積極性: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評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總分為100分,十分積極為>85分,一般積極為60-85分,不積極為<60分,積極性=十分積極率+一般積極率。(2)期末成績包括理論成績與實踐成績。
1.4 統計分析
將2組學生的觀察數據導入SPSS20.0版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給予檢驗,用()的形式表示學生的期末成績,并給予t檢驗,如果P<0.05,表示2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對2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比較
觀察組學生學習積極性為93.3%,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的77.8%,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2組學生的期末成績予以對比
觀察組學生期末理論成績為(89.5±5.8)分,實踐成績為(85.7±6.0)分,同對照組學生的(79.8±5.7)分、(76.4±5.5)分進行比較,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002、7.665,P<0.05)。
3.討論
在生理學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不同,取得的成效也不同。相較于傳統教學法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而言,項目教學法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教師融入教學環節當中,用其豐富的經驗啟發與引導學生,并鼓勵學生提出新的見解,在汲取他人失敗經驗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學習目標更明確,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踐,進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而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養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僅要熟練掌握本專業的課程內容,還應當較全面了解相關學科的知識,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和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善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型、對教學進度的節奏控制靈活等技巧。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學習積極性為93.3%,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的77.8%,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學生期末理論成績為(89.5±5.8)分,實踐成績為(85.7±6.0)分,同對照組學生的(79.8±5.7)分、(76.4±5.5)分進行比較,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研究結果與楊愛娟[3]等人的文獻報道十分相似,即試驗組學生的考試成績(85.26±6.43)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的(78.97±6.55)分,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項目教學法在生理教學改革中的應用效果更好,使原來相對的固定教學模式和過程變得靈活化,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團結協作的精神,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教學模式的實施應根據學生的需求因材是教。傳統的講授法具有傳授信息量大,易于掌握等優勢。項目教學法對于一些自律性差的學生可能很難適應這種教學模式,而且,項目教學法對教師的知識水平,組織能力、課堂調控水平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學中選擇性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集各種教學方法只所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潘麗,涂臘根,陽小雅等.以職業技能為中心的基礎醫學實驗課程的整合與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6,18(3):224-227.
[2]柯海萍,李偉東,章皓等.基于專業群構建基礎醫學平臺課程的實踐及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12(6):75-76.
[3]楊愛娟,王曉斐.項目教學法在基礎醫學實訓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7(20):10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