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民事法律的體系中,家庭繼承法應當構成其中的核心與關鍵部分。經過多年的實施,現階段的家庭繼承法正在逐步達到健全。從目前來看,與家庭繼承法有關的具體制度以及判例都獲得了相應的改進,其中的判例可以為修改家庭繼承法提供必要參考。從基本內容角度來講,家庭繼承法應當涉及到法定繼承人、繼承遺產的范圍、遺囑類型及其效力等。近些年來,城鄉經濟都獲得了迅速發展,與之相應的家庭繼承法也有必要加以完善。這是由于,傳統模式的家庭繼承法已不再適應現階段的家庭關系現狀,對此亟待加以完善。針對現階段的家庭繼承法而言,本文認為應當明確基本制度及其相關判例;結合家庭繼承法運用于調整繼承關系的現狀,探求可行的完善思路。
關鍵詞 家庭繼承法 判例 具體制度
作者簡介:潘智慧,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04
從本質上講,家庭繼承法的基本宗旨就在于調整家庭關系并且理順遺產繼承的次序。由此可見,繼承法構成了調節家庭關系的核心性法律。較長時間以來,與家庭繼承法密切相關的判例都起到了修正法律的作用,通過歸納判例的方式來總結立法經驗,進而全面修正現行的家庭繼承法 。目前的狀態下,立法機構正在致力于啟動編纂民法典,因此具體在修訂家庭繼承法時也應當密切關注私有財產的保障,對于體系化的傳統思路應當予以適當的保留。探析家庭繼承法有關的制度與判例,基本目標在于維持整體的家庭和諧以及社會穩定,在此前提下突顯家庭繼承法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可以得知,家庭繼承法制度仍然有待加以修正,確保符合民事法律尊重當事方意愿的基本宗旨,對于家庭繼承權予以調整和完善。
一、家庭繼承法的重要價值
進入市場化的新時期,市場經濟正在逐步達到健全,法律制度也應當致力于調整各領域的社會關系。從目前的現狀來看,社會生活與家庭關系逐漸變得更復雜,而與之相應的家庭繼承關系也表現為多樣化的特征。自然人在死亡之后,通常將會留下特定的遺產,對此有必要依照相應的法律準則來實現遺產繼承。從民法基本宗旨的角度來講,民事法律應當致力于保障私有財產,對于自然人本身的意志也要予以充分尊重 。在民法體系中,家庭繼承法的基本目標就在于妥善處理遺囑以及遺產的相關事項,進而在最大限度內提供私有財產的全面保護。這種狀況下,針對遺產繼承以及遺囑公證等有關規定都要逐步健全,因此也突顯了修改家庭繼承法的必要性。
從整個民法體系的角度來講,繼承法在本質上應當屬于民法的核心部分。如果要編纂民法典,那么家庭繼承法就應當歸入民法典。例如:潘德克吞模式下的法律體系就把家庭繼承關系設立為獨立的民法典編,對此給予了較多的關注。從我國現階段的立法體系來看,現行民法也包含了家庭繼承法。家庭繼承法本身涉及到較復雜的家庭繼承關系,在這其中應當包含繼承權的基本制度、法定遺產范圍、遺囑形式與代位繼承、執行遺囑的具體流程、特留份的制度、分配遺產以及遺贈的相關制度等。與之相應,未來在修正家庭繼承法時也要密切關注遺囑繼承、遺產范圍及法定繼承。只有遵照民事立法的基本宗旨來修訂家庭繼承法,才能確保家庭繼承法發揮自身的價值,進而體現良法的重要意義 。
相比于傳統模式的家庭繼承關系,現階段的家庭關系與遺產處理都產生了較大轉變。然而近些年來,家庭繼承法并沒有獲得較大幅度的修改與調整,因此不利于調整現階段的家庭關系。與此同時,家庭繼承法也突顯了自身的弊病與缺陷。家庭繼承法已經積累了較多的相關判例,這些判例有助于提供法律修正的必要參考。通過改進現行的法律制度,應當能服務于家庭繼承關系的改善,同時也更符合了民事法律的基本宗旨。
二、相關判例與法律制度的現狀
首先,繼承法判例對于民間的傳統習俗進行了全面尊重。從各國的現行立法而言,在家庭繼承的領域中普遍尊重了傳統習俗,繼承法不應當與傳統習俗相互抵觸。這是由于,繼承法應當與民俗密切結合在一起,通過這種方式來突顯家庭繼承法本身的實效性。我國在現行的家庭繼承法中也已經規定,如果喪偶兒媳已經盡到了照顧公婆的法定義務,那么兒媳就可以作為首要的繼承人之一,對于遺產也能享受優先的繼承權。從判例角度來講,針對被繼承人生前已經給予繼承人的某些贈與財產,應當在整個的繼承份額中進行扣除處理。從本質上講,這樣做的宗旨就在于維持家庭內部的和睦,確保體現家庭繼承關系中的公平準則 。
其次,現行家庭繼承法旨在保障私有財產,這種宗旨符合了民事立法及其他有關立法的根本原則。家庭繼承法應當延伸自然人擁有的私有財產權利;即便自然人已經死亡,那么對其生前擁有的一切財產也應當予以合法保護。依照現行的法律及其判例,只要自然人生前已經運用合法的手段獲得了某些財產,那么這部分財產就應當歸入繼承范圍中。從制度設計角度來講,家庭繼承法也有必要密切關注保障私有財產的民法宗旨。
最后,從立法現狀來講,現行繼承法并沒有達到完善。這是由于,時代正在迅速演變,因此家庭繼承法難免將會暴露某些缺陷或者弊端。對此如果不去加以修正,那么將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家庭繼承法針對繼承關系的調整。例如從現狀來看,針對虛擬性的網絡財產也要提供相應保護,確保密切結合現階段的信息化趨勢,切實保障公民擁有的虛擬性財產權益。
三、探求完善措施
面對市場化的新時期背景,各個行業生產以及日常生活都在發生轉變。這種狀態下,個人擁有的財產類型也變得相對復雜,因此在客觀上增加了處理個體私有財產的難度。自然人一旦發生了死亡,那么將會進入后期的財產繼承,家庭繼承法應當致力于調整多樣化的繼承關系。依照民事立法的基本宗旨,與私有財產密切相關的個體權利都應當獲得保障,因此家庭繼承法也應當秉持保障私有權利的宗旨,在此基礎上調整家庭內部的繼承關系。但是從現狀看,家庭繼承法已不再適應多變的家庭繼承關系,對此應當從全方位的角度加以完善 。具體而言,完善家庭繼承法的基本制度以及司法判例,應當關注如下的要點:
(一)完善法定繼承
從整體角度來講,法定繼承應當融入繼承法的框架中,針對繼承關系予以全方位的調整。家庭繼承法之所以設立了法定繼承,宗旨就在于保障和睦的家庭內部關系。近些年來,很多家庭內部的基本結構都在發生相應的改變,這種現狀也突顯了法定繼承基本原則的滯后性。如果不加修正,那么法定繼承將會暴露如下弊病:現行繼承法針對繼承人設計了過窄的范圍,以至于出現了較多的無主財產;針對配偶而言,繼承法規定了偏低的法定繼承地位,這種現狀背離了民事立法保障配偶權益的宗旨。
計劃生育在我國已執行了較長的時間段,在計劃生育的調控下,親屬關系與整個家庭關系都逐步趨向于單一化。與此同時,家庭繼承法針對法定繼承人又劃定了過窄的范圍,因此很可能造成某些財產沒有人繼承。依照現行的家庭繼承法,具體在繼承遺產時應當遵照法定次序:自然人的配偶、自然人的子女以及父母被設計為第一繼承次序,而兄弟姐妹等則歸入第二次序。由此可見,繼承法并沒有考慮到除了上述繼承人以外的其他相關方,因此也不利于保障最基本的繼承權利。為了改進現狀,家庭繼承法有必要適當拓寬繼承人范圍,對于第三次序進行合理的設定 。
(二)調整遺囑繼承中的法律關系
家庭繼承法屬于民事法律,因此應當秉持民事法律尊重自由意志的基本宗旨。在現階段的繼承法體系內部,被繼承人應當擁有處分自身財產的權益,法律準許自然人設立遺囑,因而產生了遺囑繼承。目前的狀況下,法律針對遺囑繼承設立了較簡單的約束條件,在繼承法中仍然欠缺遺囑內容的明確限制,因而具備較差的可操作性。為了加以改進,現行法律有必要關注除了公證遺囑以外的其他類型遺囑,確保多樣化的遺囑形式都可以獲得保護。也就是說,當事方只要設立了合法的遺囑,就應當能合理變更前期設立的公證遺囑。繼承法只要能夠確認遺囑與自然人本身的意志相符,就應當認定為遺囑有效。
近些年來,新型的通訊技術正在不斷獲得改進,因此法律也有必要放寬針對遺囑類型的限制。某些當事人突然處于生命遭受威脅的狀態,對此應當準許當事人運用無線上網或者手機錄音等措施來傳達自身的意志,這些手段也可以視作設立遺囑的方式。例如:家庭繼承法可以視情況增加關于錄音遺囑、電子郵件遺囑或者手機信息遺囑等多樣的形式。法律只要可以確認遺囑合乎自然人的內心意思,那么就應當確定其產生了應有的效力 。這種情況下,并非只有公證遺囑才能擁有最強的實效性,其他類型的遺囑同樣應當具備分配遺產的效力。
(三)合理劃定遺產范圍
依照家庭繼承法,可以用來繼承的遺產范圍還是相對較廣的:自然人遺產不僅涉及到必需的日常生活品,同時還應當擴大至股權、擔保物權、債權及知識產權等多樣化的財產權。只要某項財產權并不具備人身的專屬性,那么就可以歸入繼承范圍。此外,針對自然人死亡獲得的賠償金也應當歸入繼承權范圍,通過這種措施來密切結合侵權責任法以及家庭繼承法。在處理自然人遺留的各項遺產時,應當致力于健全體系化的遺產分配流程與機制,確保處置遺產的法律條文具備更強的可操作特征。對于遺產管理應當逐步加以健全,對于分割遺產的相關規定都要納入法定程序。同時,未來的家庭繼承法也應當視情況增加特留份的相關繼承制度。
四、結語
家庭判例法表現為體系化的特征,對于私有財產應當給予全方位的保護。經過長時間的不斷積累,與家庭繼承法有關的判例已經具備了顯著的體系化特征,這種現狀有利于修正并且逐步健全繼承法。具體在修訂家庭繼承法的過程中,應當把民間習俗適當融入現行的家庭繼承法中,對于當事方的基本意愿也要給予尊重。同時,對于絕對喪失繼承權的事由應當進行全面限制,認可繼承合同本身的效力 。由此可見,家庭繼承法用于調整繼承關系的宗旨就在于保障繼承權并且維護繼承關系中的合法權益,因此相關制度也要體現這個宗旨。截至目前,與家庭繼承法有關的法律制度以及司法判例正在獲得改進,但是并沒有真正實現完善。未來在司法以及立法實踐中,相關人員還需要摸索經驗,確保密切結合繼承關系的現狀來完善法律規定,進而服務于民法體系的逐步健全。
注釋:
蒲方合.《婚姻家庭繼承法》實踐教學探討.中外企業家.2012(2).53-54.
蘇哲.唐代婚姻家庭繼承法研究——兼與西方法比較.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2(5).51.
徐瀾濤.夫妻合立遺囑的確立及生效要件.法制與社會.2013(4).237-238.
魏詩偉.家庭繼承法修改之我見.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4).272.
黃瑞鳳、李源.論我國法定繼承人范圍的完善.學理論.2013(14).128-129.
郭明瑞.民法典編纂中繼承法的修訂原則.比較法研究.2015(3).86-92.
黃玉英.學習繼承法,談家庭財產的繼承原則.科教文匯(上旬刊).2012(8).204.
鄒偉、趙傳毅.配偶法定繼承權重塑中對婚姻家庭倫理的考量.現代法學.2014(3).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