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道路上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危害道路交通安全,對該行為進行刑事法律規制符合刑法的保護法益和謙抑性。立法上,本文認為應就現行相關法律制度和執法實踐存著的問題,借鑒酒駕入刑的經驗,有針對性地在構成要件、罪名選擇、條文表述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為執法提供統一標準。
關鍵詞 涉毒 駕駛 入刑 立法
作者簡介:牛漢,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廣州指揮學院2016級學員,研究方向:軍事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06
近年來,涉毒駕駛機動車引發的交通事故越來越多,產生的嚴重后果引起了各方的關注,涉毒駕駛機動車入刑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現行的法律規制下,對于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人追究刑事責任是以存在嚴重的后果為前提,否則僅處罰吸毒行為,即以一般的違法行為處罰,這與涉毒駕駛機動車本身的危害性不相符合,也與國際通行做法不相一致。筆者認為,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具有嚴重社會的危害性和法益的侵害性,該行為入刑亦不違背刑法的謙抑性。本文擬對涉毒駕駛機動車入刑的構成要件、罪名選擇、條文表述等提出建議,為毒駕入刑、認定等提供了相應的參考。
一、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概述
(一)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界定
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亦可簡稱毒駕,英譯為drug-driving,目前學術界尚無結論性定義。如何界定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直接影響到該行為能否入刑以及如何定罪量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有服食國家所管制的麻醉藥或精神性藥品經歷的駕駛人員,沒有使用機動車輛的權利。正確理解這一規定,要把握以下兩點:一是國家所管制的麻醉藥或精神性藥品是否屬于“毒”的范圍。國家所管制的麻醉藥或精神性藥品是指在《精神藥品品種目錄(2007年版)》、《麻醉藥品品種目錄(2007年版)》等相關法律文件中所收錄的各種精神性藥品,與我國禁毒條例所界定的毒品種類是一致的。因此,如果機動車駕駛人服用了上述麻醉藥或精神類藥品,則與服用毒品在行為性質上相類似。二是為什么要禁止駕駛機動車人員涉毒。依照毒品對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受刺激程度和作用后果的不同,可將毒品分為致興奮類、抑制劑、致幻劑三類。興奮劑類中主要以可卡因、冰毒、搖頭丸等較為常見,其藥理作用能夠使得服用者持續興奮,導致延后性發作的精神衰弱和疲憊感,并產生短時的盲目自信。根據藥物種類不同,藥效持續時間一般從2小時到6小時不等。抑制劑以海洛因、大麻、K粉為代表,對中樞神經具有鎮靜和不同程度的致幻作用,可降低駕駛員反應能力和注意力,延長反應時間,由此對安全駕駛造成影響。致幻劑以LSD(麥角酸二乙基酰胺)、迷幻蘑菇、麥司卡林等為代表,有著使人體產生幻感的作用,能夠導致司機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異于平常,并且嚴重的幻感會分散司機的注意力,對駕駛行為造成不利影響。實際上,機動車駕駛人員在身體保持正常健康水平的情況下,如果對一些有麻醉效應的藥品或精神病類的藥品長期存在依賴性行為,則這些藥品會在很大程度上侵害駕駛人員的大腦神經,進而對道路交通安全帶來危害。因此,機動車駕駛人員沒有停止服用麻醉性藥品,或者到有一定實力和條件的戒毒中心戒除毒癮,甚至還存在吸食毒品的情況,則沒有駕駛機動車輛的資格。筆者主張將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定義為,機動車駕駛人員服用含有致麻成分或者抑制、致幻作用的藥物,在藥性持續時間內,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秩序的行為。
(二)涉毒駕駛機動車在我國的現狀
近些年吸毒人員的數量在我國呈增長趨勢。根據公安部統計數據,截至2014年底,我國累計登記吸毒人員295.5萬人,而在實際中這一數字可能更加龐大。這一行為中涉及者大多數為男性,占總數的83.9%,女性占16.1%;從年齡分布看,青少年(35歲以下的)中的人數共234.1萬余名,占吸毒總人數的79.2%;從吸服的毒物種類看,吸毒人群以服食合成類麻醉性藥物為主” 。如果按照每發現1例顯性吸毒者,實際上就有10例隱形吸毒者的方法計算,我國實際吸毒人員的數量更加驚人。吸毒群體和駕駛群體各自發展的同時,由于兩群體年齡構成契合、增長同步和消費目的相同,使得兩群體的交集越來越大,這也導致近年來,由吸毒引發的交通事故案件越來越多。根據一項調研,在我國浙江省記錄的12萬余涉毒人員中,有接近四分之一都是持有駕駛證的,而在武漢,這一比例達到了驚人的三分之一,道路交通的危險性不言而喻。媒體在關于涉毒駕駛機動車引發事故的報道中顯示,“2003-2005年間平均每年不到10例,2006-2008年間,達10-20例,2009年一年這數字上升至40例,而2014年1-6月,半年時間媒體報道已接近200例” 。實際發生的涉毒駕駛機動車引發的交通事故數量要遠遠大于媒體報道的數量。
二、現行法律關于涉毒駕駛機動車的規制
(一)立法和執法現狀
近年來,由涉毒駕駛機動車引起的交通事故越來越多,這一社會現象已經引起立法部門的關注,相關的法律規定逐步出臺?!吨腥A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是機動車保持正常行駛和公共交通安全的法律保障,該法規定:凡是存在有“飲酒、吸食毒品或者精神性藥品或存在影響機動車正常駕駛的疾病,甚或因過度疲勞而影響機動車輛正常駕駛的相關司機,均不得駕駛機動車輛。” 通過法定的形式嚴禁涉毒人員駕駛機動車輛,表明了國家打擊毒駕的態度?!兜缆方煌ò踩`法行為處理程序規定》規定:交通管理部門擁有對 “體內酒精、國家管制類精神藥品”的檢測權力。該規定第33條規定了執行這樣檢測權力的四種可能情況;第34條則指明檢測駕駛人員體內精神性藥品和飲酒量的具體方法,主要通過驗尿的方式進行檢測,具體的結果將通知其本人和其本人家屬、所在單位。另外,《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排除吸毒人員的駕駛證申請權利,明確規定:在三十六個月內有非被迫服用毒品情況或者有吸毒情況且戒毒未超過此期限的,亦或是長時間有依賴精神方面藥物情況的人員,無資格駕車上路。2000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文件的第2條第二項條款規定:吸食毒品后駕駛機動車輛的,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由于相關法律規定是原則性、指導性的,導致實踐中執法部門對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的處理在案件性質和當事人責任認定等方面不統一。通常情況下,由公安機關依據《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作出吊銷其駕駛證的行政處罰;或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作出拘留和罰款的行政處罰;或者采取強制戒毒行政強制措施。只有當涉毒駕駛機動車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才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我國現行法律對于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處罰的規定,忽略了駕駛人吸毒后駕駛行為新增加的部分危險性,使得處罰和行為本身的危險性不相符合。對未造成重傷后果的,僅以吸食毒品處罰,顯然是與涉毒駕駛機動車人的主觀方面、該行為社會的危害性是不相符合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將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行為入刑。但未將涉毒駕駛機動車納入刑法的規制?!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延續這一趨勢。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入刑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學界對此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一般認為,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未入刑,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缺乏有效的檢測認定途徑。對于涉毒駕駛中的“毒”的檢測,因藥品種類的多樣化帶來諸多問題,比如不同種毒品的檢測辦法,入刑時不同毒品在體內的含量標準等問題。同時,對于檢測中血液、唾液、皮膚腺下分泌物的采集、化驗、分析等環節,在認定過程中也難以高效實現。二是涉毒駕駛事故量遠小于醉駕事故。2009年前三季度的數據顯示,全國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因酒精作用)42000余起,酒駕20621件,造成900余人死亡、7527人受傷。而同期全國查處的因涉酒的道路安全案件有31.3萬件,峰值為13天2.5萬余起。而在吸毒駕駛行為“頻發”的2012年因涉毒駕駛行為發生的交通事故不過百起,兩者在數據上差距甚大 。
三、涉毒駕駛機動車入刑的建議和對策
(一)正當性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法益侵害性為刑法所不容。駕駛員吸食毒品后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幻覺,其認知能力和控制能力都大大降低。在道路上涉毒駕駛機動車,主觀上有惡性,對于危險的發生持放任態度;客觀上對其他交通參與者的安全造成威脅。涉毒駕駛行為本身具有社會危害性。事實上,涉毒駕駛機動車的社會危害性不亞于醉酒駕駛。《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之所以將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行為認定為犯罪,是基于這些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據有關數據顯示,酒駕人員的反應比不上思維清楚的正常人,而涉毒人員因為毒品對腦神經的侵襲,導致事故率遠遠超出酒駕。涉毒人員存在著嚴重的精神障礙和思維障礙,容易產生精神幻覺,涉毒人員駕駛機動車輛發生惡性交通事故的概率極高。所以,涉毒駕駛行為也應當受刑法管束。
其次,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入刑不違背刑法謙抑性。刑法謙抑性的內涵是,“即便某行為對他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了威脅或是損害,但是對該行為也不一定都要施加刑法制裁的處罰手段,可能的話,使用其他形式的制裁方法是更好的” 。就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而言,不入刑而使用其他制裁方法更好呢,事實勝于雄辯?,F實生活中,涉毒駕駛機動車呈高發態勢,因此類行為引發的交通事故越來越多,后果也均比同情況下的醉駕更嚴重。這就為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入刑的必要性提供了事實依據。從在道路上涉毒駕駛機動車產生的嚴重后果來看,這一類行為入刑的法律方面成本與其所帶來的各方面效益相比較,其入刑是占有極大優勢的。只有將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入刑,才能真正起到預防犯罪的效果,震懾吸毒駕駛員,更好地處罰犯罪,達到刑法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的意義,以體現刑法謙抑性之中的必要性。
(二)立法建議
首先,構成要件方面。主體是16歲以上精神狀態和智力水平正常的完全行為能力人,即刑法規定的一般主體。雖然取得駕駛資格必須年滿18周歲,但年齡在16-18歲之間的行為人,若其非被迫性的服食毒品而駕車上路,依然要承擔刑事責任。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人明知吸食毒品會對駕駛產生影響且對他人可能造成危害,卻放任這種危險的發生??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有在服用毒品后,于毒品藥理時間內駕駛機動車上道路行駛,對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威脅的行為。此類行為侵犯的客體是復雜客體,包括交通安全秩序和不特定人身和財產的安全。
其次,罪名選擇方面。2009年9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醉酒駕車犯罪法律適用問題指導意見及相關典型案例的通知》,規定將絕大部分因酒駕而造成的嚴重交通危害,以危害公共安全罪來論處的。2000年11月21日實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的嚴重交通事故后果包括酒駕、涉毒駕駛和嚴重超載情況。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造成死亡二人或重傷五人以上的,或者死亡六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或者造成財產損失六十萬元以上的”,即為嚴重后果。因此,對在道路上涉毒駕駛機動車造成嚴重后果的,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處罰。對在道路上涉毒駕駛機動車未造成嚴重后果的,即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最后,條文表述方面。建議在以后的刑法修正案中將在道路上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入刑,表述為:“在交通通道上駕駛機動車輛,存在下面幾種情形的,將被處罰拘役、行政罰款:競逐駕駛等情況且情節嚴重;酒駕或者涉毒駕駛機動車;在高速公路上進行客運運輸工作,承載量遠遠超過規定,行駛速度嚴重超速;違背危險品運輸規定的運輸行為;有酒駕等前科行為的,且形成其他犯罪情況的,都將從重處罰。”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刑法室很早就曾對涉毒駕駛機動車問題進行過專題研討,專家們更是早在商討刑法修正案(八)時對此提出過看法。孟建柱同志也曾于2012年向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提出將涉毒駕駛機動車入刑的建議。時至當前,交通事故中涉毒案件所占比例不斷增加,毒駕入刑的建議越來越具有可行性,這一行為納入刑法的條件已經趨于完善。同時,《刑法修正案(八)》將醉駕入刑,其后醉駕、酒駕大幅減少,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這也為涉毒駕駛機動車入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將涉毒駕駛機動車行為入刑,有利于打擊毒品犯罪,有利于進一步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意義深遠,勢在必行。
注釋:
李文君、續磊.論道路交通安全領域中的吸毒駕駛行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3(4).146.
劉鑫.吸毒駕駛行為否定論.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5.
蘇微.毒駕入刑問題探析.沈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