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兵
摘要:兒童文學是小學語文重要課程資源,但長時間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近年隨著社會、學校對兒童閱讀的重視,兒童文學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從而引發了小學語文課程形態的變革。當前教學層面的變革最為明顯,主要表現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方面:閱讀教學內容開始基于文體特征加以建構,整本書讀法的探索業已展開;教學組織呈現了新形態,教學空間擴大了,課堂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課程研發在課程目標與內容、課程實施與評價等方面都面臨新的課題;研發路徑可以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兩個方向。
關鍵詞:兒童文學;小學語文課程形態;閱讀教學;變革
本文中的“兒童文學”指“兒童文學作品”。作為課程資源,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既可以是文學教育的資源,也可以是語言教育的資源,文中所指為前者,討論的視角是閱讀教學。在現代社會中,兒童通過語文學習應當具有閱讀不同類型文本的能力,既能促進自我發展,又能滿足參與社會生活的需要,因而,閱讀課程資源應當是多元的,兒童文學只是其中之一。
一、變革的主要緣由
兒童文學課程資源之所以會引發課程形態的變革,與長期以來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地位以及近年來的課程環境有關。近年來課程環境的改善為兒童文學進人小學語文課程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1、《語文課程標準》提供了兒童文學學習基本依據雖然《語文課程標準》沒有把閱讀、欣賞兒童文學作為目標或課程內容提出來,但其相關表述為兒童文學教學的組織提供了基本依據。
2、學校和教師擁有了課程開發和選擇的權利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賦予學校和教師一定的課程開發和選擇權利,這使兒童文學進人小學語文課程具有了更大的可能。課程的校本管理能夠給予教師充分的課程開發自主權,當教師基于學生的需要開發文學閱讀課程時,優秀的兒童文學就成為重要的資源。
3、積極的社會文化環境助推兒童文學閱讀近年來社會對兒童閱讀越來越重視,參與兒童閱讀推廣的組織與人士越來越多,出版的兒童文學圖書日益豐富,這都對兒童文學進人小學語文課程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變革的主要表現
兒童文學作為一種新的課程資源,對小學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課程目標與內容以及學習經驗組織、課程評價等的變革都會發生一定的影響。事實上,小學語文課程形態的各個層面都已經在發生著或深或淺的變革。目前,課程實踐中教學層面的變革最為明顯,主要表現為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形態的建構。
1、教學內容的建構。
第一,各文體教學內容開發。長期以來,小學文學閱讀教學缺乏較為明確的文體意識,往往教學抽象的閱讀方法,不管是詩歌、小說,還是童話、科幻故事,基本上都是一種讀法,在內容上大多做單向度的理解,概括回答“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兩類問題。而當下的閱讀教學在內容的組織上開始關注文體特征,探索文學閱讀的多向度理解。周益民的兒歌教學內容重建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第二,整本書閱讀探索。整本書閱讀是近年來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兒童文學在整本書閱讀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整本書閱讀具有其不同于單篇教學的獨特閱讀方法。當前各地學校和教師對整本書讀法探索頗為活躍。
2、教學組織形態的變化。把整本書引進課堂,語文課怎么上?整本書進人課堂,不僅關涉“教什么”,還挑戰著“怎么教”,直接推動著教學組織形態的變革。
第一,教學空間的擴大。閱讀教學空間擴大到了教室之外,學校之外。原來學生課下所做的主要是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鞏固的功課,學習的主體內容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在“班級讀書會”中,導讀課之后,閱讀主要在課下完成,或閱讀小組共讀,或個人自讀,同時還要準備閱讀交流的材料。閱讀交流課是個人閱讀結果的交流,實際上讀完整本書的任務主要是在課下,而不是在課堂上完成的。
第二,課堂結構的變化。在我們熟悉的閱讀課堂里,基本上是講臺上的教師引導著學生閱讀課文。在整本書閱讀交流中,課堂則是學生思想、體驗的交流場。教師還可以站在講臺上,但更多的是走下講臺。教師可以作為普通的讀者參與討論,可以作為相對成熟的讀者在某些時刻點撥討論引向深人,也可以僅限于穿針引線,甚至“不作為”。教師的任務不再是引著學生進人自己預先鋪設的“軌道”,而是跟著學生的思想與體驗,為學生之間的交流創造條件。
三、對變革和發展的建議
第一,急需解決由兒童文學帶來的新問題。要使小學語文課程形態變革健康發展,從課程實踐現狀看,首要的是進行課程目標與內容的研制,因為目標與內容決定著其他方面的變革方向。當前有關兒童文學的教學內容有兩種傾向。一是大多還是非文學的讀法,換句話說,盡管教師懷著文學閱讀教學的意向,卻把握不準文學教學的內容;二是富有建設性的教學內容開拓較為匾乏。
第二,打通雙向的兒童文學課程研發路徑。課程研發的路徑可以有兩個方向:一是自上而下,先在國家課程標準研制中進行相應的設計,主要包括課程價值確認、課程目標確定、課程內容選擇以及提出課程實施與評價建議等,然后通過教科書編制和教學實踐加以開發與實施;二是自下而上,即在教科書編制和教學實踐中,編撰者和教師根據學生需要進行實驗性開發,若開發探索的經驗經過審議是普遍適用的,國家層面的課程設計則予以吸納。自上而下進行課程標準的修訂、實施,自然順理成章,但國家課程標準的研制有一定的周期,不是隨時都能進行的;而教科書編制,尤其是基于學生需要的校本課程開發則相對比較靈活,因而兒童文學課程研發宜從兩個方向同時展開。
兒童文學課程研發需要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實踐者、研究者和兒童文學等相關領域研究者的協作,各方既各司其職又通力合作,才有望架構起既經得起學理審視又能有切實成效的兒童文學課程,從而推動小學語文課程形態的變革,謀求語文課程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語文卷[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周益民.想念那話語之鄉—《童年的月亮爬上來》教學實錄仁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2007(5):20一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