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昊
摘要:所謂混齡教育,是指將年齡相差12個月以上的幼兒編排在一個班級,讓不同年齡和發展水平的幼兒身處同一環境共同學習和生活。
關鍵詞:混齡教育;幼兒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幼兒園都采用同齡編班的教育組織形式,嚴格依據年齡(一般是1歲以內的年齡差別把幼兒劃分成小班、中班和大班)。這種同齡編班的形式便于實施集體教育,與我國長期以來大一統的學校課程體系是一致的。而這種同齡編班較少考慮幼兒的個別差異而導致“一刀切”的教學方式。人類學家梅爾文科恩特指出:幼兒有一種天生的與同齡人交往的傾向。這固然是正確的,但我們的教育往往由于過分強調年齡差別而使幼兒的這種先天傾向受到抑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兒童與異齡兒童的交往機會,然而這樣卻限制了幼兒和異齡幼兒之間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學習,這是有悖于幼兒的天性的。所以我們有必要充分認識混齡教育在我國幼兒教育中的意義。
一、混齡教育為幼兒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觀察、模仿和學習的機會,促進幼兒智力和語言的發展
兒童的語言和智力的發展有賴于他如何與環境發生作用。正如皮亞杰的理論中所說的,幼兒的身心發展是由幼兒自身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尤其是語言。語言是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其中模仿他人的語言,然后按照自己的編排方式把語言材料加以重新組合和改變,形成自己的語言體系,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在一起,他們的發展階段也不一樣,所處的語言階段也不一樣。年幼的幼兒通過模仿年長的幼兒的語言,更快地學會語言,年長的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糾正年幼幼兒的錯誤而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從而達到了共同進步的效果。
二、混齡教育促進了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特別是幼兒創造性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皮亞杰認為,同齡兒童處于同一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發展特點,階段之間保持著發展的連續性,然而這些階段并不絕對與兒童年齡相符,各個階段兒童的發展會因社會環境和習得經驗的不同而有所加速或延緩。因此,兒童需要與同伴和環境互動來促進學習。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同伴之間的認知沖突迫使兒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幼兒與各種發展水平的同伴進行互動,會增加同伴的認知沖突。幼兒與同伴的關系不同于成人與幼兒的關系。在成人與幼兒的關系中,成人通常處于優勢地位,而幼兒則處于被動或劣勢地位,幼兒可能屈從于成人的權威而接受自己并不理解的觀點;幼兒與同伴之間關系的建立通常是基于一定的合作,感情的共鳴使幼兒具有積極參加活動,主動探究問題,主動操作等的傾向。皮亞杰認為,沒有與他人在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個體永遠不能把他的運算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
不同年齡的幼兒在一起學習、生活和游戲,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榜樣,使每個幼兒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榜樣。同時,針對不同年齡的幼兒,教師也不可能按照統一的要求教育每一個幼兒,必須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多層次的目標和多層次的可操作的材料。這樣就從客觀上為每一個幼兒提供了一個寬松的心理環境,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問題情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進行選擇,也可以依據自己的能力和實際需要無拘無束、充滿自信的進行活動。幼兒的心情放松后,就更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創造和實踐中去,更能體驗大批成功的快樂,同時成功感又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這樣形成了良性循環,有利于幼兒創造性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三、混齡教育能有效的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包括很多方面,我們這里僅作部分的說明。有的學者認為,混齡編班將不同年齡跨度(一年以上或更多)和發展水平的幼兒按照一定的模式加以組合,以促進幼兒認知和社會性的發展。在幼兒園實施混齡教育,是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集合在一起,為幼兒營造了一種類似于一個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家庭氣氛,彌補了獨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不足,更多地滿足了幼兒社會性交往的需要和合作學習的需要,對幼兒的角色扮演、交往能力、社會責任感的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
在混齡教育活動中,面對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年長的幼兒更愿意和他們分享玩具,在產生沖突是更愿意謙讓,享受當哥哥姐姐的樂趣與責任;而年幼的幼兒通過于年長幼兒的交往,其領會能力、觀察能力及模仿能力均得到了增強,也充分感受到做弟弟妹妹所獲得的照顧關系和激勵幫助,從而學會關系他人。這樣,在混齡教育活動中,作為獨生子女的自私、依賴性強、獨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行為和性格得到了糾正,有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社會性。
四、混齡教育能有效的培養幼兒的情感
在混齡教育活動中,不同年齡的兒童在一起玩耍,增強了群體互動的復雜性和層次性,與異齡同伴交往帶來的角色、心理體驗和溝通方式的變化對幼兒提出了新的人際關系的挑戰。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環境的變化,以前是弟弟妹妹的,現在可能就成了哥哥姐姐,這樣幼兒的角色也在不斷的變化,促進他們不斷繁榮適應和接受新的角色。在這種較為復雜的動態的小型“社會環境”,為幼兒情感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源泉。
在混齡教育活動中,每個幼兒都擁有區別與以往的角色和地位,幼兒不得不面對復雜的關系環境,一名幼兒既可以是老師的學生,又可以是其他幼兒的弟弟妹妹或是哥哥姐姐,還可以是同齡人的伙伴。這些復雜的情感體驗給幼兒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既讓幼兒體驗到了年幼幼兒對年長幼兒的尊重、敬畏、欽佩或嫉妒,又讓幼兒體驗到了年長幼兒對年幼幼兒的關系、愛護或輕視等。因此,在混齡教育活動中,教師既要為幼兒提供情感體驗的機會,培養幼兒對各種情感的敏銳性,豐富幼兒的情感世界,又要防止幼兒過多的體驗不健康的情感,如傲慢、輕視、嫉妒等,把幼兒的同伴關系引向關懷互助的方向,為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礎。
混齡教育對我國的幼兒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應當通過對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的促進幼兒的發展。根據各國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我國幼兒發展的教育組織形式,根據本園的情況制定適合本園的教育組織形式,為幼兒的健康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達到發展幼兒的各個方面,使幼兒全面發展。在充分了解混齡教育對我國幼兒教育的重要意義后,我們才能更好的進行幼兒教育。對混齡教育的研究還有很多的方面,而且都是很有價值的,這里僅對意義做了闡述,剩下的還有待于我們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 邵郊.生理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 丁海東.學前游戲論[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4] 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山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