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仕勇+陳學亮+謝國寬+高光琳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享受社會發展成果的同時,一些灰色文化,也在影響著人們的健康發展,尤其是少年兒童,容易養成“行為霸道、不懂禮貌、磨蹭馬虎、好吃懶做、自私任性、孤僻膽小、依賴性強”等不良習慣。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講,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十分重要。然而養成教育是指通過訓練和管理等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質,最終養成自學遵守社會道德與行為規范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它主要是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養成的行為習慣,它是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學生在活動中吸取教訓,從而在生活中自學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行為日久成習慣、習慣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乾坤。因此,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應該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
我們對轄區內三至六年級部分同學進行文明禮貌、衛生習慣、學習習慣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
一、現狀調查
1、文明禮貌方面情況。例如:在學校或家里或街上見到老師、長輩時你是怎么做的?主動向師問好占比率為55%,只打招呼占25%,裝作沒有看見的占20%;與別人交流時使用禮貌用語:經常使用、偶爾使用、從不使用所占比率分別為22%、65%、13%……
統計說明,在文明禮貌方面學生做得不夠好。同時在調查中發現部分同學不能堅持使用禮貌用語。
2、衛生習慣方面情況。例如:你看到操場或街道上有雜物時,你是怎么做的?主動撿起來、猶豫之后撿起來、視而不見所占比率分別為42%、34%、24%;每次吃飯之前洗手否:每次都洗、有時洗手、太臟了才洗手所占比率分別為15%、56%、29%……
從上可知,學生衛生習慣養成比較差,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3、學習習慣方面情況。例如:學習上遇到困難你會退縮嗎?不會、有時會、會所占比率各占48%、32%、20%;對于學過的知識復習嗎?經常復習、偶爾復習、從不復習所占比率分別為26%、57%、17%……
從上可知,大部分學生學習習慣不夠好,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原因分析
1、習慣的養成與家庭教育有關。調查中發現有20%的學生和別人交流中還沒有形成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尤其是課后和校外;僅有15%的學生養成飯前洗手的習慣,與當前預防傳染病要求相差甚遠。造成這種結果,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剛剛解決溫飽,家長對學生衛生要求、使用禮貌用語要求的意識淡薄;另一方面家長自身不良行為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學生的文明禮貌習慣較差。
2、習慣養成與教師教育觀念及農村經濟條件有關。調查中發現有課后復習習慣的學生僅占26%,遇到學習困難不會退縮的僅占48%,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薄弱。究其原因,既與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的不明確有關,還與教師的教育觀念轉變有關,同時也與農村經濟條件有很大的關系。教師中或多或少存在著重學生學習成績提高,忽視學生習慣的培養,重視優生評價,忽視差生評價的現象,這些現象與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不相符。
3、習慣養成與學校常規教育有關。調查中發現僅有42%的學生發現雜物(紙屑、果皮等)時主動撿起來,雖然教師經常說教,往往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是學校在進行矯正教育中往往是堵的多,疏導的少;說教批評多,引導少。長此以往,導致學生說謊話,不誠實,自我約束能力差。良好行為習慣是做人的基礎,如果能有效抓好學生常規教育,落實學生文體地位,培養學生誠信習慣,對提高教育實效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探索實踐
養成教育是學校必須重視的一個課題,特別是對于我們這種寄宿制學校更應狠抓學生的養成教育。根據學校實際,結合留守兒童“4+1”教育模式工作的探索,著重從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實踐。
1、把認識教育寓于養成教育之中。蘇格拉底曾說:“知識即美德。”可見,知道與人的品德是分不開的,它們有機結合而構成人的行為方式,并借以提升和規范人的行為本質。因此,加強中小學生的品德養成教育,就得使他產掌握豐富的道德,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大量的調查情況表明;中小學持品德不良行為產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缺少豐富的道德知識和正確的道德觀念所致。
對此,我們一方面要形成科學的、系統的現代德育教育體系,大力開展道德知識學習活動,做好德育教材改革及建設,上好品德與生活課,并把品德教育滲透于各科教學之中,從而使豐富的道德知識充實中小學生的頭腦,使正確的道德觀念在他們心靈深處扎根發芽。另一方面要加強培養中小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使他們的道德判斷從依賴性向獨立性轉化,從版面性向全面性轉化,從評價別人向評價自己轉化,從依據自我利益為評判標準向依據社會利益為評判標準轉化。
第一,開展“讀經典、傳箴言”一系列活動,從《論語》、《弟子規》等入手,指導學生掌握讀書方法,積累語言,傳承優秀文化,促進學生思想品質的發展,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開展一月一主題活動,通過“我是小雷鋒”、“故事大王”、“演講比賽”等活動,使學生在交流與溝通中懂得了互相學習。
第三,積極組織學生觀看“紅色電影”或“勵志電影”,從故事中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歷史,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自強、自立、自律。
2、重視道德踐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朱熹說:“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可見知和行是不可分的。對于學生進行行為養成習慣的教育應從學生的認知出發,按照先入為主的規律,從各方面行動。
第一,我校把每周一作為常規檢查日,從學生的個人衛生進行檢查,督促孩子在周末回家進行梳洗。
第二,文明習慣的養成、道德修養的提高,必須從日常生活細節入手。在養成學生良好習慣的過程中,學校老師重視“小節”,能夠及時的運用表揚和批評等手段,讓學生在小事中,從小事做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第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正確運用教育手段。不同的學生由于家庭教育、個性及遇到的事情性質的不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也是不相同的。對具體對象,具體問題,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嚴辭警告;或動之以情,委婉啟發;也可以運用集體的力量予以督促,力求得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四,反復訓練才能真正使學生養成習慣,21天養成一個習慣,根據行為習慣養成的規律,根據前期、中期、后期的不同階段,制定不同的教育措施,重視訓練,重視強調的作用,制定計劃一步步的引導學生。
3、建章立制促養成,勤查嚴督抓落實。古人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校應該把管理具體化,根據實際建章立制,以規章制度管理人,以規章制度約束人,以規章制度培養人。在用規章制度進行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過程中,學校還應十分重視督導落實。
第一,學校充分發揮紅領巾監督崗的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作用,很多活動可由學生進行督促、檢查,并以量化積分的形式定期頌。
第二,明確值周行政與值周教師職責,不定時對學校環境、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進行督查,并及時表揚、批評引導。
第三,學校實行嚴格的考核制度,定期進行先進集體、文明寢室、精神文明集體、優秀班主任評選。
第四,各班根據自己班級文化制定出相應的班規班紀,適時評選文明個人、每日之星,并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
4、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小學生的養成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艱苦卓絕的過程,是一項系統工程,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環境的熏陶,對于小學生來說,校園是他們成長的主要陣地,我們也不能忽視社會及家庭對他們的行為養成習慣的影響。
第一,教師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對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具有重要的影響。教師除了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云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外,更重要的是要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教會學生明白事理,以自身為榜樣并及時抓住學生中涌現出的榜樣云引導學生。
第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校園環境對少先隊員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的熏陶、感染作用。我校主要做法有:一是創造優美和諧的育人環境。重視學校環境的美化,加強綠化建設,講究環境衛生,優美潔凈的校園環境,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窗口。二是注意構建校園文化。如校園文化墻中的名言警句、衛生常識等,讓校園每一個角落都成為“會說話”的教育者,學生就會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逐步形成良好的習慣。
5、增強合力,家校聯手促進養成教育。教育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一致性,那么學校教育和教學的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長期以來,在教育學生問題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配合得不夠,一方面,學校苦口婆心地教育學生,另一方面農村家長對子女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關心還十分不夠,從而淡化了學校教育。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定期召開家長會,開展家長經驗交流會,同時班主任要與家長加強溝通。為此,尤其要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學生家長的工作,取得家長的配合和幫助,形成共同教育的統一合力,共同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教育。
“養其習于童蒙,則作圣人之基立于此。”作為小學教育,就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計劃、分層次、成系統地進行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特別是對于留守兒童這類較特殊的群體,我們更應該根據他們的家庭狀況去分析其心理變化的特征,逐步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總之,對于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探索,應根據不同的社會發展背景、家庭教育環境進行多種方法的教育,探索之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