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目前出現了許多無人繼承的遺產收歸國家所有,近親屬不服的糾紛案件,并且難以用法律的手段進行救濟,這些源于繼承法的陳舊與無人繼承處理不完善,本文通過叔侄繼承案分析、比較繼承制度相對完善的國家地區和我國的差距,認為我國應當將遺產繼承人的范圍擴大至四親等以及國家作為最后一順序繼承人,并借鑒他國完善立法,提出無人繼承遺產制度設想。
關鍵詞 無人繼承 法定繼承人 四親等 公有化 程序
作者簡介:伍俐,鄭州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11
一、問題的緣起
徐強和徐偉是叔侄關系,徐強身體有殘疾未婚。自徐偉的父親去世后,叔侄二人的來往也不很頻繁。2011年2月徐強去世,留下3間房產和價值6000多元的其他物品。徐偉是徐強惟一的親人,親自料理了叔叔的喪事,然后繼承了徐強的全部財產。但村委會認為徐偉不是徐強法定意義上的繼承人,徐強的遺產應作為無主遺產處理,要求他將全部財產交給村里。徐偉和其他鄰居認為這不合理,徐偉拒不將叔叔的全部遺產交給村里。于是,村委會起訴到法院。
法院依我國《繼承法》第10條審理后認為徐偉不是徐強的法定繼承人,在徐強沒有遺囑的情況下,徐偉也不能成為遺囑繼承人,所以,他無權繼承遺產。徐偉和徐強各自獨立生活,未形成實際扶養關系,也不存在適當分得遺產的情形。最后,法院判決,徐強的遺產屬于無人繼承的遺產,歸村里所有。
上述案件中,依據現有法律法官所做的判決是絕對的依法判決,合法的,至于公平、合理筆者不敢茍同。首先,徐偉是徐強唯一的近親屬,屬于三親等的范圍,在其父在世時關系親密,說明并不是“陌生人”反而是比較親近熟悉的關系,繼承法確定繼承人的范圍主要依據“血緣關系”,所以徐偉是符合繼承人的資格的;其次,徐強去世時沒有立遺囑并由徐偉料理喪事可以證明徐偉是與之關系最為密切的親屬,自古以來,生養死葬是孝的第一要義,入土為安是對被繼承者最后需要盡到的義務,甚至古時候出現賣身葬母的時間,所以,徐偉在徐偉去世后處理其后事可以證明其之間形成一種更進一步的親屬聯系;最后,筆者對于國家僅僅依據法律而取得私人財產難以信服,沒有一項數據顯示國家比叔侄關系更為親近,被繼承人更愿意將財產處分給國家,而且《憲法》規定,公民的財產權非經法定程序不能剝奪,因此,國家應當在最后確不能由自然人私人繼承的方能使之國有化,程序是保證實體正義的必要過程。我們需規定相應的公有依據以及配套程序。綜上,既然法官的合法判決難以得出公平合理的結果那么則是法律制度不再符合人類社會的需要,從上訴案件不難發現現有無人繼承制度存有兩個問題:第一,繼承人范圍是否應當拓展至侄子甚至更寬闊?第二,將無人繼承遺產公有化應當提出依據與法定程序。
(一)我國無人繼承制度
我國目前現行的《繼承法》是1985年計劃經濟的產物,1985 年最高法出臺了《關于貫徹執行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對繼承法進行了有益補充,但這一《意見》注重法條的解釋,沒有提出程序性實質建設。《繼承法》包括總則、分則和附則五章一共37條,每一規定都十分的簡練但對于當前復雜的社會繼承狀況不具有全面性與操作性,對于上訴案件有以下相關規定:《繼承法》在第二章中規定繼承人范圍是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公婆和岳父、岳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兒媳和喪偶女婿以及被繼承人子女晚輩直系血親的代位繼承?!独^承法》第四章遺產處理中沒有具體的規定有相關的程序,僅在第三十二條中寥寥數字便將自然人的財產集體化、國有化。從這些屈指可數的條款中可以看出當前《繼承法》是難以全面的處理上述案件的。
(二)修改理由
根據目前季羨林案件到叔侄繼承案,表明大多數人希望將自己的遺產留給自己的親人,即使是間隔三代的曾孫子女。再來有許多遺囑的設立將自己的遺產留給盡贍養義務的“陌生人”的案件,印證了當前繼承法在不符合繼承人范圍即歸國家集體所有的法律條款是和當前社會的需求大相徑庭。法律是為人民所服務的,當他不再實現人民的需求時它就應當被修改甚至廢止,原因如下:
第一,范圍基礎改變。數據統計2014年全國獨生子女規模占總人口的比重約為16.5%,有統計學家據此推測,全國將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是獨生子女。根據“中國人口結構”調查顯示2013年國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達到了9.7 %再根據“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數據表明截至2008年我國的死亡率達到7.06%,并且呈現出持續上升的態勢。這一現象預示多代同堂,代代人少的人口發展趨勢,在此趨勢下,代與代之前的關系越來越緊密,血緣關系從遠到近。繼承人的范圍主要是依據血緣關系、情感關系決定了繼承人范圍需要放寬。
第二,目的矛盾。在《繼承法意見》第二條中有規定有相互繼承關系的繼承人死亡后,推定沒有繼承人的先死亡。該條規定的立法本意在于為了避免被繼承人的遺產由于無繼承人而變為無主物進而有國家繼承,因此,立法者的目的在于貫徹民法的宗旨最大化保護私有財產。但當前遺產范圍及程序的缺失已違背了立法者的原本意圖,法條之間相互矛盾,難道不是對立法的新要求嗎?
第三,法理、情理違背,首先,繼承范圍違背了《憲法》十三條所暗示的“保護私有財產”的要求?!独^承法》是計劃經濟下的產物,現在我國已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公有制占據主導地位變為私有財產神圣不可輕犯。如此規定不能稱之為完全的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其次,干涉了被繼承人的意思自治,“ 私法的實現則依靠個人主張自己的權利”私法與公法的最大區別在于當事人可以依照自身的意愿而為行為。當前繼承人范圍與歸國家集體所有的制度無異于將私法公權化,國家在現有法律規定下輕而易舉的將公民私有財產國有化,這是濫用立法的權力強行剝奪公民對于財產的處分權與占有私人財產。孟德斯鳩所言,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我國僅僅規定了二親等以內的親屬,國家在二親等之后進行繼承,沒有任何理由表明國家比三親等及以后的親屬使被繼承人更愿意讓與,這著實違背了公平原則。其次情理方面,財產簡單的收歸國有難以發揮私有財產的“家庭保護效用”,本應當可以用于贍養沒有勞動能力的繼承人遺產公有化難以體現中華民族的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綜上,在叔侄繼承案件中,我們應當看到我國當前繼承法難以滿足現在的需要,我們需要面對由此導致信訪頻發的問題。當前民法典正在編撰當中,我們需要借此契機完善繼承人范圍的不足,彌補相關法律程序的缺失。
二、域外無人繼承制度之考量
(一)法定繼承人范圍
現在世界上存在這“親屬有限繼承主義”和“親屬無限繼承主義”兩種,并且主要根據繼承人和被繼承人之間的婚姻關系、血緣關系和扶養關系, 將法定繼承人的范圍限定在一定的范圍之內。美國將繼承人的范圍規定有直系卑血親、父母、兄弟姐妹及其直系卑血親、祖父母及其直系卑血親、曾祖父母及其直系卑血親五種;《德國繼承法》奉行著“有血緣可尋之處,既有繼承權存在”從而將其繼承人范圍擴大至高祖父母以及有血緣關系的親屬;《法國民法典》則將繼承人擴大至六等親,甚至在一定情況下擴大至十二親等。
我國港澳臺地區關于繼承人范圍方面的立法也均借鑒國外有關立法擴大繼承人的范圍。香港《無遺囑者遺產條例》將范圍限定在配偶、妻妾、子女、父母、侄、甥兒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伯、叔、姑、舅、姨;《澳門民法典》則規定了四親等及旁系血親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繼承;“臺灣民法典”則規定直系血親卑親屬、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梢姼郯呐_由于其歷史原因借鑒了外國的立法態度擴大了繼承人的范圍。
中國大陸僅僅將繼承人的范圍規定至二親等以內,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對公婆和岳父、岳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兒媳和喪偶女婿以及被繼承人子女晚輩直系血親的代位繼承??梢娢覈梢哉f是世界上少有的將繼承人范圍規定在這樣一個狹窄的范圍之內,對比各國關于這方面的修法呈現一個擴大繼承人范圍的趨勢,大陸當前《繼承法》急需與時俱進。遺產狹窄會造成文章開篇案例所造成的近親屬無法繼承遺產的困境,但是如果像法國等將繼承人范圍擴展的太寬不適合當前我國的遠親交往甚少,存在殺害親人取遺產的社會可能性。我國臺灣地區與大陸關系密切,是國民黨法律的延續,所以我們可以借鑒比較保守的臺灣地區“四親等”繼承人范圍。
(二)無人繼承程序
《繼承法》于第二十四條規定了“保管”以及第三十二條規定最終歸國家或者集體所有,可以表明在遺產無人繼承這一塊的相關規定與程序設計是存在著極大空缺的《憲法》規定公民財產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剝奪國家享有私人財產需要必要有一定的程序。對比大陸,其他國家和地區則有相對完善的類似“遺產管理人”的制度;例如德、法、美等發達國家均在立法專門規定了“遺產管理人”,同時,香港的遺產管理官制度,澳門的遺產保佐人制度,臺灣地區則由親屬會議進行選任均規定了遺產管理人的職責、繼承人的公告程序。比較各國地區法律制度構建不難得出,我國缺乏具體的無人繼承遺產管理制度以至于當無人繼承財產出現時處理于法無據、沒有決定公平正義的程序加以保障。
綜上,世界各國《繼承法》均對無人繼承由國家來繼承的前提條件——無法定繼承人或者法定繼承人在規定時間內放棄繼承,以及相關的處理機制均作出了規定。在這一些國家人們就相關方面與公權力機關的糾紛極少發生可以證明我國需借鑒并且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借鑒外國立法例:一是采取折中將法定繼承人范圍擴大至四等親;二是建立相關的無人繼承遺產管理制度。
三、我國無人繼承制度之構建
如筆者上文所述,無人繼承遺產需和其他國家、地區一樣將之公有化,不合理在于繼承人的范圍過于狹窄,而且沒有相對應的繼承機制造成的操作上的困難。因此,筆者借《民法典》編撰之際提出自己不成熟的見解和看法。
(一)擴大法定繼承人范圍
對于繼承人的范圍,有些學者曾表明繼承人的范圍是呈現出越來越小的態勢;有些學者則建議將繼承人的范圍擴大至四親等,五親等甚至學習德國的趨于無限的親屬繼承制度。但筆者認為擴大至四親等即可,并把國家作為最后一個順序的繼承人。從上文闡述的理由中縮小繼承人的范圍是與當前社會需求背道而馳的,不利于財產的效用價值;再來,只將繼承人的范圍擴大至三親等并不能很好的實現被繼承人的意思自治,由于家庭人數減少,交流工具應用方便,現在人們的關系日益緊密,三親等以外的親屬仍然十分緊密。但繼承人的范圍太寬泛又不符合情感與血緣關系的原則,據調查統計,當前人們將遺產留給四等親以外的親屬與留給國家的概率幾乎是一致的,甚至留給國家的呼聲更加高漲一些,最后,繼承人的范圍過于寬泛具有危險性,借用保險法上的“可保利益原則”的目的是在于保障被保險人的人生安全,例如,甲是乙的曾孫的兒子,平時來往較少,經濟比較緊張,在甲之前的法定繼承人只有丙一個,甲很有可能為了繼承遺產而將甲和丙殺害。那么我們將范圍規定的過于寬泛有很大的可能導致被繼承人與近親繼承人的危險系數上漲,不利于社會秩序。
因此筆者贊同學者將繼承人的范圍擴大至四親等。第一,人們之間的親密關系四親等以內有較為緊密的聯系交往,獨生子女的增多,現代家庭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之間的情感并不亞于兄弟姐妹之間的情感,所以之納入該范圍是有著充分的血緣情感理由的;第二,我國的歷史傳統上叔、伯、姑、舅、姨、侄子女、外甥等之間是可以相互繼承遺產的。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之間無論經濟上還是精神上的相互扶助也比較普遍,再來,我國存在一個現象,同輩年齡差距較大,舅舅比侄子年齡小或者年齡相仿的現象是導致二者間關系緊密的原因。第三,縱觀世界,范圍拓得太寬著實沒有必要,在四親等之內無人繼承是極為罕見的,因此折中四親等是司法資源節約的要求。綜上筆者建議將繼承人的范圍在現有基礎上擴大至四親等。
國家作為最后一個順序的繼承人有利于遺產權利人以及相關債權債務的解決,現在有的學者贊成將遺產視為無主物由國家或者集體來原始取得,但是筆者認為,如果將遺產視為無主物將會造成一片混亂,此時的遺產上的權利負擔消失了,遺產相關權利人難以進行權利申報,同時國家也沒有義務將遺產清償相應的債務,無疑是忽視私人權利的弱勢鞏固公權力。將國家作為最后一順序的繼承人則能夠更好的享有繼承人的權利以及法律賦予的管理權。
(二)無人繼承程序構想
由國家或者集體來享有其所有權進行繼承、利用公信力處理債權債務并進行公共事業的建設可以避免爭奪混亂,公平公正。對于相關的程序我們需要借鑒當前的《企業破產法》,首先,我國的破產企業法是處理當前破產企業財團糾紛的主要法律,無人繼承的遺產與破產企業一樣的對象均是財產;其次,《破產法》程序內容為申請、受理、管理人、債務人財產、破產費和用共益債務、債權申報等,而借鑒世界各國的立法將自然人遺產管理程序設定主要為繼承人公示催告、清產造冊、債權人公示催告、債權債務清償、剩余財產移交;二者之間稱謂上雖有細微的差別但實質內容均有重合,需求可謂高度一致。所以運用當前《破產法》主要補充是具有可行性的。但自然人相對于企業而言不像有股東存在,畢竟是真正的死亡并且自然人的遺產案件相對而言是簡單一些的,因此借鑒外國立法例,筆者針對程序提出三點主要意見:
第一,繼承的前提——繼承人范圍內無人或者放棄遺產的繼承。
第二,管理人由人民法院來充當,地方政府代為接收。有些學者提出由基層行政組織——居民委員會、親屬會議來進行管理,例如我國臺灣,因為這些基層組織與被繼承人之間的關系密切能夠更好的處理相關的遺產的清算工作;同時有人提出由公證處進行處理,認為其業務范圍與之匹配。但筆者認為應當由去年我國在北京成立的第一個“破產與清算”法庭來專門處理無人繼承遺產事物。首先,清算職能需要要求多方法律人才進行處理,在英美國家均設有專業的人才進行管理,而無人繼承的遺產問題與企業破產清算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例如公示催告,債權債務處理,清產造冊等,因此適用新建企業破產清算法庭對遺產公有化前進行處理是合適的。其次,債權債務以及公示催告等程序均在法院的職權范圍之內,相關的債權債務糾紛處理法院更具權威性。同時我國《債權法》規定在債的保全當中需要經人民法院的處理,那么這一規定同樣適用于無人繼承的遺產當中的債權債務關系。如果不直接由法院處理將造成程序繁瑣的局面,這一點居委會、村委會與公證處等民間機構處理糾紛顯然不如法院。再來,遺產管理人必須是中立的,居委會、村委會等層級較低的民間組織不能保證其處理事物能不失偏頗;且公證處已轉變為營利性機構,營利帷幕的機構更難以保證中立性;自古兩造對立,法院設立清算法庭是現有司法資源中最能管理、保全遺產和維護遺產權利人的組織。綜上,筆者認為人民法院是適合的主體。但如果每一筆遺產無人繼承都由破產清算法庭進行管理難免會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因此應當設立一定的金額限制,未達到金額的遺產又無人繼承則可以由基層人民組織或者公證處進行處理。
在遺產進行清算時有剩余財產收歸國家、集體所有時,大多數國家傾向于納入被繼承人最后住所地州或者鄉鎮府財政,借鑒外國立法例納入被繼承人經常住所地地方政府財政不僅方便,而且能夠最大化的保護地方利益,被繼承人經常住所地是其感情所在,我們可以推定這為被繼承人的意思所在。
第三,公示催告程序推定在繼承人范圍內沒有相應的繼承人或默示所有的繼承人放棄繼承遺產的前提,時間長更有利于保護繼承人的財產利益。由于無人財產是以繼承人不存在為前提的,那么對于該程序我們可以借鑒現有宣告死亡的程序,即在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處理,人民法院在相關的重要期刊上進行公告,一年內若沒有相應的“繼承人”出示證據證明其符合繼承人資格,破產清算法庭則可以做出這筆遺產無人繼承,隨后進入后續程序。
四、結語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當前社會與30多年前已經截然不同,我們國家不再呈現出“大家族”的景象,小范圍內繼承人的死亡而導致私有財產沒有盡其最大的私有效用而違背被繼承人的意思自治而變為國有財產,而且對于公有化過程中沒有相應的程序制度進行配套適用,隨著《民法典》當前如火如荼的進行編撰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此契機完善繼承法的空白,推動法治進程。
參考文獻:
[1]尹文耀、姚引妹、李芬.單獨兩孩政策下獨生子女數量、結構變動趨勢預測.浙江大學學報.2015,45(1).
[2]梁慧星.為權利而斗爭.青年思想家.2004(6).
[3][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出版信息不詳.
[4]陳葦、杜江涌.我國法定繼承制度的立法構想.現代法學.2002 (6).
[5]陳葦、高偉.我國內地無人承受遺產制度之重構——以中國內地與港、澳、臺地區立法比較為視角.學術交流.2008(1).
[6]郭明瑞.完善法定繼承制度三題.法學家.2013(3).
[7]張玉敏.中國繼承法立法建議稿及立法理由.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