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霞
摘要:“嘗試教學理論”是一種指導思想,是一種教學模式,它對幼兒教育的指導意義在于它提倡“先練后講”,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主張“從小培養兒童‘試一試的精神”,這與《幼兒園工作規程》的精神實質是不謀而合的。
關鍵詞:嘗試教學理論;幼兒教育;意義
一、以嘗試教學引導幼兒主動活動
辯證唯物主義發展觀認為,兒童心理是在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兒童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活動。《規程》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這就要求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要把幼兒看成是活動的主體,要保證幼兒的積極主動性,讓幼兒實際操作、嘗試,充分運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周圍的世界,學會發現問題和初步獨立地解決問題。嘗試教學一改過去“填鴨式”、“注入式”的做法,而讓幼兒主動去試、去想、去探索、去發現,變“教師在上,幼兒在下”的被動局面為“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主動狀態,真正把幼兒作為活動的主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幼兒。如數學教學中教幼兒“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教師提供正方形、長方形的紙讓幼兒測量、比較,發現其異同,掌握其特征,并激發想像,周圍生活中哪些東西看上去是正方形?哪些看上去是長方形?再去量一量,到底是不是。通過這種種主動活動,讓幼兒形成正確的概念。
二、以嘗試教學激起幼兒學習興趣
興趣是幼兒認識世界的動力,它表現為兒童對事物的心理傾向性。幼兒,天生好奇好動,特別喜歡注意新奇事物,教師應利用這種好奇心,吸引幼兒注意,激發其興趣和培養其能力。一個好的教師是善于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教師。嘗試教學不失為一種能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好方法。因為嘗試活動本身就能調動幼兒情緒,使幼兒躍躍欲試。如科學活動“東西放到水里會怎樣”,教師準備積木、彈子、回形針、鹽、棉花團……多種玩具材料,讓幼兒操作、嘗試,一樣樣放進水里,發現規律。這種有趣的實驗提供了一種嘗試的環境、嘗試的氣氛,幼兒在情緒高昂、沒有壓抑、沒有負擔的情況下認識事物、發現規律,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叫起來“鹽到哪里去了?”“為什么棉花慢慢地沉下去了?”嘗試活動會帶給幼兒無限高漲的情趣,這是讓幼兒有興趣地“樂學”,惟有臻于樂學的境地,兒童才能學到真知識。
三、以嘗試教學培養幼兒探索精神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創導發現法,他認為,教學不僅應使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去,他主張教師提供材料,引導兒童自己去探索事物,發現知識,解決問題,做出結論。嘗試教學讓兒童“先試后講”,目的就在于讓兒童去探索、發現。如我們在教小班幼兒“認識兔子”時,要了解兔子吃什么,教師就提供肉、魚、米、蔬菜、蘿卜、草等幾種食物讓小朋友喂給兔子吃,讓幼兒去發現,兔子是不吃肉、不吃米的,兔子喜歡吃的是蘿卜、青菜、草。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現真知。記得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說過:“兒童的世界是多么大,有偉大的自然,急待他去發現;有廣博的大社會,急待他去探討。”“凡是兒童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兒童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去想。”從小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是我們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嘗試教學提倡讓兒童“試做一做”、“試想一想”、“試說一說”。這非常有利于幼兒探索精神的培養。
四、以嘗試教學提高幼兒操作能力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嘗試的原則,讓幼兒先試、先想、先做,既動手又動腦,這無疑鍛煉了幼兒的操作能力。如計算教學“學習二等分、四等分”,教師提供紙、橡皮泥、線段等多種材料,讓幼兒動手操作,嘗試等分。幼兒在嘗試過程中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紙角對角折可分為二份,邊對邊折紙也能分成二份,橡皮泥可壓成正方體平均分成四份,也可搓成圓柱再分相等的四段。課后,延伸到液體(水)怎么等分……通過操作實踐,幼兒學會了測量、等分,動手能力大大提高了,感性經驗也大大地豐富了,幼兒人人參與,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五、以嘗試教學啟發幼兒創新意識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從小培養幼兒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品質是時代給教育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嘗試,這一教育思想的確立將為幼兒形成這些優良品質提供條件。嘗試教學,注重激發幼兒探索,啟發幼兒創造,拓展幼兒想像。如語言“講述活動”、“仿編詩歌”、“音樂欣賞”等教學活動可以讓幼兒舉一反三,模仿創造。如“仿編詩歌——泡泡”,孩子們說不完的詩句讓我們大人也為之感動。他們創編出一句句美好的詩句:“太陽是天空的泡泡”、“露珠是樹葉的泡泡”、“星星是黑夜的泡泡”、“汽車是馬路的泡泡”、“輪船是大海的泡泡”……孩子們展開想像的翅膀,把天真爛漫的想像融于自己的生活經驗之中,創編出一句句優美的詩句,這些詩句沁人心脾,富有極大的創造性。可見,解放思想,啟發幼兒嘗試、創造,幼小的心田將飽含著無窮無盡的潛力。
六、以嘗試教學增強幼兒成功體驗
嘗試教學理論的核心是以嘗試引導成功。邱老師總結數百例嘗試教學的例子,說:要盡量創設各種機會,讓差生嘗到成功的喜悅,這等于給差生注入一種“興奮劑”。嘗試教學強調有指導的嘗試,期望嘗試能成功,而不是讓學生瞎碰運氣,盲目嘗試。對于幼兒來說,他們更期望得到大人的鼓勵和贊賞,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達到成功的境地。
七、以嘗試教學滲透幼兒受挫意識
教學過程中貫徹凡事讓兒童“試一試”、“想一想”、“說一說”的做法,讓幼兒通過嘗試操作,獨自邁出蹣跚艱辛的一步或幾步,嘗到成功的喜悅,但同時,也伴隨著可能出現的挫折。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適當滲透受挫意識,能磨練其意志,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幼兒懂得挫折與競爭相伴隨,要成功必須戰勝挫折,學會不怕困難,勇敢堅強。如開展體育活動“滾球過門”、“炸碉堡”等活動,讓幼兒嘗試練習,探討如何才能把球滾過去?怎樣才能投準?有的幼兒一次、二次、三次不成功,老師點撥其要領,試著再來,勝不驕,敗不餒,在挫折中磨練意志。再如,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系鞋帶、扣紐扣、值日生等工作都應盡早嘗試。幼兒的嘗試活動的過程,也是幼兒與挫折作斗爭的過程。吃一塹、長一智,孩子們正是從這種探索嘗試中,掌握了知識的真諦,磨練了斗爭的意志,提高了經受挫折的心理素質。這正是人的現代化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綜上所述,通過對嘗試教學的運用與研究,我們深深感受到:嘗試帶來動力、嘗試注入活力、嘗試引導成功。嘗試教學能調動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能開啟幼兒心智,培養幼兒能力,為提高一代人素質打下基礎。
愿嘗試教學為幼兒的發展開辟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
摘要:用雪糕棒制作成直立步行機器人的骨架,使用木乳膠、百得膠或熱熔膠為粘接材料,利用二只方向相反的偏心輪將電機的轉動轉化為雙腳的上下運動,并同進帶動手臂作前后擺動,加上二只會眨的大眼睛,很吸引你的眼球。
關鍵詞:雪糕棒;直立行走;機器人
提起機器人,我們會自然想起《終結者》中的場景,最新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美國曾計劃制造完全自主控制的“殺手機器人”將于未來幾年內出現。我國也在機器人方面作了很多研究,國防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早已研制出了雙足直立行走機器人。直立行走機器人是一種具有人形的仿人機器人。直立步行機器人是通過它的身體的重力感應器和腳底的觸覺傳感器對地面的狀況作出判斷,進而能平衡身體,穩定地完成直立行走。擁有一只直立行走機器人是多么美好的夢想,但專用器材我們并不擁有,我們將用雪糕棒做一個直立行走機器人。
用雪糕棒制作成直立步行機器人的骨架,使用木乳膠、百得膠或熱熔膠為粘接材料,利用二只方向相反的偏心輪將電機的轉動轉化為雙腳的上下運動,并同進帶動手臂作前后擺動,加上二只會眨的大眼睛,很吸引你的眼球。
所需的制作材料有:雪糕棒、玩具電機、齒輪箱、2mm鋼軸、偏心輪、電池、開關、LED燈、導線、電池盒、膠水、百得膠、木工乳白膠等。還需的工具有:熱熔膠槍、螺絲刀、剪刀、美工刀、銼刀、鉛筆等。具體制作步驟如下:
1、雙腳的制作。取114mm的雪糕棒6根,將其中二根雪用小鋼鋸或美工刀在中心處分割成57mm的二部分,在兩根雪糕棒間放入2mm鋼軸,在一端涂上木工乳膠。將方木條居中粘在根雪糕棒的一端,并確保雪糕棒不露出方木條的外側,再粘上二只20mm雪糕棒,并使二只20mm雪糕棒間有2mm的鋼軸間隙。做這樣結構共二個,再將57mm雪糕棒垂直粘在這樣的結構上,膠沒有完全固化前,將兩只腳站立在桌面上,并調整二只57mm雪糕棒在同一水平面上。
2、身體部分的制作。將兩只小木片粘在小木條兩側,并使鋼軸緊靠小木條,并確保鋼軸能自由地在內轉動,便制成了機器人的肩膀組件。將肩膀組件居中粘在內有玩具電機的動力組件上,并構成了機器人的軀體主干。
3、雙腳直立行走組件的安裝。將黃圈放到地面上,用尖嘴鉗子,將軸敲入。然后到過來,用尖嘴鉗子用力下壓小黃圈。再將帶有黃圈的鋼軸敲入偏心輪上。在偏心輪中心敲入小鋼軸,將有扎花的一側插入動力組件的動力輸出的塑料孔內,將兩側的偏心輪,調整為反向呈180度,即兩個偏心輪上的偏心孔上小鋼軸呈一上一下的狀態。
4、安裝能行走的雙腳。先安裝好電池盒,再安裝腿,電池盒的正極(紅線)接減速電機左邊的端子。將兩只腳放上,并用黃圈固定兩只腳的活動范圍,確保行走時阻力較小。放入二節7號電池,接通電源進行測試,不妨重新調整行走姿態。
5、制作擺動的胳膊。取12根114mm的雪糕棒,其中用8根截成如圖所示的尺寸大小,祥細關鍵數據如圖所示。多余的部分用斜口鉗修整,局部的毛刺可用美工刀修整。
6、測試胳膊擺動。截取總長為50mm的雪糕棒作支架,在圓邊側鉆2mm小孔,孔離另一端的距離應為40mm,可用尺測量一下,多余的部分去掉。將其固定在兩只腳的最上端,注意孔離另一端的距離過遠或過近,都會嚴重影響胳膊能否正常地進行擺動。插入小鋼軸,兩端用黃圈夾緊,再裝到軀干上,在左右兩側裝上胳膊,用黃圈限制其活動空間,再通電進行測試。
使用雪糕棒、偏心輪、玩具電機制作而成的直立行走機器人,材料常見,加工容易,再加布娃娃上可動的眼睛,走起路來很有趣,你可以再增加光控、聲控、無線遙控組件,將其改進拼裝成:光控機器人、聲控機器人、無線遙控機器人,甚至可在前邊的基礎上增加觸摸控制開關,機器人就能與人握手交互式“溝通”了,你只要用手指接觸到金屬圖釘,它就會行走十幾秒。
本構想體現了“奧斯本檢核表法”,它是一種產生創意的方法。在眾多的創造技法中,這種方法是一種效果比較理想的技法。由于它突出的效果,被譽為創造之母。人們運用這種方法,產生了很多杰出的創意,以及大量的發明創造。奧斯本是美國創新技法和創新過程之父。1941年出版《思考的方法》提出了世界第一個創新發明技法“智力激勵法”。1941年出版世界上的第一部創新學專著《創造性想象》,提出了奧斯本檢核表法,此書的銷量4億冊。奧斯本檢核表法主要體現在要從這幾個方面一一思考:
現有的東西(如發明、材料、方法等)有無其他用途?保持原狀不變能否擴大用途?稍加改變,有無別的用途?德國有人想出了300種利用花生的實用方法,僅僅用于烹調,就想出了100多種方法。橡膠有什么用處?有家公司提出了成千上萬種設想,如用它制成:床毯、浴盆、人行道邊飾、衣夾、鳥籠、門扶手等等。
能否從別處得到啟發?能否借用別處的經驗或發明?外界有無相似的想法,能否借鑒?過去有無類似的東西,有什么東西可供模仿?誰的東西可供模仿?現有的發明能否引入其他的創造性設想之中?當倫琴發現“X光”時,并沒有預見到這種射線的任何用途。因而當他發現這項發現具有廣泛用途時,他感到吃驚。通過聯想借鑒,現在人們不僅已用“X光”來治療疾病,外科醫生還用它來觀察人體的內部情況。
可見,應用奧斯本檢核表法是一種強制性思考過程,有利于突破不愿提問的心理障礙。很多時候,善于提問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奧斯本檢核表法的實施步驟:根據創新對象明確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需要解決的問題,參照表中列出的問題,運用豐富想象力,強制性地一個個核對討論,寫出新設想;對新設想進行篩選,將最有價值和創新性的設想篩選出來。
參考文獻
[1] 奇妙的發明思路.范世忠.《世界發明》,2001.09.
[2] 用奧斯本檢核表法實行創新型教學.崔邑誠.《中學化學教學參考》(西安),2012.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