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艷
摘要: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素質教育的進行,是每一學科的緊要任務。高中語文的教學在培養學生素質方面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是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探究的問題。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要注意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就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做了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語文教學;素質教育
我認為,現在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只重語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育開發,不重美育陶冶;只重傳授知識,不重培養能力;只重課堂教學,不重課外活動;只重管卡學生,不重激發興趣;只重應付考試,不重培養索質。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導致學生理想模糊,知識狹窄,文化膚淺,心理脆弱,最終,連語文學習的興趣也蕩然無存。探索語文素質教育,就必須勇于打破“一切服從應試”的一統天下,突破舊的教育教學體制。根據我近幾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現在的語文教學模式,進而推動素質教育的進行。
一、以文化講座突破狹窄的應試課程
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學與文化內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可以定期安排時間讓學生觀看與語文有關的講座。這樣可以讓學生拋開書本,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既增強了學生的興趣,又活躍了語文教學的氣氛。在講座課上,學生只管聽、只管記;課后,既不復習也不考試;全憑專家感化和學生的興趣,在熏陶漸染中使學生的文學與文化修養得以提高。并且讓學生在看完講座后下一篇觀后感,久而久之,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會得到提高,而教師就不用刻意的來訓練學生的寫作水平了。使語文教學的枯燥、單調得到補償。要突破常規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素質,就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要敢于嘗試,這樣才能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
二、以擴展閱讀突破僵化的語文教材
可以利用課上時間和假期時間,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這樣一來可以廣大學生的信息量,也能調動學生能夠的積極性,就是平日不愛學習的學生也能完成教學任務。閱讀過程中還要對學生有所要求,以防學生有偷懶的行為。例如:中文學名著只要求泛讀,不做檢測;古文和詩詞鑒賞則要求精讀,并做考查。教師還可以根據課本上的內容,選擇一些課外書分為教讀和自讀兩種。自讀篇憑興趣讀,靠悟性品,課外獨立完成。教讀篇,按要求讀,靠毅力啃,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教讀篇大概有三類:《中華名句》,要求語文課前常常背誦;文言文閱讀能力訓練,學生獨立完成,教師給予點撥;語體文閱讀能力訓練,則選作補充教材,先練后講。
選擇課外讀物的好處,從思想上說,在于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從寫作上說,在于豐富學生的理論論據。有些文言文的訓練,可以促進課本知識遷移,增強文言語感,加大習題難度,刺激學生現代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那些針貶時弊或領導標新的時文佳作,又為學生的頭腦源源不斷地引入思想和藝術的“源頭活水”。
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突破被動的學習觀念
高中學生在課堂上懶于思考、畏于發言歷來是各科老師最頭疼的難題。為什么學生年級越高,在課堂上的學習態度反而越消極,越被動呢?說到底,要歸罪于狹隘、死板的應試教育。于是課堂教學便形成了“師講我聽,師寫我抄,師問我答”的可悲局而。要想實行素質教育,就必須根除課堂教學中的這個頑癥痼疾;而要根除這個頑癥痼疾,僅僅靠具體的教學沒計,如提問什么、如何提問等等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對學生的學習觀念動大手術。為此,我采取了兩項措施:
首先,以高度的熱情和極大的耐心,喚醒被應試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靈,激發學生戰勝自我的勇氣。我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目的的教育學生用于發言,敢于發言,充分論述課堂發言的好處,深刻剖析了不敢發言的病根。同學們聽罷,心悅誠服,熱血沸騰,課黨上很快出現了爭先恐后舉手發言的熱潮。
其次、為了克服舊習慣的強大惰性力,使熱潮不致降溫,還必須建立課堂發言的競爭機制:每周六由隊長調查隊員在各科課堂舉手次數(自己隨堂記錄),排出名次榜;下周一由老師當眾發表成績并做講評;期末將課堂發言成績記入檔案。自從開展“每周一評”的活動以來,語文和其它各科的課堂發言就出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局面。教師和學生突破了“一切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的應試觀念的束縛,從“舉手發言”這一看起來小做起來難的環節出發,樹立了一種嶄新的學習觀念。在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以下的缺點:只重語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育開發,不重美育陶冶;只重傳授知識,不重培養能力;只重課堂教學,不重課外活動;只重管卡學生,不重激發興趣。一句話,只重應付考試,不重培養索質。整個高中語文教學,一言以蔽之:教本,學本,考本,唯本至上;編題,作題,講題,題海戰術。而作為最重要的文化載體的語文教學,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殺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強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從而導致學生理想模糊,知識狹窄,文化膚淺,心理脆弱,最終,連語文學習的興趣也蕩然無存。探索語文素質教育,就必須勇于打破“一切服從應試”的一統天下,突破舊的教育教學體制,開拓幾塊挑戰應試、超越應試的“實驗田”。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就要沖破高考的束縛,不要為了高考而進行教學,還要為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知識只是一個方面,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是關鍵。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自然就有興趣來學習,如果只是一味死學,時間久了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也會使學生的心理承受很大的壓力,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不利。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波動,及時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語文教師若不抓緊時間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培養,不僅要落后于時代,而且要誤人子弟!當前高考也正不斷加大對學生素質教育的考查,因此素質教育已經不是要不要開展的問題,而是怎樣開展的問題了。因此,教師工在抓住課堂教學主渠道時,必須大力開展素質教育,為學生營造一方廣泛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