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正銀
文明的話語,使人如沐春風;禮儀的行為,讓人如浴雨露。“文明”,是綻放在人類道德之樹上一朵絢麗的奇葩!“文明”,對人類來說意義深遠。小而言之,它關系到人們的生活習慣、身心健康;大而言之,它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民族的榮辱。加強對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教會學生做人,是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教材從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出發,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主題鮮明,圖文結合,內容淺易,通俗易懂,旨在培養兒童的良好品德及樂于探究的精神,使他們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我充分利用這門教材內容,結合身邊實例,生動形象、直觀地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了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探索。下面就以結合目前揚州市正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這個大背景而對學生進行的文明教育為例,談談本人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的點滴做法:
一、以品德課堂為陣地,教育學生爭當文明“小標兵”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品德與生活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綜合課程。”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品德課堂成為我對學生進行良好品德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實踐中教育學生爭當文明“小標兵”。
1、指導學生用好教材。《品德與生活》圖文并茂,單元主題內容常常是通過若干幅活動圖呈現出來的。可愛的卡通畫,親切的生活圖,簡潔的提示語,極富童心、童真和童趣,并且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每幅圖,通過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演一演等形式,使學生明白道理,受到文明教育。如教學《在餐桌上》一課時,讓學生“辯一辯”——怎樣做才是文明用餐。學生發言踴躍,有的說說自己在家里、在飯店時怎么做的,有的指出同學在學校食堂吃飯哪些做法是不對的,學生在交流中懂得吃飯時不要隨便講話,不玩游戲,不互相打鬧等,要養成文明用餐的好習慣。
2、啟發學生活用教材,用教材中的行為指導自己的實際行動。如:結合品德課程教學內容,以環境教育為特色,開展講究衛生、保護環境等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在學校,教育學生做到不隨地扔垃圾,看見廢紙或塑料袋等廢棄物主動彎腰撿起并放進垃圾桶,看到同學亂扔垃圾要及時制止;在家中,不亂拋亂丟垃圾,做到生活垃圾分類且袋裝化……做文明的小市民。
二、以班隊活動為契機,引導學生爭當文明“小先鋒”
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文明教育,光靠一本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在平時教學中,我經常將教材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爭當文明“小先鋒”。
學校大隊部開展了“跳蚤市場義賣活動”,將義賣所得款項全部捐獻給玉樹地震災區。揚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的《市民守則》中也指出:尊老愛幼,幫助他人。我覺得這是對學生進行文明教育的良好契機,在教學《他們需要關愛》一課時,我拓展了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從關心殘疾人到關心地震災區的難民,積極參與“跳蚤市場義賣活動”,將自己用過的大半新的玩具、學習用品等帶來參加義賣,同時也要去選購自己喜歡的物品,在活動中獻出愛心,同時明白要珍惜美好的學習生活和幸福的童年時光。
在教學《讓校園更美好》一課時,結合學校大隊部開展的“我和小樹交朋友”護綠活動,教育同學們積極參與護綠活動,不踐踏草坪,不亂攀樹木,不采摘花朵,做愛護花草樹木、保護校園環境的少先隊員。將道德教育的內容落實到學生的實際行動中,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向社會,去行動,去體驗。
三、以家校互動為橋梁,促動學生爭當文明“小使者”
朱慶瀾認為:“家庭教育的根本道理”是父母以身作則。父母是
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舉止言行、對子女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成長有重大影響。家長的躬行身教、榜樣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在學生的文明教育上,我就特別重視家校互動。
在教學《上學、放學路上的交通安全》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充分發言,說說自己或家人在遵守交通法規方面是怎么做的。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學生家長在上學放學的路上,不注意交通安全,違反交通犯規。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我組織開展了《交通安全在我心中》主題隊會,邀請家長一起參與,還請了交巡警大隊的警察現場指導如何文明行路。學生和家長在活動中進一步認識到文明行路、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重要性。在此后的一段時間中,家長在這方面的表現大大改善,孩子們在大人的言行中更加深化了對“文明行路”的理解,促動學生爭當文明“小使者”。因為低年級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強,家長的一言一行是子女的鏡子,孩子的一言一行又是家長的影子,樹立好樣子才成培養出好孩子。“在我們的課程實施中要自覺地、有意識地將孩子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生活連成一體,把課程帶出課堂,使課程延伸、擴展到課堂之外,讓課堂教育的作用輻射于整個生活,而不是僅僅滿足于課堂上的效果。”
四、以專題網站為平臺,激勵學生爭當文明“小模范”
“回歸生活”是品德課程的核心理念,它意味著教學要從兒童的生活出發,但又并不意味著讓課堂成為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品德教學應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從課堂出發,再回到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去,讓孩子去體驗生活,實踐生活,在生活中踐行,才是本質意義上的回歸。
結合《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實際,我創建了文明教育專題網站——“文明驛站”,網站中“我是文明星”,就以圖片的形式,將學生平時生活學習中的種種表現及時記錄下來;“小小觀察員”,鼓勵同學們用自己的筆將身邊的文明人、文明事寫下來。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正視自己的優缺點,既讓學生表露自己的心跡,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又通過恰當的引導,使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得以提升,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激勵學生爭當文明“小模范”。
在新課標的引導下,我格外感受了作為教育工作者所肩負責任的重大,作為小學教師,必須抓好學生文明禮貌教育,這是時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但要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們抱著滴水穿石的態度,從一點一滴、一招一式的地方抓起,運用多種辦法、多種形式、生動活潑地對小學生進行文明禮貌的教育和行為訓練,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長此以往,我們學校的學生一定能成為新一代的文明使者,新一代的文明小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