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旅游開發對當地文化變遷有著多重影響。本文以浦市古鎮為例,從生計模式、傳統節日、建筑風格、文化產品等方面,就浦市旅游開發中的文化變遷進行研究。
關鍵詞 浦市 旅游開發 變遷
作者簡介:姜雅琪,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29
近年來,民族地區旅游逐步成為一種時尚,深受游客喜愛。在新一輪民族旅游浪潮中,各民族地區紛紛加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大打民俗旅游牌,努力發現自身獨特優勢,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獨特賣點。在民族旅游的“首發陣容”中,涌現出了一批成功探索與實踐的代表。如桂北龍脊地區壯瑤民族聚居區的平安、金竹、黃落三個民俗旅游村的開發,“多彩貴州”名片下的貴州郎德模式等,都是民族旅游開發的成功實踐,為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對于民族地區而言,旅游開發對當地的經濟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等產生方方面面的影響,當地的傳統文化也在旅游開發過程中也不斷變遷、涵化和再生產。旅游開發之于民族地區傳統文化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旅游開發給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部分瀕臨湮滅的文化在旅游開發中得到保護和傳承,另一方面,外來文化的入侵也給傳統文化帶來沖擊,使部分傳統文化遭到破壞。當下,旅游開發中的文化變遷,已成為學者們爭相研究的熱門課題。本文以浦市古鎮為例,對旅游開發中的文化變遷進行研究。
一、 浦市古鎮概況
浦市鎮位于縣境東南部沅水中游西岸,東徑110€?"38",北緯28€?',44"是瀘溪縣轄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鄉鎮,是湘西歷史上著名的“四大名鎮”之首,有“小南京”之稱。擁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戰國古城墻遺址各1處,有戰國、西漢歷代古墓183座。舊時,古鎮內有3條商貿街道、6座古戲樓、5公里城墻和12座城門、13省(地)會館、24座貨運碼頭、45條巷弄、數以百計的封火墻“窨子屋”、72座寺廟道觀和90座作坊等建筑群。
浦市傳統文化豐富,有“戲劇活化石”之稱的辰河高腔。有源于唐初,橫流竟渡龍舟盛會。有熙來攘往、雅俗共聚的茶館(茶文化)。有三月六的抬黑龍、七月的盂蘭盆會。有多彩多姿的寺廟文化,月月做廟會,打佛鼓、唱佛歌獨特的民俗民情。有舞龍、耍獅、扎故事、猜燈謎文化,有刁鉆古悛的飲食文化,有廟鄉寺庵,土地堂的楹聯文化。有佛教、道教文化。以上種種文化現象至今都是人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談資。其中,浦市辰河高腔被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瑰寶”,2007年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二、 浦市旅游開發中的文化變遷
(一)生計模式的變化——傳統生計方式與旅游產業并存
在旅游開發之前,浦市居民的收入主要來自兩個途徑,一個是外出務工收入,另一個是農業生產的收入。村里絕大部分青壯年都在沿海務工,鎮上多是留守老人和兒童。隨著旅游不斷發展,其衍生產業也隨之增多,村里務工的年輕人逐步轉回鎮上,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到旅游業中。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餐飲業和百貨行業。如開辦餐館、茶館和農家樂等,提供餐飲、休閑等服務。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浦市印象、青蓮世第等。一些提供當地特色食品的店鋪等也蓬勃發展。還有一些初具規模的百貨店也在逐步發展,主要銷售生活用品和一些紀念品,類似的家庭小店更是不計其數。二是賓館行業。據當地老人介紹,之前,浦市古鎮只有一兩家賓館,而且規模小,條件差,現在,浦市大型商務賓館已有七八家,其他居民小旅館也方興未艾。三是參與表演隊。如辰河高腔演員、抬黑龍等的演員。四是傳統文化傳承工作。苗族數紗、踏虎鑿花、菊花石雕刻等都是浦市的傳統工藝,但都面臨年久失傳的風險。近幾年,浦市鎮大力發展傳統工藝傳承工作,大力培養傳承人,通過給傳承人發放補貼等激勵機制,激發傳承熱情,一部分返鄉者加入傳承隊伍。游客中心建成后,浦市又在著手打造打花燈等傳統活動的傳承場所,供傳承人表演和練習。五是從事游客接待工作。近些年,浦市新招了幾批導游,游客中心建成后,又招收了一大批工作人員。
(二)傳統節日的變化——傳統節日的新過法
浦市的諸多傳統節日,在旅游開發過程中,陸續注入新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更新、壯大。例如中元節,最初,中元節是用來祭祀在沅江遭遇險灘急流而不幸遇難的船工和排工門,是后輩超度非正常死亡的先輩的一種儀式。中元節三年舉行一次,后輩們集中在七月份,稻子收割完之后,在浦市青水坪或和尚坪兩地區選一地點,祭奠、超度意外死亡的亡靈。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如今的中元節已發展成為浦市一年一度的民俗盛會,以往的念經、請大師做法事,財送鬼、放煙火,用紙船、明燭在江中放流等方式,已逐步更替為現在的龍獅舞、苗族跳香、辰河高腔,放河燈、儺祀祭、抬靈官、民俗踩街表演等一系列民俗文化節目,展演價值已逐漸代替了祭祀價值。
(三)建筑的變化——使用價值與展示價值并重
旅游發展之后,浦市建筑的修繕和保護也在同步進行。修繕初期,浦市經開區邀請上海同濟大學等諸多專家前來設計,拿出方案,并在大碼頭周邊開始修繕。修繕工作遭到當地老者的反對,他們認為浦市是多元文化,建筑風格豐富多樣,若按統一的徽派建筑風格改造,會破壞許多原有建筑風格。所以,后續修繕過程中皆按修舊如舊的原則,大部分保留了原有風格。現在的浦市建筑,是原有風格與新風格的融合,大碼頭是新式的徽派建筑,而古鎮內的建筑還是較好的保持了原有風格。在旅游開發之前,古鎮建筑基本只具有使用價值,為普通住宅樓,而旅游開發之后,人們對窨子屋等建筑風格興趣濃厚,進屋參觀的人也絡繹不絕,形成了使用價值與展示價值并重的現狀。
(四)文化產品的變化——由傳統產品向旅游產品過渡
浦市傳統文化豐富,而在旅游開發中,這些傳統文化產品也逐步被注入新的內容和形式,成為展演節目或者旅游產品。例如,辰河高腔以前只是中元節祭祀活動中的節目,只有在三年一次的中元節上才會表演。中元節是后輩祭祀在出船等過程中意外犧牲的先輩的一種儀式,也稱超度孤魂野鬼,儀式內容單一,為了增添祭祀的豐富性,人們將辰河高腔放入其中,作為一個祭祀曲目,平常并不用來表演。而隨著辰河高腔的流傳,特別是1998年,辰河高腔《目連救母》在巴黎、巴塞羅拉等地演出后,引起轟動,聲名遠揚,被譽為“東方戲曲藝術的瑰寶”。此后,來浦市旅游的游客都想一覽辰河高腔的風采。為滿足游客的需求,辰河高腔開始作為一個表演曲目,經常性為游客表演。現在,在萬壽宮戲臺上,經常有辰河高腔的經典劇目上演,辰河高腔也逐步實現了由民族傳統祭祀項目向表演節目的過渡。又如苗族數紗,是由當地生產生活方式、傳統生活習慣以及神話故事傳說相結合而產生的,它既是服飾和生活的產物,早先,還是男女珍貴的定情信物。苗族數紗紋樣有50余種,分為氏族崇拜紋樣、圖騰崇拜紋樣、自然崇拜紋樣和吉祥紋樣四大類,做工精美,表現形式豐富。由于苗族數紗在藝術上成就很高,一直受到國內外踏虎鑿花民藝專家與學者的親睞,旅游發展起來之后,數紗被更多游客所熟知,許多游客都愿意買點數紗作品,作為旅游的紀念。
(五)傳統食品的變化——傳統食品重煥生機
浦市傳統食品能豐富,十字街李大興的齋粉、下灣唐裕龍的水餃,萬壽宮門口康啟云的“刷把頭”,吉家巷口王大發,李萬壽的羊肉、雞肉粉面,太平街滌心樓的夾心糕,文昌閣的鼓兒糍和馬蹄糕,堤上的扯糍,大碼頭龍華露天茶社的蓋碗茶,宋連泰的高粱燒,蘇云泰的冬酒,瑞昌和的蘇酒,元泰的水晶糕,張元泰的玉帶糕,龔恒興的牛皮糖等,特色飲食馳名方圓百里。浦市小吃多興起于清代中葉,當時浦市商貿活動多,外地商客、生意人陡增,人們對飲食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風味小吃應運而生。但隨著商業的沒落,這些風味小吃也逐漸淡退出人們的日常飲食,人們每天以米飯為主,逢年過節的時候才做一些傳統小吃。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興起,往來游客對浦市傳統小吃很感興趣,個別當地人擺攤賣鼓兒糍,游客爭相購買。看到賣傳統食品有市場,越來越多當地人也加入傳統食品銷售行業,現如今,浦市古鎮內賣鼓兒糍、燈盞糕、馬蹄糕等傳統食品的大有人在,傳統食品在旅游的催生下重煥生機。
(六)思想觀念的變化
一是對旅游開發由不看好到主動參與。在浦市旅游發展初期,當地居民并不看好旅游發展,認為這么多年過去了,明清時期浦市的繁榮早已不復存在,甚至許多在外務工的浦市人都不愿意說自己是浦市人,多年的落敗已經讓浦市人失去信心。據青蓮世第老板回憶,在青蓮世第創辦初期,當地居民都說浦市旅游肯定發展不起來,勸他們不要浪費錢,不要白費心力。部分群眾甚至對古鎮的修繕很反感,認為到處修修補補影響了他們的正常生活。但隨著旅游日漸有起色,浦市人的觀念也不斷變化,他們看到絡繹不絕的游客,慢慢發現了旅游的潛力,提振了信心。許多人主動投入到熱火朝天的浦市旅游發展中,有的開起了小店賣浦市特色小吃,有的投資開起了賓館,有的免費給游客當導游,為游客講解當年“小南京”的盛況。據一位寫生的畫家回憶,他冬天在萬荷園寫生,看到他在寒風中,當地群眾主動給他搬來一盆炭火供他取暖。而之前他在另一個景區寫生,準備畫一個在河邊洗衣服的老人家,老人家伸手說先給錢才讓畫。相比之下,浦市群眾的淳樸以及對游客的愛護,讓他深受感動。二是對旅游開發信心越來越足。調查中我們發現,在旅游開發之前,浦市人多少是有些沮喪的,在經歷了當年“小南京”千豬百羊,萬蘿米,水泄不通犁頭嘴的空前繁榮,再到后來的一朝沒落。眼看著當年不如自己的鳳凰、邊城、里耶一個個風生水起,而自己這個老大哥遲遲沒有起來,骨子里天生有一股韌勁和掘勁的浦市人心里既不服,又無奈。“我們當時都不愿意去周邊古鎮參觀,覺得沒面子。”浦市老協一位理事如是說。而隨著浦市旅游不斷發展,浦市人內心的民族自豪感又逐漸被激發出來。古鎮從州級歷史文化名鎮再到省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再到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申請了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浦市人終于揚眉吐氣了一把。15年縣委宣傳部組織春節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有一個“我為誰點贊”的環節,電視臺隨機采訪現場觀眾,問其新年愿意為誰點贊。當時一半以上的群眾普遍表示要給開發旅游的人點贊,認為他們為家鄉帶來了發展,增添了活力,既保護了古鎮,又讓老百姓的日子日漸紅火,值得人們為他們點贊,他們祝愿浦市的旅游能越辦越好。從開始的抵觸,到被動接受,一直到最后的主動參與,浦市人民的民族自豪感隨著旅游的發展在日益增強。
綜上所述,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浦市傳統文化發生了方方面面的變遷。旅游開發之于當地文化而言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傳統文化逐步演變成一種新的形式,被接受和熟知,不斷傳承和發揚光大;另一方面,部分文化在無序的開發和改造中遭到破壞,面臨危機。所以,如何把握好旅游開發的度,協調好旅游開發和文化變遷雙方,實現良性開發,和諧發展,是旅游開發各方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浦市古鎮》瀘溪文史.第八輯.
[2]林耀華.民族學通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3]徐贛麗.民俗旅游與民族文化變遷——桂北壯瑤三村考察.民族出版社.2006.
[4]高婕.民族旅游發展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變遷與保護研究.華中農業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