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伯 李靜
摘 要 我國的強制措施有多種,其中監視居住強制措施長期以來飽受詬病,甚至對其存廢也有不同的聲音。本文在現有的強制措施構架下,結合立法現狀以及司法實踐,分析我國監視居住強制措施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以期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探索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的平衡點。
關鍵詞 監視居住 保障人權 羈押替代
作者簡介:劉少伯,天津市寶坻區法律援助中心律師;李靜,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科助理檢察員。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34
監視居住是我國強制措施的一種。雖然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對監視居住強制措施進行了修改,但仍存在功能定位不準、執行地點不清、監督措施不力等問題。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增加了一項重要的內容:尊重和保護人權。作為強制措施的一種:監視居住,也應該要適應尊重和保護人權的要求,對其在適用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加以完善,例如進一步明確其適用條件和程序,強化對監視居住的監督制約和權利救濟,以期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找到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的平衡點。
一、我國監視居住強制措施的立法現狀及司法實踐現狀
監視居住強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在法律規定的程度內,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并加以監視的行為。我國刑事訴訟法對監視居住期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權利進行了限制,要求在規定的期限內不得離開住處或者指定的居所。與逮捕相比,監視居住這種強制措施更為寬松。
(一)現行刑事訴訟法對監視居住的適用條件作了規定
在修改前,監視居住的適用條件與取保候審的適用條件是規定在同一條文中的,適用條件是一樣的。在適用時,對于強制措施的選擇難以區分,往往不知是使用取保候審還是監視居住。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改變了這種現狀,對監視居住的適用條件予以明確的規定,對于符合逮捕條件的,因身體健康狀態不能自理的、因懷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嬰兒不適宜羈押的、為生活不能自理人唯一撫養人的、因案件特殊情況或辦案需要,監視居住更適宜的、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采取監視居住措施的,凡是符合上述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監視居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取保候審的條件,但無保證人,也不交納保證金的,可以監視居住。這樣直接從法律條文上明確了監視居住強制措施的適用條件。
(二)刑事訴訟法規定了監視居住的執行地點
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監視居住的執行地點:一般應在“住處”執行。但同時規定了列外情形:一類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固定住所的,二類是涉嫌三類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包括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三種。由此可見,我國的監視居住強制措施的執行地點是以在住處執行為主的。同時,為了避免變相羈押,刑事訴訟法對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地點進行了限定,即羈押場所、專門辦案場所等地方不能成為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地點。在實踐中,除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家中往往成為監視居住的地點,負責執行的公安機關定期不定期以多種方式進行檢查。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地點,絕大多數都選擇在賓館、酒店。這種變相羈押導致侵犯人權的隱憂一直未監視居住廢除論者所詬病。
(三)刑事訴訟法規定了監視居住的監視方式
對于監視居住的監視方式,刑事訴訟法列舉了電子監控、不定期檢查等方式。同時規定,還可以對犯罪嫌疑人的通信進行監控。條文用一個“等”字以列舉的方式作出了規定,可見具體的監督方式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四) 刑事訴訟法規定了監視居住的期限
我國的刑事訴訟法規定了監視居住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刑事訴訟法》第77條,僅用了13個字規定了監視居住的期限,籠統地規定不能超過6個月。但該規定過于泛泛,在實踐中,往往造成誤讀,甚至是刻意曲解,拖延辦案時間,很多案件久拖不決。
二、我國現行監視居住強制措施存在的問題
雖然,經過細致的調研、研討,刑事訴訟法對于監視居住強制措施作了相對細致的規定,但是,可以看出,仍存在很大的問題,在司法實踐中,操作性仍然不高。
(一)監視居住強制措施的適用條件不夠明確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雖然完善了對于監視居住適用條件的規定,但仍然不夠明確。例如《刑事訴訟法》第72條第(四)項中規定的情形,因案件的特殊情況或辦理案件的需要,這顯然是兜底條款,太過寬泛,大大地提高了監視居住強制措施的適用率,實踐中也缺乏可操作性。
(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等規定與羈押替代的功能不符
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在實踐中,一般指定賓館作為執行地點,出于保證偵查工作順利開展,保證訴訟以及防止意外等原因,執行人員一般都是晝夜監視,同吃同住。這大大浪費了司法資源,從人權保障的角度講,這種嚴格限制被執行人人身自由的行為,是與尊重和保護人權的原則相悖的。這樣的監視居住的強度與逮捕無差,這是與監視居住的羈押替代功能不符的。
(三)監視居住的監視方式有待進一步研究
刑事訴訟法以列舉的方式規定了電子監控、不定期檢查等監視方法,這里提到的監控方法有侵犯與被監視居住人同住的家庭成員,這些案外人權益的侵害。電子監控、不定期突擊性的檢查,不可避免會造成案外人權益受損。因此,應探索更加適宜的監視方式。
(四)監視居住的羈押期限問題規定不夠清晰
刑事訴訟法對監視居住的時間作出了規定:最長不超過6個月。基于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原則,應理解為監視居住的期限總和不得超過6個月。但是,實踐中,由于種種原因,辦案部門往往希望有較長的羈押期限,因此,出現了一些突破了法律愿意的司法解釋及規定,包括不同階段,可以重復使用監視居住強制措施,且重新計算期限。這種情況導致了嚴重的后果,一是對法律的不尊重和歪曲,而是造成大量案件羈押,久拖不決,不利于法治社會的進步。
三、進一步完善監視居住措施的思考
通過對監視居住強制措施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分析,得知監視居住強制措施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反映在立法現狀方面,在司法實踐中也有顯現,筆者建議結合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善我國刑事強制措施制度體系,重新歸劃監視居住強制措施的適用條件、執行方式等問題。
(一) 準確定位監視居住強制措施,發揮其羈押替代的功能
有一種意見認為,監視居住強制措施是一種補充措施或保證措施,是作為取保候審的補充存在的。另一種意見認為監視居住的功能定位應該是羈押替代。然后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對被執行人的人身自由限制的程度與逮捕無差,因此監視居住的羈押替代性的功能定位是否能發揮有待商榷。
任何一種強制措施都是具有臨時羈押的特點,是為了保證偵查和訴訟,監視居住作為一種刑事強制措施也不例外。筆者建議,在立法方面,應以保障偵查和訴訟功能為目的,對監視居住的適用條件、執行方式、司法救助等進行重新規劃,從制度框架的高度對監視居住予以完善。
(二)完善監視居住的適用條件,建立監視居住的專門執行場所
要嚴格監視居住的使用條件,盡量避免兜底條款的適用,鼓勵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法院更多地采取取保候審強制措施,并嚴格取保候審應遵守的義務以及脫保的后果。使取保候審強制措施充分發揮其羈押替代的功能。
實踐中,監視居住執行難,執行成本過高等問題長期存在。一種情況是無力的監視,因為在住處執行,執行人員往往采取抽查的方式,必然出現監督不到位。另一種情況是過分監視,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情況下,同吃同住、晝夜監視的方式,是對被執行人人身權利的過分干預。基于實際情況的考慮,借鑒國外的經驗做法,筆者認為,可以按區域建立監視居住的專門場所,并以該場所執行為原則。
(三)完善執行方式,增強監視居住的可操作性
第一,充分尊重偵押分離的原則。建議將監視居住專門場所的看管認為交由司法行政部門,確保司法正義和人權保障的重要原則。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內在要求。第二,監視居住強制措施的期限明確化,即遵循刑事訴訟法的要求,任何司法機關不得重復決定采取監視居住強制措施,且總期限不得超過6個月。第三,明確限制自由的程度。進一步明確對被監視居住人自由的限制程度,對在家庭等地執行監視居住,有可能損害案外人權益的,應嚴格限制監視方式。
(四)強化司法救濟途徑,確保被監視居住人的合法權益
當前,監視居住強制措施中被監視居住人繼續解決的權利救濟問題有三,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即申請復議和復核的權利。可以借鑒逮捕強制措施中,公安機關不服逮捕決定可以進行復議、復核的機制。公安機關決定采取監視居住強制措施,被監視居住人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向作出決定的機關申請;對復議決定仍不服的,可以申請復核一次,向該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二是律師幫助權。監視居住作為一種強制措施,被監視居住人在監視居住期間當然有權委托被害人。在偵查階段,只能聘請律師擔任辯護人。但是就在監視居住情況下如何獲得律師幫助沒有具體細致的規定,對此應予以明確。三是將監視居住納入國家賠償。不管監視居住還是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都是對人身自由的限制,而且很多情況下期限較長,錯誤的采取了監視居住措施,是對被執行人人身權利的侵犯,應納入國家賠償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