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978 年 12 月18 日至 22 日,中共中央召開了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此次會議在中國共產黨建國以來的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人們甚至稱它為新時期的 “遵義會議”。在這次會議之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鄧小平同志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他深刻闡述了政治治理現代化的價值支撐等問題,對此后我國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此,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從政治價值樹立到政體制的變革,從民主法制完善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從治國理政的科學化再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提出,無不貫穿鄧小平同志十一屆三中全會講話的重要精神。
關鍵詞 社會主義 現代化 政治價值 變革 民主
作者簡介:弓勇,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16級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50
一、政治價值變革是政治體制變革的先導
政治價值源于人民群眾在一個時代的政治取向,它會深刻地影響國家意識形態的轉變以及國家決策機構治國理政思想的調整。但反過來,國家上層的權利話語和文化影響也會塑造出新的政治價值。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有過兩個派別,一個是以劉少奇、鄧小平同志等代表的工作組,他們要求轉變“以階級斗爭為綱”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另一派則是以江青、康生為代表的“學生組”,他們打著“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走社會主義的道路”的幌子,認為集中力量搞經濟是黨內在走資本主義道路,要堅決打擊。同時他們煽動了一大批學生力圖推翻以鄧小平同志為中心的工作組,從而引發了全國性的大動亂。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爆發,黨內乃至于全國“左”傾思想風起云涌,嚴重影響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工農業生產停滯甚至倒退,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下降。但隨著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文革”的結束,鄧小平也隨之恢復了在黨中央和人民政府的職務。面對“文革”帶來的諸多問題,鄧小平同志等中央同志開展了一系列的修正和彌補措施。在1978年12月13日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與會同志發言強烈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平反冤假錯案,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四個現代化”建設上來,實現黨在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在這樣的情況下,鄧小平同志在會議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從而轉變了“文革”的政治價值,脫離“左”的思想的嚴重束縛,對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政治體制的轉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政治價值變革在講話內容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重要性,在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和粉碎“四人幫”的斗爭,以及真理標準的討論之后,顯得格外的迫切與重要。但人民群眾在思想上的禁區仍然很多,針對當時的情況鄧小平同志指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性和阻礙思想解放的四點因素。他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才可以更好地繼承馬克思主義,更好的實現四個現代化,更好的使生產關系適應當前生產力的發展。鄧小平同志說:“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眾,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所以要想得到發展必須打破一些條條框框,從實際出發。只有這樣才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才有利于各級黨委以及每個基層黨支部促進群眾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工作;有利于黨組織、領導人民完善政治體制變革、進行全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二、民主和法制是政治價值的必要前提
鄧小平同志的講話中,既深刻地認知了人民民主和發展的規律,同時也對社會主義的價值和發展規律進行了充分的認識,并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鄧小平同志從長期的政治經驗和觀察實踐中得出了一條重要的結論: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的政治條件。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甚至之前,黨內民主生活幾近殆盡,國家法制遭受重創。針對這樣的問題,黨內必須重新落實民主集中制,實現真正的無產階級的民主。鄧小平同志提出:“一是在黨內和人民內部的政治生活中采用民主的形式不得壓制、打擊;二是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善于聽群眾的意見;三是保障工人農民和個人的民主選舉、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四是加強法制建設,用來保障民主的有法可依”。
民主貫穿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各個階段,是政治價值的承載體,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前提。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必須將改革提上日程。而法制是治國理政的需要,必須建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制體系,才能保障民主,實現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民主是法制的基礎,法制是民主的保障。鄧小平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出發,提出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十六字方針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將依法治國擺在重要的位置,有助于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法治落實到生活的細節、點滴,從而使法治觀念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從根本上筑守法律根基,建立更加和諧的社會環境。我國是法治的國家,也是法治的社會,解放思想必須得到法治和民主的保障。這樣才有利于黨和人民大膽邁開步子引進來、走出去,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引導
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還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政治前提、物質基礎和文化條件而存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明確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為隨后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恢復和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做了充分的準備。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思想路線為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以及為之后在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做了思想準備。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形勢,堅持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指導方針來解決實際中的問題,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當前的實際問題,科學運籌、謀篇布局、攻堅克難、強基固本,開創了治國理政新境界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中國社會主義的實踐得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鮮明的理論指導。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念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以解放思想為前提,建設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國家。從我黨的第一位領導人到現在,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大的召開,無不貫穿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推動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無不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一科學體系邏輯展開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這篇講話,是思想解放和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的重要轉折點,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動員令,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宣言書。為鄧小平理論奠定了基礎,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加快了中華民族再一次屹立于世界之巔的發展進程。同時也正是鄧小平同志的這篇講話,使我們黨和人民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使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價值觀深入人心。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擁有正確的政治道路,才有利于實現社會主義的偉大夢想,我們在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基礎上,立足當前我國正在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現實狀況毫不動搖。我們國家改革開放30多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展現的是中國強大的生命力,強烈的增加了13億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歷史和現實證明,只有社會主義可以救中國,可以發展中國,始終做到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們才能向著偉大的目標不斷前進,而這一切都源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態度。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貫穿始終,并且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它指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中國人民的現實理想與長遠理想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綜上所述,從政治價值變革,到政治體制變革,到民主和法制的建設,再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沒有一項可以離開“鄧小平理論”的指導。沿著鄧小平同志指引的道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我們用開闊的眼界,寬廣的胸襟,明確的思路,敢于走出去、請進來。積極進取,迎難而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新局面,我們始終堅信,沿著這條道路,社會主義的明天將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傅高義.鄧小平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4]毛澤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那里來的?.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習近平.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設會議》的說明.新長征.2015(12).
[7]習近平.擺脫貧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8]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百年小平.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 :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10]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北京:新華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