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慶株先生提出了劃分漢語自主動詞與非自主動詞的語法標準,并指出各類動詞的語義特征,創造性地闡述了一個動詞分類系統。本文立足于馬慶株先生關于動詞分類的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對自主動詞與非自主動詞的研究進行概述。
關鍵詞 自主動詞 非自主動詞 語義特征 動詞分類
作者簡介:趙楠,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91
馬慶株先生在《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一文中,提出了劃分漢語自主動詞與非自主動詞的語法標準,并指出各類動詞的語義特征,創造性地闡述了一個動詞分類系統:
本文立足于馬慶株先生關于動詞分類的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對自主動詞與非自主動詞的研究進行概述,即動詞分類標準選取的依據,兩類動詞對立的表現,動詞性短語的自主與非自主性。
一、 動詞分類標準選取的依據
馬慶株先生受藏語動詞分類的啟發,借鑒藏語動詞以能否構成祈使句為分類標準的方法,并結合漢語的語法特點,提出了漢語劃分自主動詞與非自主動詞的鑒別格式:“來/去+V+O+來/去。”能夠進入此格式的動詞為自主動詞,如“看、聽”;反之則為非自主動詞,如“看見、聽見”。
此鑒別格式的選取并非任意而為,我們認為依據有三:其一,格式中動詞是獨立的,即不帶補語,不帶后綴,也非重疊式,而且賓語可有可無,去掉前后的“來/去”,動詞便可單獨作祈使句;其二,“來/去”用在動詞的前面,有“表示要做某事”的意思,不用時意思也相同,“來/去”用在動詞后面表示目的(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所以動作本身就是有意識的、有心的,即動詞含有自主義;其三,此鑒別格式提供了含自主義的動詞出現的典型環境或框架,其意義是表示請求、勸告或命令別人執行說話人的某種意圖,或者表示說話人的計劃、打算。
二、兩類動詞對立的表現
(一)結合語義特征的動詞分類
自主動詞與非自主動詞的劃分與動詞的語義特征密切相關,每類動詞內部具有明顯的語義一致性。自主動詞表示的是有意識的、可被動作發出者自由支配的行為,故語義特征為[+自主][動作];非自主動詞表示的是無意識的、不能被動作發出者自由支配的行為,故語義特征為[-自主][變化/屬性]。
1.自主義素的指向與動詞的分類:
語義指向反映句子成分之間語義上的相關關系。自主動詞指向有生命的施事主體,語義特征為[+施事][+動物],如“小王看電影”中“小王”為施事主體,具有上述語義特征。非自主動詞可以指向含[+施事][+動物]義的主體,如“小王看見了那個人”;也可以指向[-施事][+動物]義的主體,如“他有一本書”、“他病了”;還可以指向[-施事][-動物]的主體,如“牽牛花像喇叭”、“房子塌了”。
2.“體”范疇與動詞的分類:
動詞的體對動詞的自主義位密切相關。未完成體的自主動詞與非自主動詞在語義上的對立十分明顯,自主動詞在表示非完成義的將來的或經常性的動作時,強烈地表現出[+自主]義,如“他明天買書”;非自主動詞的未完成體則表現出[-自主]義,如“他有一本書”。但是,當自主動詞后加上表完成體的時體助詞“了”時,語義特征就變為[€弊災鱙。如:
“撕”——自主動詞
“撕了”——“他撕了一張紙”——“撕”為自主動詞
——“紙撕了”——“撕”為非自主動詞
同樣地,由于未完成體的[自主]義比較明顯,所以未完成體有時也會是非自主動詞帶上自主義。如“死”在“雞死了”中為[-自主],而在“去死去”中則變為了[+自主]。
3.感受義與自主義:
感受義與自主義互相排斥。感受動詞是表示感受的動詞,如“照、吵、燒、氣”,多數前可加“有點”,幾乎全部后可加“得慌”。有感受義的動詞是非自主的,如“太陽有點照”“外面吵得慌”,都有[-自主]義。感受義動詞用于非感受義時,語義特征表現為[€弊災鱙,如“她用手電筒照了照”([+自主]),“太陽照在水面上”([-自主])。
4.使動義與自主義:
積極使動義與自主義并存,如“我們要端正態度”中“端正”為自主動詞。消極使動義與自主義排斥,如“這塊蛋糕很饞人”中“饞人”為非自主動詞。
5.動詞的價與自主義位:
語法學中引進“價”這個概念,為的是說明一個動詞能支配多少個屬于不同語義角色的名詞詞組。(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同一個動詞,當價不同時,自主義位就很可能發生變化。如:“他摔到了”中“摔”為一價,是非自主動詞;“他摔到了對手”中“摔”為二價,為自主動詞。
6.動詞的多義項對動詞歸類的影響:
動詞往往具有多義性。在多義動詞的義項中,有的是自主義,有的是非自主義。馬慶株先生指出,確定動詞義項的最有效方法是看賓語,動詞與包含它的述賓結構在自主意義上具有一致性。如“跑步”中“跑”為自主動詞,而“跑氣兒”中“跑”為非自主動詞。
(二)兩類動詞在時態、語氣、否定方面的對立
1.兩類動詞在時態方面的對立
(1)“了”與動詞分類。現代漢語中有兩個“了”,“了1”表示動作變化完成,“了2”表示祈使語氣。其中,“了2”只能加在自主動詞后,如“看了2”、“寫了2”。“了1”既可以用在自主動詞后也可以用在非自主動詞后。非自主動詞后的“了”是“了1”,表示動作變化完成,如“他病了”、“花開了”。
自主動詞后“了”字不是必須的,如可以直接說“你看、他寫作業”。非自主動詞對“了”的需求有兩種情況,一種與自主動詞相似,“了”字不是必須的,稱為屬性動詞,如“牽牛花像喇叭”;另一種則要求必須與“了”字共現,如必須說“鋼筆丟了”,而不能直接說“*鋼筆丟”,稱為變化動詞。
由于自主動詞和屬性動詞都可單說、單用,故又稱為光桿動詞;變化動詞不能單說、單用,故稱為非光桿動詞。
(2)“著(zhe)”。大多數自主動詞后可加“著”表示動作持續,如“看著、想著、說著”;非自主動詞后一般不能加“著”,只有少數幾個可以,但是不表示動作的持續,而表狀態的持續,如“醉著、醒著”。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一類非自主動詞既不同于屬性動詞,也不同于變化動詞,袁明軍把它稱為狀態動詞(袁明軍,1998),如“聳立、充斥、洋溢、遍布、彌漫”等。狀態動詞可以后加“著”,如“聳立著、彌漫著”。
2.語氣與兩類動詞:
自主動詞與屬性動詞后面可以加語氣詞“吧/嗎/呢”,如“吃飯吧!”、“上班嗎?”、“學習呢?”。變化動詞因為不能單說,所以必須先加“了”再加語氣詞,如“病了吧?”、“摔倒了嗎?”、“誰病了呢?”。
3.否定與兩類動詞:
自主動詞既能用“不”否定,又能用“沒”否定,如“不看電影”、“沒聽報告”。
非自主屬性動詞大部分能用“不”否定,表示不具有此屬性,如“他不像他爸爸”、“他不要那本書”。例外如“有”,不能說“*他不有課本”,而要說“他沒有課本”。
非自主變化動詞一般用“沒”否定,表示沒有發生此變化,如“小王沒病”、“房子沒塌”。變化動詞也可以受“不”否定,但有一定的條件限制。(1)在可能補語中,如“打不倒”、“摔不壞”,否定將來變化的可能性。(2)在主語中,如“(你這么馬虎,)不丟東西才怪呢。”(3)在條件復句中,如“你不打,它就不會倒。”
另外,自主動詞可以受“甭”修飾,如“甭說”、“甭想”;而非自主動詞不可以,如不可以說“*甭如”、“*甭塌”。
兩類動詞都可以受“別”修飾,但非自主動詞一般要與“了”一起用,如一般不說“別病”,而說“別病了”。
(三)兩類動詞在句法結構中的對立
一般認為,動詞是句子的中心,它在句子中可以作中心語、述語、賓語、補語等句法成分,并且與其他的句法成分之間存在制約作用。這種制約作用可以用來說明自主動詞與非自主動詞的對立。
1.兩類動詞在中心語位置上的對立
自主動詞能受某些副詞、狀語的修飾,而非自主動詞不能。如:
自主動詞: 好好干(方式副詞) 馬上寫 不便說 積極地學習(形容詞充任的狀語)
非自主動詞:*好好懂(方式副詞)*馬上懂了 不便懂 積極地懂得(形容詞充任的狀語)
2.兩類動詞在述語位置上的對立
動量補語一般只出現在自主動詞之后。如:
說<三遍> 批評<一頓> 看<一眼> 等<一下> 等一等
一般不說:
*病<三遍> *知道<一頓> *醒<一眼> *醒<一下> *病一病
“次、場、回”可以在自主動詞后,也可以在非自主動詞后。如:
賽<兩場> 病了<一場>
3.兩類動詞在賓語位置上的對立:
作形式動詞“予以、加以、進行、受到”以及“肯、值得”等動詞的賓語時,只能是自主動詞,如“進行交流”,而不說“*進行流傳”。
4.兩類動詞在補語位置上的對立:
自主動詞中一般只有趨向動詞經常作補語,如“說出來”;非自主變化動詞有不少能作補語,如“摔倒了”、“打敗了”。
三、動詞性結構的自主范疇
馬慶株先生指出,動詞性結構也有自主與非自主的區別。
一部分動詞詞組的自主性常常與其中動詞的自主性有關,如述賓詞組“寫毛筆字”、“照鏡子”是自主動詞詞組,有主要動詞“寫”、“照”的自主范疇一致。再如動結式述補結構“吃完”、“摔倒”是自主的,與“吃”、“摔”一致。
有時,動詞詞組中的其他成分也對自主范疇產生一定的影響。如“V+上”、“V+到/著(zhao)”格式的述補結構以及可能式述補結構都是非自主的。
四、結語
動詞在句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它與句子中幾乎所有的成分都有聯系,受到多方面的制約,因此動詞的分類也顯得復雜、困難。馬慶株先生受藏語動詞分類的啟發,將漢語動詞分為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并結合動詞的語義特征,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動詞分類的嶄新的視角和方法。
由于動詞分類的紛繁與復雜,不可能一勞永逸地完成對動詞的分類。可喜的是,我們看到很多學者對馬慶株先生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的分類系統進行了發展和補充,例如袁明軍《非自主動詞的分類補議》、王振來《被動表述對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的選擇》等文章。將動詞劃分為自主動詞與非自主動詞,已越來越成為漢語動詞的基本分類標準。
參考文獻:
[1]馬慶株.自主動詞與非自主動詞.中國語言學報、商務印書館.1988,(3) .
[2]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袁明軍.非自主動詞的分類補議.中國語文.1998(4).
[4]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刷館.2009.
[5]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7]王振來.被動表述對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的選擇.漢語學習.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