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體育賽事直播節目的侵權糾紛隨著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迅速增多,但我國目前著作權法相關的權利內容有限,很難給予權利人全面、合理的保護。本文試圖通過對“直播節目”和對于認定其性質具有重要意義的“獨創性”兩個概念進行分析、對體育賽事直播節目進行界定、指出當前我國相關法規的不足以及提出一些法律完善建議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 體育賽事 直播節目 獨創性 錄像制作者權 廣播組織者權
基金項目:本論文發表由2017年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儲京京,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本科,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404
一 、背景
近年來,體育產業迅猛發展,已經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資料顯示,在發達國家,體育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大多在2%-3%之間 。而我國體育產業萌芽晚,規模也較小,雖然近幾年總規模一直在增長,但都不到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為促進體育產業發展,國務院、國家體育總局、國家發改委等部門也相繼出臺了很多措施。各種高價拿下體育賽事版權的事例也數不勝數,而其中,體育賽事節目直播、轉播和點播授權許可已經成為體育產業收入的重頭戲,不論是職業體育俱樂部還是體育傳媒產業都以其為核心利益,而由于體育賽事及時性特點,體育賽事組織者最重視的則是節目的直播授權許可。
但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有些電視臺、互聯網站非法對體育賽事直播節目進行實時轉播,嚴重侵害體育賽事組織者和賽事節目制作者等相關權利人的經濟利益。法院受理的涉體育賽事節目案件日益增多,表明相關侵權行為頻發,嚴重威脅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但我國現行法律對此規定不明,各地法院判決不一,不利于市場統一,因而,急需明確體育賽事節目的性質,完善法律,以維護賽事組織者和節目制作者的合法權益。
二、體育賽事直播節目與相關概念的區分
要想判斷體育賽事直播節目的性質,首先要厘清其概念,這是進行分析的前提。
(一) 體育賽事
體育賽事是指在裁判員的主持下,按照統一的規則要求,組織與實施的個體或運動隊之間的競技較量活動 。賽程中運動員的表現和比賽結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此外,體育賽事體現的相關技巧或比賽策略屬于思想 ,而不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客體——表達,因此,不可能將其看作是著作權法上的作品或其他智力勞動成果,適用著作權法。
(二)體育賽事直播節目
體育賽事直播節目是指在體育賽事進行過程中,通過機位的設置、攝像鏡頭的選擇、編導的參與等方面,對體育賽事活動進行拍攝而實時形成的供觀眾在屏幕前觀賞的節目 ,由此可見,賽事直播的制作過程是思想的表達,具有獨創性和可復制性,如果創造水平達到我國《著作權法》的作品高度,可能將其認定為作品;如果沒有達到,則可能將其認定為錄像制品。
(三)體育賽事節目傳輸信號
體育賽事節目之所以能以屏幕為載體展現在觀眾前,是因為賽事活動被拍攝人、制作人以前述拍攝、編輯的方法完成創作后,再由廣播電視臺通過信號將節目對外進行傳輸來實現的,此即為體育賽事節目的傳輸信號。為了調整基于節目傳輸信號所帶來的利益沖突,我國《著作權法》賦予廣播電臺、電視臺對其傳輸節目信號的專有控制權。
三、體育賽事直播節目的定性
對于體育賽事直播節目的定性焦點在于其是否是作品,即獨創性是否充分。直播節目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實時性,導播當場選定多個攝像機傳回的畫面,與比賽過程幾乎同步,而不像影視劇先完成錄制,再進行后期剪輯、特效制作后播出;但是,其拍攝過程又不像簡單錄制現場情景那樣隨意和粗糙,其對鏡頭的放置、畫面的選擇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不能僅從簡單視角分析其獨創性。
(一) 賽事直播節目不是“作品”
1.賽事直播節目未達到我國關于“作品”獨創性要求
對于賽事直播節目而言,其獨創性表現在機位的設置和對多個攝像機畫面的取舍,不同的制作主體,呈現出的節目效果會有所不同,這表明了直播過程中的個性要素,這雖然是一個判斷獨創性的重要依據,但只是一個考慮因素,判斷一個智力成果是否達到著作權法要求的獨創性高度,還需要考慮“作品”的其他特質,諸如它的功能、用途等。
對于比賽來說,真實、客觀的比賽全過程是觀眾追求的效果,但此外,在何種時刻看到何種角度拍攝的畫面,他們也已形成固定的思維。比如乒乓球比賽,在一個球結束之前,多數觀眾都希望看到發球的動作、球在對手之間的來回等,而在一個回合結束后,觀眾則希望看到慢鏡頭回放、球員的表情以及觀眾的反應。對于制作者來說,在哪個位置安排攝像機是有規律可循的,對于熟練的導播而言,在哪一時刻選用哪個畫面也是基本穩定的。不同資歷的導播在水平上肯定會有所差距,但這也更加印證了對于體育比賽的直播而言,畫面的選擇是存在規范的,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大多數導播都可以達到一般水平,這就減少了制作者進行個性化選擇的空間。獨創性由“獨立”和“創新”構成,獨立是指作者獨立創作,非抄襲,這一點,體育賽事直播節目無疑是具備的;創新是指作者付出創造性勞動,有表達個性的余地,由上述分析可見,制作者表達個性的空間很小,因此,其節目也達不到我國對于作品獨創性的要求。
2.普通法國家獨創性標準之評析
有些學者和公眾認為我國可以參照英美法系國家做法,降低對于創造性的要求。例如美國,《美國版權法》只規定了“視聽作品”,直接用著作權保護作品,而未規定鄰接權,對視聽作品采取了較低的創造性標準。英國等國,也采取了較低的標準,《英國版權法》對于大陸法系鄰接權的一些客體如錄音和版式設計,也是用著作權規范的。
但是,筆者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對于錄音錄像制品,制作者雖然付出了一定的勞力和創造,但其程度并沒有達到需要用著作權來保護的高度,用鄰接權保護足矣,將其定義為作品,給予其權利人豐富的權利內容,難免造成作品的泛濫,社會成本的增加。
而且從著作權法邏輯體系來看,我國區分著作權和鄰接權,給予不同對象不同程度的保護。以英美法系要求的標準作為我國界定直播節目性質的參考是不合適的,會打亂我國著作權的立法結構。
(二)賽事直播節目是錄像制品
既然我國《著作權法》采用了大陸法系國家著作權立法的“二分法”,區分“視聽作品”與“錄音錄像制品”,我國法院長期適用較高的獨創性標準,那么將反映體育比賽本身過程的直播節目認定為“錄像”更為合理。
四、我國法律規定不足及完善建議
根據上述分析,作品的獨創性是體育賽事直播節目所不具備的,因此相關權利人就只能尋求鄰接權——錄像制作者權或廣播組織者權的保護。
(一) 我國立法現狀及問題
1.錄音錄像制作者權
根據《著作權法》第42條和第46條的規定,錄像制作者只能控制電視臺的播放,而不能控制電臺的行為,而信息網絡傳播權則是指指定時間、制定地點的交互式播放,對于網播組織進行實時轉播的行為,電視臺則束手無策。
2.廣播組織者權
我國廣播組織者權的權利規定在《著作權法》第45條,而根據其規定,電視臺和電臺是享有廣播組織者權的主體,網播組織則不是,同時,權利僅限于轉播權、錄制權和再復制權,并不包括信息網絡傳播權,對于其他廣播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截取直播信號進行轉播的行為,可以用轉播權加以規制,但不能控制網絡盜播行為。
(二) 法律完善建議
基于我國目前有關體育賽事直播的權利糾紛多產生于竊取直播信號進行轉播,而且由于體育賽事的實時性特點,直播授權許可是賽事組織者的關注重點。
因此,筆者認為通過完善廣播組織者權來保護相關利益人更為合適。
首先,將網播組織納入廣播組織,雖然國際上對于是否將網播組織納入廣播組織存在爭議,但隨著我國網絡的快速發展,移動用戶的增多,我國完全可以將其納為廣播組織。網絡廣播與傳統廣播都是傳播工具,僅是不同的傳播手段,并無其他本質區別,根據“技術中立”原則,我國應對網播組織提供法律保護,重新定義廣播組織,擴張其范圍,納入網播組織;其次,對轉播作擴大解釋,即轉播不再限于電視、電臺轉播,而采用技術中立的規定方式,將非交互式的“直播”和交互式的“點播”納入其中。如此一來,不論是其他網站盜播被授權網站的賽事直播節目還是網站盜播傳統意義上的廣播組織即電臺和電視臺的直播,抑或是電臺盜播電視臺或網播組織的直播,權利人都能通過廣播組織者權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五、結語
在創新經濟發展模式下,體育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一大增長點,逐利性使得一些個人和組織違背市場道德,非法轉播節目,影響權利人的利益,然而成文法的落后不能全面、合理保護其權益,因此,亟待立法完善來解決實際問題,這不論對于法律體系的完善還是保護權利人權益以促進我國體育產業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代萬雷.體育產業經濟的現狀與發展研究.來源于人民論壇網.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訓練學體育教研室.1999.
王遷.著作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祝建軍.體育賽事節目的性質及保護方法.知識產權.2015年11月25日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