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盼 劉東亮 沈宇龍
摘 要 中國民航法律的英譯是中國民航開啟國際化新局面的必然趨勢。功能對等理論所主張的“讀者反應等效論”對中國民航法律的英譯具有理論指導意義,英譯實踐中,應做到信息傳遞、內涵再現以及色彩彰顯三個方面的功能對等。三種對等相輔相成,使得譯文完整無損地再現中國民航法律的效力與權威。
關鍵詞 中國民航 法律 英譯 功能對等 信息傳遞
作者簡介:劉成盼、劉東亮、沈宇龍,中國民航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408
順應國家“十三五”規劃的大趨勢,民航“十三五”也將啟動,中國民航勢必要開啟國際化發展的新局面。隨著與國外民航界交流的深入,規范中國民航界的法律體系自然要順勢與國際化接軌,中國民航法律的英譯也就勢在必行。
一、中國民航法律文本特征
目前,我國已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民航法律體系:包括1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27部行政法規和行政法規性文件以及115部現行有效規章。這些法律均有相應的法律文本作載體,在語言上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信息量恰到好處,無冗詞贅句。法律用最精煉的語言呈現內容,字斟句酌,言簡意賅,任何信息單元都有其相應的地位和作用,毫不冗余。
第二,文本內容有其專業內涵義。中國民航法律含有大量的民航專業術語,一些常見文字簡單的字面意義之下往往具有頗為專業的內涵義。例如在非專業人士眼中,“航路”、“航線”二詞相差無幾,而在民航領域,兩者在內涵上卻有本質區別。
第三,文本法律色彩濃厚。民航法律是民航界的規范,具有法律的強制性色彩,文本語言具有濃濃的規約性。
鑒于上述特征,為保證中國民航法律的英譯做到精益求精,找到一種理論作為支撐對于保證譯文質量大有裨益。
二、功能對等理論對中國民航法律英譯的指導意義
功能對等理論也稱“等效翻譯理論”。所謂“等效”,是指目的語讀者對譯文信息的反應和源語讀者對原文的反應之間保持動態上的一致。功能對等理論的核心“讀者反應等效論”決定了其對中國民航法律英譯具有理論指導意義。中國民航法律是高度規約性的文本,對其客體有著一視同仁的法律約束力。該客體既包括原文讀者,也包括譯文讀者。英譯本讀者主要為懂英語的民航人士。該類人士在中國民航法律的管轄范圍內進行民航活動時,必須要準確理解相關法律。試想,若他們對英譯本的理解達不到原文讀者的水平,那么,法律效力對他們就會大打折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就無法實現,這就失去了民航法律應有的約束力。功能對等的核心為讀者反應等效論,該理論與民航法律所追求的“對所約束客體視同一律”的原則不謀而合。因此,在英譯中,只有實現功能對等,才能使譯文讀者對譯文的理解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理解便等效無異,法律效力對兩方的約束作用便不偏不倚、公平無異。
三、功能對等理論在中國民航法律英譯中的應用
結合中國民航法律文本的三個特征,英譯中,為實現功能對等所主張的“讀者反應等效性”,必須做到三個方面的對等:信息傳遞之對等、內涵再現之對等以及色彩彰顯之對等。實現這三個對等,源語文本中原汁原味的法律效力便能在譯文讀者的視角中得到等效的再現。
(一)信息傳遞之對等
中國民航法律內容條分縷晰、高度凝練,任何信息單元都有其相應的位置和意義,毫不多余。因此譯文必須將原文的信息單元等量無偏差地再現,任何遺漏都將造成內容的缺失,“讀者反應等效性”便無法實現。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器國籍登記條例》為例。該法律標題高度概括了其文本的主題和內容,對其信息單元可做如下劃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國別)、民用航空器(該法律所限定的客體)、國籍登記(法律所管轄的事項)和條例(法律的具體類別)。這些信息單元均為缺一不可的有機成分,在譯文中需如實再現。除此之外,本標題中還有隱含的信息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民用航空器國籍登記”,兩者均為“條例”的定語。漢語中,定語修飾名詞,可省略“的”字,以求簡化;而英語中,常用介詞或“s”等突出定語的身份,省略情況較少。因此,原句中省略的“的”字也應在譯文中再現。基于上述分析,將標題翻譯如下“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Nationality Registration of Civil Aircraft”。其中第一個“of”和“on”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民用航空器國籍登記”作為定語身份而省略的“的”字的翻譯。
綜上述,譯文中必須毫無遺漏地將原文每個信息單元再現,才能做到對原文最大程度的忠誠,這種忠誠使譯文讀者得以面面俱到理解原文的信息,進而保證了中國民航法律在譯文讀者視角中的完整性。
(二)內涵再現之對等
內涵是文本的本質含義,是讀者對原文內化于心的理解。若只按字面意義翻譯原文,則譯文很有可能丟失內涵義,讀者就無法準確理解原文信息。故此,為實現讀者反應之等效,譯文必須精確再現原文之內涵。
例如,在《外國民用航空器飛行管理規則》中有兩個高頻詞匯:航線和航路。英語中有大量近義詞表示“線”、“路”的概念:如line、course、road、path、way等。若僅考慮字面意義,譯者很可能選詞不當,嚴謹性大打折扣,甚至會造成術語不統一的混亂局面。所以,有必要從內涵義出發,為原詞選擇最為專業的翻譯。
首先看“航線”的翻譯。提及“線”字,多數人首選詞應為“line”,但該詞在航空語境中卻不甚精確。領航學中,航線的定義為“飛機從一點飛到另一點的預定路線”。該定義核心在于“預定”二字,而“line”一詞與預定與否無關。我們可以從領航學這一領域入手,在相應的權威性英語文件中找到對應詞匯。例如,在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所出版的Pilot's Handbook of Aeronautical Knowledge一書中有“course”一詞,解釋如下:Course is the intended path of an airplane。“intended path”即為“預定路線”之意,所以,“course”是“航線”最為對等的翻譯,準確傳遞了其內涵義。
再看“航路”的翻譯。航路的定義為“由國家統一劃定的具有一定寬度的空中通道”。因此,航路具有兩個本質特征:由國家劃定且具有一定的寬度。“road”、“route”、“path”等詞均無法涵蓋此含義。在《劍橋航空英語詞典》中,有“airway”一詞頗為相近。該詞典對“airway”解釋如下:An airway is a legally defined corridor that connects one specified location to another。首先,該定義將“airway”定義為“legally defined(法定的)”,即為“法定”,則必為“國家統一劃定”;其次,將airway的本質定義為“corridor(空中走廊)”,即為“空中走廊”,則必有“固定的寬度”。所以,“airway”一詞兼具原詞兩個核心特征,是最為對等的翻譯。
綜上述,譯者不應只局限于字面意義,而應準確挖掘出其內涵義,透過現象尋本質。只有將原文內涵準確呈現于譯文中,譯文讀者方可獲得與原文讀者等效的理解力。
(三)色彩彰顯之對等
中國民航法律的法律色彩體現在其不容置疑的正確性和強烈的規約性。其英譯只有彰顯這種法律色彩,才能向讀者等效傳遞法律應有的權威。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器適航管理條例》第七條為例:“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按照前款規定取得生產許可證的,均不得生產民用航空器” 。條文中“不得”二字具有濃郁的否定色彩,譯文必須將這種禁令式口氣準確傳達出來,才不失其效力。
“不得”一般譯作“shall not”,所以,原文可以做如下翻譯:Any units or individuals that have not obtained a Manufacturing Permi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shall not manufacture civil aircraft。然而,細較之,在語言色彩上,該譯文卻不及原文的否定口氣強烈。究其原因,在于原文和譯文句式的區別。原文漢語中,“不得”二字與前半部分用逗號隔開。逗號起停頓作用,給讀者以片刻的停歇;“不得”二字突現于停頓之后,給讀者以突兀而警醒的感覺,它的禁令式色彩也在這種突現中深入讀者心中。根據英語語法,譯文中,“shall not”前無需任何停頓,而該句前半部分內容過長,讀者需花較多精力解析,所以,讀到后半句時,因沒有任何停頓,“shall not”的出現便不會產生強烈的效果,讀者反應等效論便沒能很好地實現。在法律英語中,還可以用以否定詞“No”開頭的倒裝語序翻譯該句子:No units or individuals that have not obtained a Manufacturing Permi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shall manufacture civil aircraft。“No”詞開頭,便開門見山地傳遞出一種禁令式色彩,原文中“不得”一詞所強調的否定意義直接突顯出來,讀者在片刻間便將這一規范領會于心,譯文也就實現了較原文的對等效果。
綜上述,在傳遞原文信息和內涵的基礎上,中國民航法律的英譯還需彰顯原文的法律色彩。再現了原文的法律口吻,譯文讀者便能切身領會法律的威嚴。
四、結語
以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中國民航法律的英譯切實可行。將該理論的核心“讀者反應等效論”應用于其英譯中,應兼顧信息傳遞、內涵再現及色彩彰顯等三個方面的功能對等。信息的等量傳遞保證了譯文信息較原文的完整性,原文內涵的再現使譯文準確到位,而法律色彩的等效彰顯賦予了譯文相同的法律效力。三種對等相輔相成,實現了“讀者反應的等效性”。
參考文獻:
[1]楊萬柳. 和諧視域中的中國民用航空法觀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1, 24(5).
[2]吳鵬. 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的法律翻譯——論法律翻譯中效力對等原則的理論依據及其實現. 保山師專學報. 2005(6).
[3]Bill Gunston. The Cambridge Aerospace Dictiona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4]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FAA), Pilot's Handbook of Aeronautical Knowledge. Aviation Supplies and Academics, Inc.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