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文俊
摘 要:介紹二化螟形態特征、危害特點及防治技術措施(主要是農業、生物、藥劑防治),以期指導防治水稻二化螟,提高水稻產量。
關鍵詞:水稻;二化螟;防治技術
二化螟,屬鱗翅目,螟蛾科,俗名鉆心蟲,蛀心蟲等,是我省水稻上危害最為嚴重的常發性害蟲之一,在分蘗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蟲傷株和白穗,一般年份減產5%左右,嚴重時減產在三成以上。近年來發生數量呈明顯上升的態勢。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還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等農作物。
二化螟在我省閩西北地區一年發生3至4代。以幼蟲在稻茬、稻草及其它植物的根茬或莖稈中越冬。越冬代蛾在春季出現比三化螟早,春季氣溫達15℃左右即有成蟲出現。成蟲是一種灰黃色的蛾子,體長10-15mm,雌蛾前翅近長方形,灰黃至淡褐色,外緣有七個小黑點;雄蛾體稍小,翅色較深,中央有三個紫黑色斑,斜行排列,后翅白色。晚間活動,有趨光性,喜歡在葉寬稈粗、生長濃綠的稻株上產卵。卵扁橢圓形,排列成長方形魚鱗狀卵塊,上蓋透明膠質。水稻分蘗期前卵多產在葉片正面尖端,圓稈拔節后多產在離水面6-10cm的葉鞘上。成蟲產卵盛期在我區單晚田主要發生在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幼蟲危害盛期。幼蟲一般6齡,老熟時體長20~30毫米,頭淡褐色,體灰白色,背面有五條紫褐色縱線,最外側縱線從氣門通過,腹足趾鉤雙序全環或缺環,由內向外漸短漸稀。初孵幼蟲先鉆入葉鞘處群集為害,造成枯鞘,2-3齡后鉆入莖稈,3齡后轉株為害。該蟲生活力強,食性雜,耐干旱、潮濕和低溫條件。主要天敵有卵寄生鋒等。
一、農業防治
結合目前種植業結構調整,在一定范圍內實現連片種植,減少插花田和混栽田;在純單季稻區可適當推遲單季晚稻播種時間,避過1代二化螟產卵高峰。及時灌水殺蛹和清理越冬稻草,可降低蟲源基數。對種植單季晚稻或作連晚秧田的春花田、冬閑田,在1代二化螟蛾始盛期前,及時翻耕灌水,消滅越冬幼蟲和蛹。在二化螟成蟲羽化前處理完越冬稻草,以消滅越冬蟲源。
二、生物防治
采用生物防治蟲害,能收到除害增產、減輕環境污染、維護生態環境、節省能源和降低生產成本的明顯效果,尤其是它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隨著人類的生態環境意識不斷增強,新技術革命不斷發展,可以預期,生物防治技術必將得到廣泛應用。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代謝產物來防治作物病蟲害的方法。水稻螟蟲二化螟絨繭蜂(繭蜂科)是二化螟幼蟲期的內寄生性天敵,對二化螟各代幼蟲均有一定的寄生率。二化螟絨繭蜂對二化螟幼蟲寄生專化性強,主要寄生禾草螟屬(Chilo)的幼蟲,寄生率高,是二化螟幼蟲期的優勢種天敵。據觀察,絨繭蜂主要利用來自寄主植物、二化螟幼蟲和蟲糞所釋放的揮發物來定位寄主棲境,尋找到寄主,通過二化螟幼蟲的鉆蛀孔進入蟲道并產卵寄生。被寄生后,二化螟幼蟲總取食量下降,生長加快,發育受阻,不能化蛹,死亡率高。特別是越冬代幼蟲的寄生率較高,對壓低二化螟發生基數及控制其田間種群均有一定作用。
三、藥劑防治
水稻二化螟有轉株危害習性,初孵幼蟲從葉片爬到莖稈,或吐絲下垂至莖稈,咬孔侵入。先集中于葉鞘,2齡開始分散轉移。如水稻正在分蘗,則造成枯心苗(1頭幼蟲可造成數株枯心苗)。對已經鉆蛀到水稻莖稈中的二化螟幼蟲,防治十分不易。因此,施藥防治必須在螟蟲轉株為害之前進行。防治蟲傷株、白穗,只需在水稻破口前3-5天至破口期用藥防治1次。
防治方法:1.根據二化螟幼蟲危害的特點,準確的做好預測預報。一般在早、晚稻分蘗期或晚稻孕穗、抽穗期卵孵高峰后5-7天,當枯鞘叢率5%-8%,或早稻每畝有中心受害株100株或叢害率1%-1.5%時,就應及時用藥防治,方法有:1、每畝用25%殺蟲雙水劑200-250ml加1.8%阿維菌素30ml兌水30-45kg噴霧,其還可兼治大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等,對大齡幼蟲殺傷較大。2、每畝用20億PIB/ml的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80-100ml兌水30kg噴霧。
2.合理安排冬作物,晚熟油菜、留種綠肥要注意安排在蟲源少的晚稻田中,可減少越冬的基數。對稻草中含蟲多的要及早處理,也可把基部10-15cm先切除燒毀。灌水殺蛹,即在二化螟初蛹期采用烤、擱田或灌淺水,以降低化蛹的部位,進入化蛹高峰期時,突然灌深水10cm以上,經3-4天,大部分老熟幼蟲和蛹會被灌死。
3.選育、種植耐水稻螟蟲的品種,適時用藥防治。在二化螟一代多發型稻區,要做到狠治一代;在1-3代為害重稻區,采取狠治一代,挑治2代,巧治3代。第一代以打枯鞘團為主,第二代挑治遲熟早稻、單季雜交稻、中稻。第三代主防雜交雙季稻和早栽連作晚稻田的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