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平
摘 要:林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資源在當前的發展迫切的要求我們將可持續理念融入其中,只有這樣才能促使我國的林業得到更加健康的發展,從而促使社會能不斷的進步。本文主要對林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分析,希望為我國的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幫助和建議。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史;問題;對策
林業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重要公益性事業內容。當前階段我國的林業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在實際的林業發展中卻始終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對此還需要進行積極的改革和調整,從而促使林業能得到持續性的發展,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下面將對林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詳細的討論。
一、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林業可持續發展在我國已經經歷過了幾個不同的階段,在每個階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階段的林業可持續發展中主要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涵: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所謂生態可持續發展主要指的是社會發展中所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和環境能得到持續性的發展。人類的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而自然環境的好壞則會直接性的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因此一定要重視起林業可持續發展,促使生態環境能得到良性的循環,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好的條件。可持續發展作為現代社會中的一種全新的發展觀念,在當前已經逐漸的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從當前的深林資源發展情況來看,要求我們將可持續發展觀念更加深入性的融入到林業管理當中,從而促使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得到進一步的實施。
二、林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深林資源不足。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表面上看來我國的深林覆蓋面積并不小,但事實上我國當前階段的深林覆蓋率僅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52%,位居世界第130位。這就說明了我國的深林資源當前明顯不足,嚴重的影響著未來的社會持續發展。
2.林業體制不完善。現階段我國在市場經濟支撐服務體系方面的建立并不完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也正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中,對于生態環境的建設和產業的建設都存在著比較大的難度,說明了我國的林業改革建設任務十分的艱難。此外,商品人工林業管理經營的水平不夠高,樹木種類單一等問題明顯。
3.整體發展水平較低。我國的林業管理發展起步比較晚,各種生物能源等產業也都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中,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同時,林業經營的方式多數采取粗獷的傳統方式進行,相應的管理機制也不夠健全,林地流失現象頻頻發生,這些問題都表明了林業的整體發展水平低,還需要對此積極做出改革和創新。
4.基礎建設保障機制落后。林業經營管理中需要有一定的設備和資金支持才能促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但當前階段我國在林業建設上仍然存在著投入不足的問題,各個基層的林業部門經費難以得到保障。同時,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較差,因此經常會出現對森林資源破壞的現象。樹木的過量采伐一方面會導致深林資源受到威脅,另一方面也將導致社會持續發展受到影響。
三、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分析
1.完善相關機制。要想促使我國的林業可持續發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首先應當從相關的機制上面入手,加強林業管理機制的建設,從而強化各個方面的責任。對此,可以將機制落實到具體的地方林業管理單位中去,下發相應的管理責任書。例如某個區域內一年發生兩起以上的火災問題或者盜竊問題,那么在年底的生產工作中則不能評為優秀先進,同時作為森林保護人員還需要受到相應的懲罰,給予現金罰款或者辭退處理。在進行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對于一些舉報現象應當適當的給予獎勵,盡量的將責任完善化,從而提升管理的有效性。
2.依靠科學發展林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根源就是科學化的林業發展,因為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中包含了經濟發展和資源與環境再發展能力的保護。在林業可持續發展中既要保障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要保證資源與環境都能得到協調發展,那么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科學技術來進行經濟發展,同時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將管理更加精細化。因此,在林業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積極的將科學技術融入到其中,利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管理理念來進行林業管理,從而促使林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3.優化林業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使林業產業得到可持續性的發展,這是當前階段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對此,應當積極的做好林業綜合管理和開發工作,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應當建立起以林業為主的合理林業體系,調整當地的林業種植樹種和結構,促使林業發展和農業之間能形成復合式的結構,真正的強化林業發展的能力。此外,應當積極的做好產品結構優化工作,進一步的完善林業服務體系,從而提升林業方面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4.提高思想認識。林業可持續發展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人們在思想觀念上的正確認識,只有人們都能正確的認識到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的性,才能在日后的發展中積極的為生態環境保護作出貢獻。因此,在當前加強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促使生態文明建設得到進一步實施是重點話題。普通民眾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將促使全民參與到環境保護的行列當中來,從而真正的起到生態保護的作用。
5.重視生態、經濟效益的協調。林業的生態效益主要指的是林業發展所帶來的生態環境方面的正面影響。林業本身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個方面的效益,其產生的生態效益要遠遠的高于經濟效益。林業發展中的這三種不同的效益中,經濟效益一般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從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中來看,生態效益才是當中的重點。如果長時間的忽視身體效益,那么盡管經濟效益得到了提升,那么環境也會陷入到一個持續性下降的循環體當中,從而導致經濟一蹶不振。因此,在當前一定要將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之間進行良好的協調,通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重視來逐步的提升經濟效益,而不是過度的破壞環境而達到經濟效益的目的。
四、結語
林業問題在當前已經成為了生態環境問題中的核心部分,通過林業發展來緩解生態環境問題在現階段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措施。因此,面對在林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一定要積極的做出調整和改革,證實這些問題的存在,并采取積極的措施來對此進行改善,從而真正的促使林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笑芳,李玉瓊.對于要素投入對林業經濟增長的效應研究[J].中國林業產業,2016,(04):50—55.
[2]曹彥,何東進,紀志榮,洪偉,連素蘭.中國省域林業經濟發展影響因素的空間面板計量經濟分析[J].林業經濟,2016,(05):62—64.
[3]趙忠仁.林業經濟市場體制的構建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5,(23):14—18.
[4]于麗娟.淺談如何創新林業經濟的發展[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01):55—59.
[5]黃建強.淺析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南方農業,2014,(21):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