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葵
摘 要:近年來在國內各大城市掀起的“跑馬熱”,讓高校里的大學生紛紛走出校園,到各地參加馬拉松賽事。本文將探索在全國馬拉松運動開展的熱潮下,在高等院校的環境中,探究高校如何利用地理環境條件,組織條件,教學條件和宣傳條件,并結合“迷你”馬拉松距離短,規模適中,可參與性強等特點,為高校開展迷你馬拉松運動提供理論參考依據,從而實現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拓寬高校體育教學內容,豐富校園文化的目的。
關鍵詞:高校;迷你馬拉松;可行性
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在中國田協注冊備案的馬拉松賽事達到了143場,而這個數字,在2011年只有22場。短短五年間,中國的馬拉松賽事數量呈幾何倍數的增長,與之同時,參賽人次也從2011年的40萬增長到2015年的150萬。馬拉松運動的持續升溫,讓這項賽事在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落地,賽事的組織也更趨向于專業化。這其中每一場賽事,參賽項目基本涵蓋全程馬拉松(42.195km)、半程馬拉松(21.09875km)以及“迷你”馬拉松(一般距離在10km以下)等項目,而參與人數最多的是“迷你”馬拉松項目,經常達到上萬人的規模。
1 迷你馬拉松運動的特點
相比于全程和半程馬拉松動輒數十公里的距離,距離短成為迷你馬拉松運動第一個特點。比賽距離一般在10km以下,以5km居多。隨著這項運動的普及和發展,馬拉松的概念外延越來越寬泛,以全程馬拉松的距離為計量單位的“四分之一馬(10km)”“八分之一馬(5km)”等迷你馬拉松項目成為了大型專業馬拉松賽事必備的參賽項目。
規模適中是迷你馬拉松第二個特點。雖然在一些規模比較大的國際性馬拉松比賽中,很少有單獨的迷你馬拉松競賽單元,但對于舉辦規模適中,并以低碳環保或以體驗型為主題的活動,迷你馬拉松無疑是最佳的選擇之一,例如“李寧10km路跑聯賽”等活動。
迷你馬拉松第三個特點是參與性強。一提到馬拉松,往往因其距離長,運動強度大,耐力要求高等傳統特點讓人望而卻步。而迷你馬拉松,是馬拉松運動逐漸走入大眾和推廣最有力的支撐。參賽條件更加寬松,報名更加容易,讓更多的跑步愛好者能夠直接參與進來,對于未經過長跑專業系統訓練和不是長跑業余愛好者的參與者來說,只要平時有跑步的習慣,在一小時內基本都能夠完成比賽。
2 目前國內高校開展過的迷你馬拉松活動
作為國內首個在中國田徑協會注冊的校園馬拉松賽事,截至今年,中國礦業大學的校園半程馬拉松比賽已經舉辦到了第四屆,并逐漸發展為在全國高校范圍內的校園馬拉松品牌賽事活動。今年的比賽設半程馬拉松和迷你馬拉松兩個競賽項目,參賽規模為5000人,比賽地點設在中國礦業大學南湖校區,設計比賽路線為校內環形路線。這項舉全校之力舉辦的賽事,由學校官方來組織,有專業的體育文化推廣公司運營。通過前面三屆比賽的探索和實踐,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組織流程,包括賽道規劃,報名篩選,志愿服務和賽事獎勵等等,吸引了該校大部分的師生參與到其中,使馬拉松這項運動真正在高校落地,馬拉松精神內涵真正在校園得到弘揚。
因此,中國礦業大學校園馬拉松賽事可以作為范例,為高校開展迷你馬拉松比賽提供借鑒和經驗,有利于高校結合本校實際,探索開展校園迷你馬拉松活動的可行之徑。
3 目前我國高校開展迷你馬拉松的可行性探究
高校要舉辦一場迷你馬拉松比賽,必須具備相應的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因此,筆者認為,以下四個是探究迷你馬拉松比賽是否可行的必備條件。
硬件設施條件。要舉辦一場馬拉松比賽活動,場地條件是必須首要具備的。以成都理工大學為例,校園占地2890畝,校內公路約5.3km,且坡度爬升不大,加之校園內部交錯縱橫的綠化道路(桐蔭路、硯湖南路、芙蓉路等)距離,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完全有條件規劃出一條全長為5km,路程不重復且沒有折返點的迷你馬拉松路線;其次,作為還未走出社會,經濟尚未獨立的大學生,走出校園參加一次專業大型的馬拉松賽事的迷你馬拉松項目,需要承擔報名、食宿和交通等費用,距離稍遠的花費更多。因此,成都理工大學可借助自身地理環境優勢,讓在校大學生節省參賽成本,在學校足不出戶就可以切身感受和參與馬拉松比賽,感受馬拉松文化。
組織條件。在大學校園里,相比于帶管理性質的學生組織,如學生會等,以各種興趣愛好為主要目標而建立起來的學生社團有著較為靈活的組織形式和基礎。當前,許多高校里都有類似于“跑步協會”“夜跑協會”等學生社團組織,組織里的成員基本上都是跑步或者馬拉松的愛好者,而且有的還是發燒友,成員數量達到了一定規模。這些協會一般都會定期或者不定期組織開展一些跑步活動,規定一定的時間和距離,輔以有趣的活動流程和獎勵(如積分兌換獎品),往往能夠讓很多大學生跑步愛好者加入到活動中來。不僅如此,現在很多大學生在跑步時都會使用手機跑步APP應用記錄跑步時間、速度和距離。因此,很多協會和社團還會在線上APP里組織活動,如線上簽到打卡等,讓跑步活動更有多樣性和趣味性。因此,當前在高校開展迷你馬拉松運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組織條件。
教學條件。高校有著得天獨厚的教學優勢。在目前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體測時達不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背景下,提高在校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成為高校體育教學的重點工作方向之一。成都理工大學作為一所以多科性為發展方向的大學,體育學院承擔著全校本、專科學生的體育教學,大學生體質測試和體育科學研究,擁有一定數量的專業師資,掌握專業的體育教學訓練方法,完全有能力承擔高校的馬拉松運動教學訓練工作,開設馬拉松運動選修課,為成都理工大學開展迷你馬拉松運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宣傳條件。縱觀國內舉辦得較為成功的馬拉松賽事,如“廈馬”,“北馬”,“上馬”等,都是中國田徑協會的金標賽事,而這些賽事在賽前利用新媒體和社交網絡等各種形式對活動進行宣傳造勢,并取得了成效。基于此,以成都理工大學為例,其擁有的主流媒介“云立方”學生傳媒中心,聚合文字、聲音、影像、視覺、新媒體等形式,打造出全媒體平臺,并基于信息的接近性,在校內大學生群體中有著較好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目前,成都理工大學的官方微博粉絲數為28905,官方微信粉絲數44600,幾乎覆蓋所有在校生。加之當下新媒體的席卷之勢,以90后占主要的當代大學生更容易接受新媒體的內容。因此,要利用好閱讀更實時,內容更輕松,交互性更強,轉發更便捷的“兩微”平臺,策劃一系列前期宣傳方案,調動在校大學生參加比賽的積極性。
4 高校開展迷你馬拉松運動的積極意義
首先,高校開展迷你馬拉松運動有利于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當前,每年的體質測試不達標,極少參加體育鍛煉,長時間坐在電腦前打游戲娛樂等是當代大學生的通病。除此之外,大學校園里的暴力惡性傷人,宿舍關系不和致使最終發生命案的慘劇屢見不鮮,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已經越來越被引起重視。通過在學校開展迷你馬拉松運動,鼓勵大學生走出封閉的空間,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強身健體。同時,馬拉松是集體參與的運動,參與者相互扶持相互鼓勵,在這個過程中增強與人交往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
其次,高校開展迷你馬拉松運動有利于拓寬體育教學內容。目前,高校有著相當數量規模的跑步愛好者。而當前國內許多高校的開設的公共體育課程主要以球類運動(足籃排網羽乒)、休閑健身類(健身氣功、太極拳、健美操)運動為主,而中長跑項目主要只是針對體育專業的學生開設,并未在全校范圍內推廣。實際上,只要具備最基礎的跑步知識,如跑步步法,呼吸調整,跑步姿勢等,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就完全可以參與到迷你馬拉松比賽中,并在參賽過程中體驗到馬拉松運動帶來的樂趣。因此,在日常體育教學中加入中長跑運動的教學,既有利于大學生掌握馬拉松的相關科學訓練技能,也有利于拓寬體育教學內容,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理念。
最后,高校開展迷你馬拉松運動有利于豐富校園文化。馬拉松的精神內涵就是堅持拼搏,不輕易放棄,堅韌不拔,最終戰勝自己。而這一精神內涵不管是放在大學生學習專業文化知識還是平時的學生工作中,都是值得提倡的。而除每年固定的運動會外,當前在高校內在開展的各式各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大多是與專業知識相關或以文娛活動為主,而如果開展迷你馬拉松這類運動,在奔跑的過程中欣賞校園風光,用另一種視角再來看他們平日熟悉的學習生活環境,有利于豐富和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5 結語
馬拉松運動不僅僅只應具備它最原始最傳統的定義,應不斷發散拓展其內涵。相比于專業大型的馬拉松比賽需要組織和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迷你馬拉松自身距離短,規模適中,參與性強等特點,當前在我國類似于中國礦業大學,成都理工大學這樣的高校的綜合環境下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筆者認為,探究迷你馬拉松運動在高校開展的可行性,需要圍繞“以高校為中心牽頭組織,以教學為手段訓練培養,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動員,以健身為目的大力弘揚”作為指導思想,努力創造條件,探索出一條符合高校自身實際情況的道路,讓馬拉松這項運動真正在高校范圍內普及和推廣,掀起高校“跑馬”熱潮。
參考文獻:
[1] 舒榮忠.把馬拉松跑引入中長跑教學初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2(6).
[2] 姜雨.馬拉松項目意志訓練的功能與方法[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