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敬澤
摘 要:近年來,我國的農村土地流轉在穩固原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基礎上,培育和發展了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促進了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土地流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在流轉過程中也出現了程序不規范、制度不健全等問題,有必要通過加強政策指導宣傳、規范流轉制度等途徑來進行解決。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問題;對策
一、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土地流轉的程序、內容、行為等不規范
一是土地流轉程序不很規范。個別農戶之間只有口頭約定,未依據法律程序辦理規范的流轉手續,訂立必要的流轉合同,以至于在流轉過程中產生較多矛盾,比如土地租賃關系不明確、土地使用關系混亂等。二是土地流轉仍具有較大難度,對土地進行長期承包仍較為困難。農民普遍重視對自有土地的保留,尤其是近幾年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加大了對種地農民的扶持力度,農民即使不精耕細作也可以有所收益,導致了實施土地流轉的難度進一步加大。部分農民有“戀田”情結,土地仍是其生存的命根子,不愿對其土地進行流轉,出現了“惜轉”現象。三是承包地塊分散。承包戶種植的承包田來源于多個農戶,協調整合難度較大,地塊很難集中連片,不方便進行管理和機械化操作,進而又增加了承包戶的生產經營成本,使農業承包經營收益減少,影響了承包戶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2.土地流轉的市場機制、監管機制尚不完善
目前,我國土地流轉的市場機制尚不健全,流轉的市場也尚未形成。大部分地區土地流轉信息體系尚未建立起來,土地流轉雙方信息有效對接機制也未形成。土地流轉的顯示大廳尚未建立,相關的工作人員配備不全。部分地區為了完成流轉指標,重復申報流轉面積的現象存在,例如將修路、建廠面積等非農業用地都統計為流轉面積。流轉過程中,鄉鎮村級政府組織在協調引導、土地調劑、矛盾處理、監督管理方面,沒有發揮好應有的作用,強制、強迫地進行土地流轉的現象存在。
3.土地流轉中的承包經營戶文化素質偏低
農戶文化程度的高低對農村土地流轉有著重要影響,文化程度越高,吸收和掌握新技術的能力越強。相當一部分土地承包戶文化素質不高:以初中、高中文化為主,年齡大多在40-60歲之間。年齡老化,知識老化,制約個人經營能力。許多承包戶對于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缺乏必要的認識和了解,技術接受能力和經營能力不高,重生產、輕營銷,重產量、輕品質,開拓創新的精神和能力明顯不足。農業科技是實現農業夢最重要推動力量,承包經營戶文化素質低,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二、解決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措施
1.建設土地流轉交易平臺,積極有效進行政策宣傳
為了穩步推進土地流轉,政府要加強對土地流轉的服務。積極建立土地流轉信息體系,如建立專門的網上土地流轉信息服務平臺,使土地流轉雙方的供需信息有效進行對接。有條件的地區要盡快建立土地流轉的顯示大廳,實現土地流轉信息實時更新,配備相關的工作人員,為流轉雙方提供信息溝通、政策咨詢、調解流轉矛盾糾紛等一系列服務。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一定要采取形式多樣的適合農民實際的宣傳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將有關土地流轉的政策、目的等準確無誤的講解給農民,引導農民依法、自愿、有償、有序流轉土地,強化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穩定性和農民的自我保護意識,逐步健全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為土地流轉提供網絡信息交流平臺,形成全社會尤其是是廣大農民群眾認識、理解和參與土地流轉的良好社會氛圍。
2.完善土地流轉的相關法律體系,規范土地流轉程序、行為
政府應對目前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盡快制定《農村土地流轉法》,對農村土地流轉的程序、要求、維權途徑等作出詳細而明確的規定,并對現有的《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較為陳舊的條款進行修訂,使農村土地流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同時在法律中要嚴格限制農村土地流轉的用途,保證流轉的土地用于農業,避免在流轉過程中挪作他用,這也是保證我國耕地面積和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依據相關法律,堅持自愿、平等、有償原則,積極引導農民對土地進行有序流轉,發展形式多樣的適度規模經營,如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依據法律盡快規范農村土地流轉程序,幫助農民制定合法的合同樣本,并且結合當地土地的基本條件和設施情況,政府引導,鼓勵農民互利互換,以解決承包地塊不集中、不易實行規模化經營的問題。同時要有效禁止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強迫行為,以保護農民權益不受損,保證土地用途不變,確保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3.健全土地流轉機制,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
農村土地流轉工作要在穩定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引入市場機制,逐步健全農村土地流轉的市場機制,積極有序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把農業生產從家庭分散經營轉向適度規模經營。首先,要加強對土地流轉的有效監督和規范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依規而行,使土地流轉健康有序進行。其次,要加快農村勞動力的非農轉移,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同時大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使有能力的新生代農民工逐步成為“城市人”,改變農民對土地的過度依賴,為土地規模化經營打好基礎。
4.開展多種途徑對土地承包經營戶的培訓,提高專業化生產能力
對土地承包經營戶的農業科技培訓形勢要多樣化:政府要加強投入,可以讓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做現場指導;可以利用農村夜校,邀請農業專家,進行現場培訓,解疑答惑;可以農業科技合作社,有農業科技專家牽頭,農民加入,專家指導,農戶相互交流,在共同學習中提高農業科技技能;完善農業科技中介的科技培訓功能,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加強監管,提高其培訓農民科技素養的能力;要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加強國際農業技術的交流合作,不斷提高培訓水平等等。通過這些培訓形式,就可以提高土地承包經營戶的經營管理能力、產品營銷及科學決策水平,指導和鼓勵承包戶創建品牌,開展糧食產后加工、銷售,延長產業鏈,拓展利潤空間,使其農業生產專業化能力不斷提高。
5.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政府應在農村土地流轉的推行過程中,重視保護農民的利益,針對農民主動將土地出租或轉讓出去的情況,政府要給予相應的資金補貼,用以保障農民最基本的生計問題,以解決他們的基本生存的后顧之憂;同時,要積極推進農村的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險制度,國家財政要進行相應的資金支持,穩步提高農民醫療報銷的比例,提高政府在農民養老金中繳納的數額,借以提高農民參加醫療和養老保險的積極性;對于還未開始領取養老金且具備一定勞動能力的農民,政府應通過發展當地的第三產業,解決這部分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保證其生活不會因為出讓土地而受到影響;可以探索建立農村互幫互助合作社,建立互助基金,當遇到困難時,用互助基金度過困難,解決燃眉之急;有條件的農民,亦可以自我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實現自我保障的多元化,提高應對生活意外風險的能力。
農村土地流轉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農村小康的必然選擇。搞好了農村土地流轉,農村將實現大發展,廣大農民擁有了出彩的機會,美麗中國和幸福中國必將實現,圓“中國夢”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