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致篡+孫文智

摘 要:養牛業作為我國畜牧業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甚至成為部分養殖戶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養殖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養殖戶所面臨的牛病問題也日益嚴重,主要表現在部分散養農戶缺乏對牛病知識的了解與掌握,對于牛病的發生缺乏專業、有效的預防措施,甚至于牛病并發也任其自由發展,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出現蔓延,致使牛病愈演愈烈,牛群中相互交叉感染,導致養殖戶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著重分析早春常見牛病預防措施,希望提高牛病預防效果,為養殖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早春常見牛病:預防:措施
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內畜牧業的繁榮與發展,散養農戶通過養牛增加家庭經濟來源,但農村地區無論是經濟、文化、技術水平與城市相較都差之甚遠,散養農戶對牛病知識的掌握更是少之又少,這些不利因素都給畜牧養殖業的發展帶來一定限制,不僅給個人家庭經濟收入帶來影響同時不利于我國養殖業發展,基于此,認識和掌握常見牛病的預防措施顯得十分有必要。
一、我國養殖業牛病現狀
在我國畜牧養殖業中,以養牛為例,牛病發病率增高、牛病種類增多是我國畜牧養牛場所面臨的主要現狀,冠狀病毒、沙門氏菌病、大腸桿菌病、口蹄疫、副結核病等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的幾種常見牛病類型,但就各國牛病的發生情況來看,各國牛病多有差異,單就我國牛病情況而論,牛傳染性鼻氣管炎與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是對我國養牛業構成主要危害的兩種重要疫情,呼吸道癥狀是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主要臨床癥狀。通常情況下,腦炎多發于未成年的小牛,生殖道粘膜壞死則多見于母牛,妊娠期母牛一旦患上生殖道粘膜壞死極易導致死胎或流產,侵入牛體內的該種病毒具有不明顯的潛伏感染特點,意即病牛在相當漫長的一段時間內甚至是終生體內都攜帶該病毒。其次,養牛業中長期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就是肢蹄并與繁殖障礙發病率的不斷攀升,肢蹄并具有疾病種類繁多,病因復雜等特點,牛群一旦并發該病會直接導致牛泌乳量降低,牛群繁殖率下降,甚至出現運動障礙,該養殖場或散養農戶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非傳染性與傳染性是牛繁殖障礙的主要兩大病因,不論是兩者中的哪一種因素均對奶牛的繁殖能力產生嚴重影響。另外,管理技術的進步與養殖規模的擴大,牛群攝入過多精料而干物質的攝入過少,使的牛營養代謝病的發生率提高。
研究發現部分牛傳染病對人類也有一定的感染能力,使得牛源性人畜共患傳染病明顯增多,常見的牛源性人畜共患傳染病包括結核病、布氏桿菌病、沙門氏病菌等,其中以結核病表現最為嚴重,據有效數據統計13%左右結核病患者的病原菌來自于牛分支桿菌,我國結核病流行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交叉傳播。
牛病種類復雜多樣,常混合多病原,一定程度上促使細菌抗藥性增強,臨床中疑難病癥的病例發生率提高。臨床中普遍存在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犢牛腹瀉、牛乳房炎、子宮內膜炎等是多病原混合感染的典型病例,子宮內膜炎與牛乳房炎的常見病因多達二十幾種,細菌耐藥性增強與耐藥菌株的增加,使得多重耐藥的情況更加嚴重,為牛病的診治增添難度。
二、常見牛病與防治辦法
牛結核病:由結核分支桿菌所致的人畜共患疾病牛結核病是一種具有較高傳染性的流行性疾病,其傳染性不受物種種類、季節等限制,一旦傳染開多種動物物種均可能受到侵害,就家畜而言,奶牛是該疾病的常見傳染對象,牛患上結核病早期并無顯著的臨床癥狀,其次患病器官不同所表現出的臨床癥狀也各有差異,牛群結核病最為常見的就是肺結核,患牛長期頑固干咳是主要臨床表現。綜合性防治是牛結核病的主要預防措施,主要做法有①加強飼養管理,對可疑病牛立即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為病牛群設置專門的分娩室,將新生犢牛與其他牛群分開圈養;②改善圈養環境,定期打掃、清理、消毒牛棚,保證牛群食槽干凈整潔,確保草料衛生標準達標;③對于剛出生的犢牛采用2%-5%的蘇兒進行消毒處理后接受3次以上檢疫,檢疫表現為陰性且無臨床癥狀后方可放入健康牛群中飼養。
犢牛腹瀉:2-7d的犢牛是腹瀉的高發對象,犢牛腹瀉屬腸道感染疾病,初春與秋末是該病的高發季節,該時間段內病發率高,犢牛病情進展快,相應地死亡率也較高。消化不良與感染性腹瀉是犢牛最常見的兩大腹瀉類型,犢牛發病初期主要臨床表現為排泄黃白色、粥樣的臭味糞便,伴隨發熱,體溫最高可達約41攝氏度,嗜臥,經肺部聽診顯見干性鑼音,
患牛排泄水樣、或膠凍樣帶有血塊或血絲的惡臭糞便。患牛發病后期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眼球下陷、皮膚缺乏彈性、脫水等。預防措施:①加強對新生犢牛的飼養管理,注重改善犢牛飲食與生存環境衛生,一定要注意保持牛圈通風良好,定期對牛圈、食槽、角落等進行消毒,集中處理牛糞,保持牛圈干燥;②選擇初乳喂養新生犢牛,利于犢牛抗病能力的提高,因此,做好母乳防污染工作是極其重要的,為獲取高質量的初乳首先必須將泌乳母牛的乳房清洗干凈。③合理把握犢牛腹瀉的發生時期,做好高發期藥物防治工作,在犢牛接受哺乳的第一次予以犢牛使用抗生素進行預防至哺乳第三天為止,以降低犢牛腹瀉的發生率,臨床中可采用慶大霉素、氟哌酸、磺胺嘧啶、硫酸卡那霉素等治療犢牛腹瀉,與此同時予以犢牛適量的液體補充。
消化不良:急、慢性消化不良是消化不良癥狀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牛消化不良變現與所食草料具有很大關系,牛群長期食用不易消化、堅硬、劣質食物是導致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病牛主要臨床表現為食欲下降或食量減小,臥立不安,采取減壓治療將牛體內氣體逐漸排出體外,促進瘤胃內有害物質的盡快排出。
傷寒性感冒:早晚溫差或季節交替變化,風寒侵體極易導致牛患上風寒性感冒,傷寒性感冒患牛的主要臨床癥狀為呼吸道感染、羞明流淚、精神狀態差、咳嗽、呼吸困難、起病早期有澄清透明水樣鼻液,后期則為灰白色濃稠鼻液,耳尖與四肢末梢發涼,發熱等癥狀。針對該疾病使用荊防敗毒散治療,藥方見表1
將上述方藥研磨成末,使用溫水沖調,一次灌服,2劑/d,連續服用2-3d。藥物治療的同時加強對患牛的飼養管理,及時為患牛補充適量的水分、維生素、營養,其次,加強對患牛的防寒保暖。
風濕病:晚冬早春風寒侵襲后牛極易患風濕病,主要表現為,食欲減退、脈搏加快、發病初期患牛的體溫可達40-41.5攝氏度,四肢及腰部肌肉發生腫脹,伴隨關節熱痛。針對牛風濕病臨床治療中采取靜脈注射10%(200ml)水楊酸鈉溶液+5%(300ml)小蘇打溶液,當然也可以使用碘化鈣或溴化鈣代替水楊酸鈉溶液,治療一個療程(1療程=7d)。
三、結語
提升對常見牛病的預防和治療措施研究,在當前國內畜牧業的發展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項任務,不僅影響著養殖場的直接經濟效益而且對全社會經濟發展與人類健康狀況都有著深遠影響,養殖農場加強對養殖場所與喂養飼料的管理工作,是有效降低牛患病的直接途徑,對于已經患病的牛群,養殖人員應立即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或相關治療方法,爭取在第一時間內切斷病毒傳播途徑,避免病牛疫情的大面積擴散,與此同時,提高養殖場飼養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不僅促進牛群健康狀況得到一定保障而且促進畜牧業的進一步發展,總之對于牛類常見疾病一定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盡量降低牛死亡率及病毒傳播,是保證養殖場經濟效益不受影響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李樹青.牛病傳染流行過程及防控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5,31(3):84-84.
[2]杜玲利,郝曉芳,秦外,等.牛冬春季節常見流行疾病的診治[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3,34(4):96-97.
[3]劉強,商明明,隋陽.新生犢牛常見病的防治[J].養殖技術顧問,2011(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