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春瑜
新課程改革雖然進行了很多年,但在現在的初中音樂課堂上還會出現學生怕表現、懶得動,課堂氣氛不熱烈等問題。通過分析發現,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在音樂課堂上學生與老師缺乏情感交流,由此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充分地感受、體驗、表現音樂的美。因此在音樂課堂上建設學生的積極情態顯得尤為重要。這里所說的積極情態是指在音樂學科中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一、愛心鼓勵營造和諧情感氛圍,建設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情態
高爾基曾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的前提和保證。目前在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的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這種交往又不同于一般的人際交往,它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以人類的文明成果(課程)為中介的一種社會性相互作用。平時音樂老師由于與學生接觸的時間較少,所以普遍與學生缺乏交流、溝通,師生關系一般。
我曾教過這樣一個班級,這個班的整體音樂基礎不是很好。根據學校音樂校本課程要求每節課都要進行10分鐘的陶笛教學。教學陶笛是我每次上課都頭疼的一件事。某天在音樂課上,我讓學生自己練習三分鐘吹奏,我想看看他們練習吹奏的情況,就走近學生一個一個地看看,當靠近一位吹笛的男生時,我發現他的頭低得很下,一只手在笛身上按著孔,另一只手藏在袖管里,幾乎看不見,他吹笛的聲音很小。我心想:是不是害怕、膽小的緣故?于是我俯下身去,想幫助他糾正一下姿勢,可是,就在我將要輕輕拍到他那只藏在袖管里幾乎看不見手的胳膊時,我一下子震住了,“他的那只手是那樣小……”我明白了一切,突然間,我也覺得有點緊張,一時不知該說什么,但看到他還是在認真地吹著,我突然覺得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于是我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輕聲對他說:“你吹得很認真,沒事的,把頭抬起一點!”他似乎也領會了什么,眼睛里充滿了渴望和感激,向我投來會心一笑,重新端正了一下姿勢,繼續吹著。
練習結束后,我想請個別學生演示一下,這時,教室里一片沉寂,沒有一個人舉手。我心里有點惱火!就在我準備改變方式進行齊奏時,我看到一個熟悉的眼神向我投來,那是渴望與期盼的眼神。我靈機一動,向全班同學說:“我知道,班里肯定有同學不想看著我們班‘全軍覆沒,對嗎?如果愿意,請這位同學吹響你的笛子吧!”果然,話音剛落,那熟悉的旋律,開始在教室里回蕩,音量雖不大,但卻連貫。我知道,那是勝利的笛聲,是自信的笛聲!笛音剛落,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我因勢利導,用充滿感激和鼓勵的聲音說:“謝謝××同學,你吹得真好!我們為你驕傲!”從此,這個班級的音樂課,我和學生之間又多了一分默契,多了一分歡笑。
有心理學家研究證明:當學生的行為表現受到教師的肯定、激勵和贊賞時,他們就會產生愉悅、積極主動的情緒體驗,就會以飽滿的熱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學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既要對教學內容情感投入,也要對教學對象投以熱愛之情,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音樂老師要克服與學生接觸機會少、交往時間短的問題,要用愛心去努力創造一個平等、互愛、輕松、愉快的和諧氣氛。
二、挖掘教材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情態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課堂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離不開豐富多彩的教材內容。平時音樂老師常常感到教材的內容不適合現在學生的審美口味,在課堂上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這說明整合挖掘教材內容很重要,因此教師要從現有的教材內容入手,多挖掘教材,多尋求些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需要的結合點,不斷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適當地更新和補充教學內容,把富有時代氣息、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符合學生“胃口”的內容充實到課堂教學中來。另外教師還可通過一些高雅的藝術作品感染學生,使他們從高雅藝術中得到心靈的震撼,激發起崇高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
例如,我在教學蘇教版教材八下第一單元中歌曲《黃河船夫曲》時,首先考慮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從學生需要出發,以學生為主體,了解學生喜歡什么風格的歌曲,然后從學生喜愛的鋼琴協奏曲《黃河船夫曲》入手,層層展開,欣賞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黃河船夫曲》,讓學生在不斷了解音樂相關文化的基礎上,既提高音樂欣賞水平,又進一步擴大音樂視野,從而培養學習音樂的積極情態。
三、形成靈活開放與生成發展的課堂,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情態
布盧姆曾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藝術了。”課堂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很重要的主導作用。然而課堂是動態存在、變動不居的,即使教師備課準備充分,也難以設想到課堂中生成的意外情況和事件。正如同古希臘哲學家所講的“一個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樣,一個教師也不能兩次踏進同一個課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創設充滿音樂美感的活動環境,把音樂教室變成學生學習音樂的樂園。
還記得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上的那節課,當時汶川大地震牽動了無數人的心,全國各地都組織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悼念和捐助活動,國務院規定5月19日是全國哀悼日,學校也要求全體教職員工和學生在當天下午14時28分默哀三分鐘。這時正是我的音樂課,教育使命感告訴我:教育應該為生活所用,教育應該和生活相聯系,哀悼日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素材。所以,我決定,把這節音樂課改為“5·12”紀念課。
于是我上網搜集了很多生動感人的抗震救災圖片,制作了多媒體課件,讓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個個感人的場景出現在課堂的多媒體大屏幕上,當聽到《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這首催人淚下的詩歌配樂朗誦時,學生們和我都深深地震撼了,心在抽泣著。此時學校防空警報驟然響起,學生們陸續站立起來,靜靜地、默默地哀思著。三分鐘哀悼后,我決定用音樂激勵學生,于是,我又播放了幾首抗震救災的激勵類的公益歌曲,如《相信愛》《承諾》《人在青山在》等,隨著音樂聲不斷響起,學生們的眼里閃耀出了堅定的目光,于是我和學生們一起跟唱由王平久作詞、舒楠作曲的《生死不離》歌曲,學生們都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他們用心唱著:“無論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脈能創造奇跡,你一絲希望是我全部的動力……”他們用歌聲感受著音樂,用歌聲感悟著生活。作為音樂教師,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與美好。
生成靈活開放與生成發展的課堂需要教師的智慧,教師必須要根據變化了的情形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根據自己對課堂各種各樣信息的綜合把握,即時做出正確的判斷,采取得當的措施。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讓課堂煥發勃勃生機。相信這樣的課堂定能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情態。
隨著音樂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在音樂課堂上充滿積極情態地學習。相信通過音樂教師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學生也會不斷收獲滿足感與成就感。同行們,加油吧!讓我們不斷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態,共同奏響音樂課堂的華美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