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芬
經過幾年來的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雖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與課改提出的要求和社會對教育的要求還有不小的距離。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們仍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關注生本思想教育
1.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課堂教學要以“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本”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所以教師在上課前應充分預設,必須做到心中有課。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已獲得了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但要依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認知規律和生物教學的特殊規律組織教學,還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學習態度、生活經驗、社會閱歷、學習能力等,如學生想知道什么、對哪些知識感興趣、已知道什么還不知道什么等,以及教學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和產生的問題。只有建立在對學生全面了解基礎上的教學活動,才是最有效、最有意義的教學。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強調: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例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可把合作學習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通過交流討論,學會自主學習,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學會恰當地表現自主的看法,最終通過合作、交流、體驗的學習過程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2.體現教學民主思想
教學的本義不僅僅是教學生學會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讓學生樂學。要達到這點,教師要善于積極創設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允許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不同意見,對有創新的學生要鼓勵和表揚。例如,在學習“細胞的能量通貨—ATP”時,按考綱要求學生應掌握:為什么說ATP是細胞中的能量通貨;ATP的化學組成及結構特點;ATP和ADP相互轉化的過程及反應式;對細胞能量代謝的意義;ATP和ADP相互轉化與生物體的吸能和放能有什么關系;ATP的形成途徑、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理解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ATP利用的實例等。這些知識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但我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把這些問題直接提問給學生,而是采用引導式導學、討論式互學、論辯式研學、補充式善學等教學方法,即讓學生自學自悟,小結出他們認為要重點掌握的知識并提出疑問,然后讓學生小組內討論解決可以解決的問題,再讓學生在全班討論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如果還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就適時引導全班學生集體解決,在此過程中,若學生遺漏掉要重點掌握的知識,可由教師隨時在適當的時候進行補充。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還要不吝嗇對學生的表揚,特別是對性格內向、學習困難的學生,絕不能使用侮辱性的語言和帶有體罰性的行為,要把教師的關愛播撒到每個學生身上,因為,尊重學生是現代教育思想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3.喚起學生關注社會的責任感
新課程要求“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責任感是無法直接“教”給學生的,而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多種實踐活動,才能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充分感受、體驗并內化,逐步喚起學生關注社會的責任感,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本身就是一種教學的價值取向,它們并非簡單的并列關系,而是彼此滲透、相互融合,統一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中。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如果不能有機結合,沒有過程的體驗,知識與能力也只能停留在記憶層面,學生很難有對方法的感知,更難有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領悟,這樣的結果則是教育的失敗。例如,在“人的性別遺傳”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如果能恰到好處地利用生男生女的原理講解社會上有些婦女因為生了女孩備受責難的愚昧做法,以及利用重男輕女和利用B超進行胎檢等現象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給學生進行有效的科學教育,較好地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那么“三維”教學將會有機滲透、水到渠成,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往往只講原理,未能升華,這很遺憾。
二、要重視基礎知識教學
1.要夯實基礎知識
生物學科是以生物學的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方法為基礎的,這些事實、概念、原理和方法構成了生物學科的基礎知識,它們是思考問題、理解問題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由于一些教師對新課程和新教材理解不到位,在教學中為了強調所謂的能力培養和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忽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的教學。例如,在當前的高中生物復習中就存在著一種偏向,強調了能力而忽視了基礎,甚至把課本丟在了一邊,搞題海戰術,去訓練所謂的能力,這樣基礎就很難打牢,能力也得不到應有的發展,高考也必然考不出理想的成績。以能力考查為主導,是高考的基本理念,也是高考永恒的主題。但能力離不開基礎知識,沒有基礎知識為載體,能力也就成了空中樓閣。因此,在高中生物復習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考綱和課本,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夯實生物基礎知識,這是高考復習之本,也是落實基礎知識的重要途徑。為此,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目標也對生物的整體基礎知識的教學做了較為明確的要求,要求學生應獲得有關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命活動、遺傳和變異、生物和環境、生物進化等,這為銜接好高中生物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我們在強調基礎教學的過程中,也要防止以教知識為主,死教知識、死灌知識的情況出現。
2.準確把握課標和教材
課程標準是編寫生物教材、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教材是生物課程標準最主要的載體,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課程資源。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認真解讀課程標準,清晰了解各學段的課程性質、培養目標、內容標準與教學要求,知道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應達到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對教材有自己的鉆研、解讀和思考。如果教師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材,那么充其量他只是扮演了教材的“傳聲筒”、知識的“販賣者”,教師沒有了自己的思考,就很難上出有新意和深意的課,久而久之,教學方法必然會僵化,學生必然會厭學。
教師既要解讀課標,鉆研教材,又要高居教材,跳出教材,審視并超越教材。要靈活變通教材中與學生口味不相符或滯后于科技發展、社會發展和學生發展的內容,及時把時代發展的新動向和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如生物學科中有些教學內容受季節、環境和科技發展等因素的限制,教學時就可根據課標要求,適當調整教材安排的順序、時間,對內容適當增刪,適當調換和充實教材中的素材,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升華成教材的主人,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3.強化目標的教學意識
教學目標對教師的教學有很強的導向功能,是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后要求學生達到的預期教學結果或標準。教師在教學前,要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學生情況、課程資源等,制定出合理、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筆者發現,有些教師沒有強烈的目標意識或對教學目標把握不準,在教學中,往往帶有片面性、隨意性和模糊性。
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明白,每節課確定的教學目標應在知識和技能領域中,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體現記憶與模仿、理解與熟練、應用與創新三個層次;在過程與方法上,要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情感態度領域中,要反映出“興趣到欣賞再到熱愛”的逐步濃厚的心理規律。教學目標的制定應科學合理,它的合理性在目標中體現為可以觀察、可以測量、可以達到的行為目標;教學目標的定位要正確,要符合教學的實際;教學目標應是全面的、多元的、多緯度的,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統一。恰到好處地設計教學目標,會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教什么、學什么、評價什么”的理解,更好地解決“教”與“學”要“達成什么”的問題,能切實提高生物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水平。
教育的真諦在于啟迪智慧,反思我們的教育問題。知識不等于智慧,教育要傳遞知識,但傳遞知識不是教育的全部。作為教師,只有在實施過程中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修養和情感目標,才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放飛學生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