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詮釋了生活與教育的哲學關系。生活是學習的源泉,教育源于生活,生活與教育密切聯系不可分割。地理課程標準提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旨在倡導生活化的地理教學。新時期的地理教學要求教師將教材回歸生活,地理知識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只有和生活結合、用于指導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體現地理的價值。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啟迪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及時發現生活中具有地理味的知識,培養學生探究地理現象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地理知識,培養地理觀念,感悟地理之美,從而提高地理教學效率。
一、教學理念生活化,開啟學生心智
陶行知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他的生活理念就是要求學生走出書本,重視現實生活。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引導學生從生活實踐中發現地理實例,從而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地理知識和概念。同時,教師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對貼近自己生活的現象提出地理問題,如最近天氣與穿衣行走,植物花期與緯度關系,平時購買的水果與產地環境等,這些圍繞生活提出的地理問題會讓學生更感興趣,更能讓學生主動參與解決這些地理問題。其次,教師要關注學生在校園里的生活,除了節假日外,學生每天在校園里學習、生活,對校園很熟悉。在備課時,教師應該積極利用校園里的教學素材。如教室里貼的作息時間表的變動,學習太陽高度變化時觀察學校旗桿影子的方向,學習植物分布時觀察校園內植物種類,學習人口時調查師生籍貫分布等。再次,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與學生相關的一些題材。如太陽還沒升起地平線天已亮,機動車的尾燈都是紅色的,校園附近的九里河水漲落規律等,將這些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實例搬上課堂,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二、教學目標生活化,讓學生熱愛生活
教學目標是通過具體教學活動所應達到的具體教育目的,它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和歸宿。教師培養學生的最基本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充分熱愛生活,讓他們得到全面的發展,不斷增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在制定地理教學目標時力求生活化,先進行學情調查,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地理教學走進學生的現實生活,包括對學生生活的現狀、需求以及生活發展的趨勢,使學生切實得到進步和發展。
例如,在學習《大氣運動》時,通過學生課前觀察熱水瓶里的熱水汽和冰箱里的冷空氣運動方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通過觀察、探索,聯系生活經驗,使學生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并能熟練畫出熱力環流示意圖。這就是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留心生活、熱愛生活,體現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學習的是對生活有價值的知識,對提高生活質量有積極意義。
三、教學內容生活化,貼近學生生活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地理學科是一門非常講究時效性的學科,地理教材中的一些信息和數據往往會滯后于現實,這就需要教師時刻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把握地理學科的前沿動態,根據社會生活的變化,及時對教材過時信息進行更新。因此,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處理教材、使用教材、活用教材,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教師要善于發現、挖掘生活中的地理問題,設計巧妙的生活化案例,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成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知識。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悟,逐漸形成自己的感性認識和直接經驗,不斷有效溝通生活與地理知識的聯系。使學生明白地理知識會讓自己增加對自然界的了解,進而懂得怎樣去愛護自然,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例如,在教學《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一節時,先讓學生課前觀察、調查并思考:導致無錫地區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原因有哪些?過去和現在家鄉種植的農作物種類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今后如何提高無錫地區的糧食安全?教師通過教學內容生活化,巧妙地將日常生活知識融入地理教學之中,不僅將復雜難懂的地理概念與日常生活經驗相聯系,深入淺出,也讓學生體會到,在生活中處處都有地理的影響,認識到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四、教學方式生活化,讓學生主動參與
教學方式的生活化,就是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加強教學的實踐性和開放性。教學策略主要是創設問題的生活化,強調地理的實踐性,加強地理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從而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創造性運用,逐步學會生存本領,提高生活質量。在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上,教師要敢于放下自己的架子,與學生形成民主平等的關系,要把自己當作他們的朋友,這樣學生才能從心理上接受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創設出一種和諧、溫馨、平等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選擇活生生的素材也就顯得非常自然了。在教學形式方面,角色扮演、辯論賽、知識競賽、搶答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形式,如果把這些形式引入課堂,走近學生,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將會得到空前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后,以“保護洞庭湖生態環境”為主題,舉行一場辯論會,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辯論正方:圍湖造田利大于弊;反方:圍湖造田弊大于利,讓學生進行辯論,提出自己的見解。通過辯論,學生不僅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也加深了對地理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五、教學活動生活化,體驗學習過程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地理和理解地理。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過:“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教學實踐也證明,知識的內化,能力的培養,情感的形成,都需要學生的親身體驗與主動參與。因此,教師應從現實生活中選取素材,為學生提供大量實踐活動的情境和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地理問題的真實性,感受到地理和社會、地理和日常生活的聯系,在獲取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的同時,體驗學習過程,獲得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時,筆者先將《兩小兒辯日》這個故事運用多媒體動畫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一起探討這個故事中蘊含的地理知識,從中引出太陽高度的概念。如在晴天,可以帶著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觀察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并畫出示意圖。還可以要求學生尋找一些直立的事物(如樹木、旗桿等)作為觀察的目標,利用課余時間仔細觀察目標事物影子長短、方向的變化情況,引導學生分析一天中影子長短、方向的變化與太陽高度的日變化之間的關系。對于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例子,多數學生往往無法將它們與書本中的理論知識相結合,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為學生鋪路、搭橋,學生探索的欲望也會隨之增強。
六、作業設計生活化,提高學生素養
如果說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與能力的主陣地,那么學生的作業應該是“助推器”,是學生成長的生長點。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目的不在于記住多少知識點,而是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自身的地理素養。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多設計一些生活化的作業,讓地理知識貼近于生活,使學生發現地理就在身邊,引導學生用地理視角發現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認識到“地理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地理”,從而產生生活真有趣、地理真有趣的感受。當然,除了習題外,作業還應包含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題型應該由封閉走向開放,由獨立完成走向協同合作,由題海走向求精、求活……這種個性化、活動化和生活化的作業更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喜愛。
例如,在學生已經知道“流域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就大,水位就高”時,出示習題:1998年長江流域的降水量與1954年差不多,但1998年的長江水位卻比1954年高出0.9米,形成全流域的特大洪澇,這是為什么?通過設置認知沖突,強化學生注意,凝聚思維焦點,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又如怎樣運用地圖來識別方位、估算距離、認識地形;如何通過觀云來識天氣,推測天氣的變化趨勢,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與天氣狀況選擇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這些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地理知識的價值,也是由應試教育步入素質教育軌道的重要途徑。
七、教學評價生活化,形成學生個性
對學生地理學習狀況與能力的評價是否恰當,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成長發展。生活化的地理教學評價要求教師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應用地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還要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評價要基于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易于接受,要將多種評價方式綜合起來,堅持全面評價,實施全程評價,優化考核方式,并將評價重點放在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地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上,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唯分數至上的評價方式。評價可采用學生自評、互評、小組評,甚至可以加入家長的評價,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形成學生的個性。
例如,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根據學生特點,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多層次、發展性評價,這樣能更好地讓地理教學回歸生活。首先,每周從課堂常規、學習興趣、創新能力等幾個方面,讓學生自評。在這個自我評價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對自身的成長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我的進步”一欄中寫下自己成長的點點滴滴。其次,筆者采用即時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課堂中的評價,對學生的進步進行及時表揚和督促,讓學生在鼓勵的話語中體會成長的喜悅。
總之,地理教學生活化是地理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提高學生成績、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方式。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做到教材與實際、學生與生活的有機結合,立足實際,深化教材,實現“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充分利用身邊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感受到地理與生活是如此的貼近,體會到學習地理是為生活實際服務的,體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和成就感,提高其地理素養和競爭能力,使學生與社會、自然相融合,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