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杰
重慶市秀山高級中學校 重慶 409900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設計好課堂提問是高效課堂的基本保證。怎樣設計好課堂提問,筆者以為,要正確處理好以下九“忌”與“宜”。
一、忌籠統模糊,宜具體明確
在聽課時經常聽到這樣的提問,“第×段寫什么呀?”“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什么?”像這樣的問題,籠統模糊,前面沒有相關內容或連帶問題的提示,就會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怎么回答。教師的提問要明確具體,前面的兩個問題這樣來表述,“第×段寫的是什么內容?請大家用簡潔的文字概括一下要點。”“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怎樣的人生哲理?”是不是就明確多了?
二、忌中途易轍,宜始終如一
問題較多的時候要連貫,不能隨意跳轉。需要轉換時,也要注意層次,合乎邏輯規律。有老師在教授《小狗包弟》(高中語文人教新課標版必修一第3單元)時,就在“研討與練習”第一題的基礎上,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①作者對小狗包弟的感情態度前后有什么變化?②你覺得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③作者經歷磨難之后仍擺脫不了“熬煎”,對此你有何評論?④從巴金老人身上,你獲得了怎樣的人生啟示?
這些題目緊扣“人”來設計,通過歸納認識人,在認識“人”的過程中學做人,這幾個問題一脈相承,很有講究。
三、忌脫離文本,宜結合教材
有老師在教授《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人教新課標版必修一第4單元)時問:作者為什么稱“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這個問題有點難度,但如果教師引導得法,用下面的兩個問題提示一下,學生還是可以答出來的。
問題如下:①西方人為什么要做“禱告”?②沒有“禱告”的地方說明都不需要,為什么都不需要呢?
學生順著老師的思路思考下去,就可以認識到,“法西斯”是魔鬼,不會去“禱告”;被囚者是任人宰割的羔羊,禱告也沒有用。緊密結合教材的問題,對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養成深入思考的習慣很有幫助。
四、忌問題混亂,宜邏輯清晰
有老師在教授《拿來主義》一課(高中語文人教新課標版必修四第3單元)時,設計了以下幾個題目:①課文題為“拿來主義”,哪些段落寫“拿來主義”?②寫“拿來主義”部分寫了哪些內容?按什么順序來寫的?③用了哪些論證方法?④除了寫“拿來主義”還寫了什么?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
這些問題的提出,一脈相承,環環相扣,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把握要點。
五、忌“豺狼當道”,宜循序漸進
所謂“豺狼當道”就是一開始就設置學生很難理解的題目,有老師在教授《荷塘月色》(高中語文人教新課標版必修二第1單元)時,設計了以下幾個題目:①題為“荷塘月色”,課文哪些段落在寫“荷塘月色”?②除了寫荷塘繪月色外還寫了哪些內容?③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④你能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結構特點嗎?
這幾個問題中,最后一個問題是最難的。如果直接拋出,學生很難答出,就算老師直接說出,很多學生都很難以深入領悟,這樣有梯度地設計這幾個問題,就把層次的結構梳理清楚了:作者心里不寧靜,就去看荷塘月色,結果“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當然不死心,“想起采蓮的事情”,但“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怎么辦?“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到這里,“圓形”結構的結論已是呼之欲出了。
六、忌干癟生硬,宜生動有趣
教授《記念劉和珍君》(人教新課標版必修一第3單元)時,有老師問道:“魯迅寫劉和珍時,多次寫到她‘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可在慘案中她卻那樣英勇,這是不是很突然?是不是前后矛盾?”前后判若兩人,有哪些蛛絲馬跡可循,還是作者的失誤?這樣生動有趣的提問會吊起很多同學的胃口,增加學習的興趣。
七、忌簡單明了,宜有挑戰性
有老師在教授《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人教新課標版必修一第3單元)時問:“沒有什么新聞”是什么意思?沒什么新聞還寫文章干什么?”這個問題有難度,有深度,對準確理解作者的情感態度很重要,解決這樣的核心問題,對課文的分析已經完成大半了。當然,設置較難的問題應多給學生一些時間思考,并充分展開討論,要有耐心。
八、忌故弄玄虛,宜貼近生活
有老師在教授《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人教新課標版必修二第4單元)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①由這篇演講辭可以看出當時什么樣的社會現實?②身為北大校長的蔡元培由此對青年學子提出了哪些殷切的希望?③最觸動你心靈的是哪一點?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第二個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文本,第三個問題落實“情感態度”教育。既貼近生活,又有升華,問題的設計水平很高。
九、忌簡單隨意,宜有啟迪性
有教師在教授《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人教新課標版必修二第4單元)時,我聽到講課老師提出這樣的幾個問題:“一篇文章是怎樣的語言風格,是怎樣的情感基調,可不可以自由安排?你認為課文開篇的情感基調怎樣?為什么會這樣?”這些問題,我回答起來都覺得很為難,剛上高中的學生,自然更難以把握住答題方向,換成下面的問法是不是好一點?
恩格期作為馬克思的最親密的戰友,有四十多年的合作,感情之深,可想而知,對他的逝世,恩格斯無疑是十分悲痛的,可開頭的語氣為何有些平淡呢?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同樣,提問有法,也無定法。但設計問題時多一些思考,卻常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