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凡
浙江省臨安市昌南初級中學
T·S·艾略特說過,詩歌代表著一個民族最精細的感受與智慧。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無數的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匯聚成了中華民族寬廣的文化海洋,形成中華民族深厚的人文積淀。詩歌在現在的中學語文教材中占有較重要的位置,我們需要通過詩歌的教學來豐富學生的人文底蘊,使其在閱讀、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得到思想的啟迪,心靈的感悟和美的熏陶。
在“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教學理念引領之下,對于詩歌教學,筆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一、立足語言,發掘詩歌意蘊美
詩歌學習一般可分為三個層面:語言層面、意象層面、意蘊層面。詩歌語言高度概括、凝練,極富意蘊,而且常常違背一般的語法規范,對于學生而言,比一般的文學語言更有陌生感,所以詩歌教學應該從詩歌語言入手。但是,語言理解畢竟只是詩歌的手段,最終還是要落實在“意蘊”層面,最好能“得意而忘言”。但是傳統的詩歌教學過多關注語言層面的內容,而忽視了意象方面特別是意蘊方面的內容。如何突破語言層面去體悟詩歌的意蘊恰恰是詩歌教學的成敗關鍵,引導學生去發掘潛藏在詩歌中的內在意蘊和縈繞在字里行間的情與美,應該是詩歌教學的核心目標所在。
二、改變教法,提升學生詩歌鑒賞素養
目前,詩歌教學的現狀是良莠不齊,不容樂觀。有的老師只是停留在“讀讀、講講、背背”的層次,淺嘗輒止,未能觸及詩歌的根本和拓展延伸,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有的則是從寫法和修辭學角度肢解文本,將一首完整的詩歌,撕成碎片,丟失詩歌的獨特韻味。這些做法無不違背了文學欣賞、學生身心發展以及學習規律,更可怕的是也抹殺學生的個性、靈性和悟性,從而扼殺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和創造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詩歌具有多義性、含蓄性、暗示性等特點,這些特質恰恰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解讀提供了合適的材料,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這些特點,通過點撥、引導,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體驗、自主建構。
筆者認為,詩歌教學比較有效的是比較鑒賞的方法,在教學中盡可能不要孤立地學習一首詩歌,而是以文本為依據,選擇與該詩同一主題或者風格相近或者迥異的;可以選擇同一詩人不同時期的作品,甚至可以把詩歌和其他藝術形式相比較。例如,在教學《次北固山下》和《天凈沙·秋思》時,我就讓學生進行了以下比較:“這兩首詩既然都是寫鄉愁的,那么兩首詩所表現的愁緒的程度一樣嗎?”學生經過比較會發現不同。“那么,是什么使得兩首詩所表現的愁緒程度不同呢?”學生經過閱讀會發現不同的景物描寫在詩歌里面起到不同的烘托作用。這就使得景物描寫的烘托作用這一教學難點得到了突破。
比較閱讀的角度是多樣的,比如教學余光中《鄉愁》時,我將其與臺灣現代詩人舒蘭的《鄉色酒》進行比較閱讀:“這兩首同一個主題的詩歌在意象選擇和表達方式上有什么異同?”在教學陳與義《登岳陽樓》時,我選擇了杜甫的《登高》,并補充“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與杜甫的關系,進行對比閱讀。學生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發現兩首詩首、頷、頸三聯寫景、身處其境,尾聯抒情。另外,詩中的用詞有許多相像之處,如:“霜鬢”和“白頭”,“長江”與“江水”等。詩人身處不同的時代,但兩詩的感情十分相似,這可能與兩人的遭遇相近有關。學生能通過對比閱讀發現這三點,實在值得欣慰。在教學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時,我選取了頷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和杜甫《旅夜書懷》頷聯“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進行對比賞析,讓學生評價孰優孰劣。比較閱讀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一種閱讀方式。學生在這種能力遷移和思維的橫向比較之中不僅能夠擴大閱讀面和增加積累,還能自覺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形成深厚的語文素養。
三、注重積累,建構學生詩歌鑒賞知識體系
知識水平對詩歌的學習鑒賞有很大的影響,廣博的知識和深厚的修養要靠長期的積累。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語感的培養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為了建構學生的詩歌鑒賞知識體系,學生必須積累一些必要的知識。筆者以三年為周期,階段性補充如下知識點。
1.古代文化知識,如風土人情、歷史典故、政治制度、自然風光、建筑器物等方面的知識,了解這些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一些詩歌。
2.民族“語碼”。“語碼”是葉嘉瑩先生的說法,她認為這些濃縮了歷代情思與觀念、經過歷史沉淀的意象,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這些意象表面上看是簡單而普通的景象或事物,實際卻蘊藏著許多文化信息。如“楊柳”“丁香”“子規”“東籬”等意象,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對詩歌的理解,往往起著關鍵的作用。
3.藝術鑒賞的實踐經驗。詩讀多了,讀熟了,就有了比較,有了鑒別和欣賞,也就會慢慢形成語感,而這里說的語感就是對語言美的一種敏銳的感受力。詩歌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駕馭語言的技巧,沒有語感很難欣賞其中細微的妙處。
四、開發課程,擴大學生詩歌閱讀視野
課程資源的開發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方向。語文課程是學習母語的課程,而母語課程的資源開發往往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詩歌學習具有豐富的語言、文化資源,所以在詩歌教學中要有強烈的資源開發、利用意識。凡是有利于且有助于詩歌教學的自然風光、文化古跡、風俗民情等都可以利用,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詩歌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建構開放創新和富有生機的詩歌教學。在拓展性課程開展如火如荼的當下,我校語文組群策群力,以古詩為突破,開設了“二十四節氣詩歌”興趣拓展課程,不僅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同時擴大學生詩歌閱讀的視野。
詩歌語言精練,形式優美,意境深遠,有利于學生審美趣味的培養。人在少年時期,正是豐富語言、發展思維的大好時期,語言思維的發展,需要詩歌的滋養。詩歌教學應更好凸顯詩歌這種特質,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美的愉悅和享受,情感的陶冶和升華,對于詩歌教學,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