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江縣趕場鎮小學
摘 要:作為新時代的一名小學數學教師,一方面需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不斷地加強自身的業務學習以及專業進修;另一方面,也需要及時地走下高高的講臺,放下身段主動走近學生,及時地了解學生們的真實想法與實際需求,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此外還要認真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的目的與要求,要真正地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使得數學課堂教學真正地達到“善教者學藝而功倍,不善教者學勞而功半”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優化;創造性;激趣;質疑探究;多媒體;合作
新課程理念倡導中,優化教學方策略是教學的重點。在全面實施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學的有效策略,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那教學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課程改革以后,小學數學教材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給予了足夠的重視,教學內容也不僅僅是單純地傳授理論知識了,其中包含著的信息更加的豐富多樣、開放且多元化。教師在講課之前,需要做的就是認真地鉆研教材內容,熟練地掌握教材傳達的一些有用信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多向學生傳達一些數學知識,而不只是單純地教教材。例如,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借用圖片、聲音相結合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把學生的積極性都激發出來。此外,教師在設計一些問題的時候,也是需要設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而且還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的有價值的問題,多給學生留出一些思考的時間,對于一些比較難的問題,教師也可以適時地給予點撥,拓寬學生的思路,學生們也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掌握更多的知識。
二、設問激趣,讓新課導入活起來
對小學生而言,直接的講授無法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從心理學和認知學的角度看,小學生天性好動,喜歡在情境中玩著學,而且認知以形象思維為主。這就提示教師在數學課堂中應通過設置情境,以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分數除法的意義”教學為例,教師首先以幻燈片的形式呈現這樣一個情境:“一小朋友中秋節抱了一盒月餅回家,他問爸爸、媽媽和爺爺要吃多少,三個人都回答要吃半個月餅,這個小朋友也說自己要吃半個月餅。”接著教師設置了問題:“每個人都吃半個月餅,4個人一共要吃掉幾個月餅?”此時再提出問題:“2個月餅,如果每個人吃半個,可以分給幾個人?”此時學生的思維遇到了障礙,教師再將圓形卡片當作“月餅”,請學生來分,結果學生們很快得出了計算的式子。
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以情境創設來引入新課,通過問題設置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有效地帶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
三、置疑引論,讓知識探究活起來
學生有了疑問,自然會感到困難,此時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心理,而如果教師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學生得到的只是一時的豁然開朗,而沒有形成知識的構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以合作的形式來進行討論、交流,然后提出問題的解決對策。如此,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印象就更為深刻了。
以“圓的面積”教學為例,教師首先以幻燈片形式呈現街心花園圓形花壇圖像,然后提出問題:①要求花園的面積,需要知道哪些條件?②花園里種有花草,能直接測量到花園的半徑嗎?接著組織小組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中,教師通過巡視來幫助各個小組解決討論中遇到的困難。教師會發現,學生對求圓的半徑較為迷糊,此時教師以周長作為引導,學生很快明白了可以通過求周長來求得圓的半徑,由此圓的面積計算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逐步走向最近發展區,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學生想要知道而不知道時給予引導,能較好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探究。
四、借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輔助教學
多媒體輔助教學,把靜態的知識變為動態的,化抽象為具體。借助多媒體課件的重現力,把學生和知識融為一體。比如,比如,在“圓”這一單元中,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圓的周長是如何得到的,圓的面積公式的由來。同時也可以進行相應的遷移訓練,讓學生用電腦自帶的繪圖工具,通過對圓的理解,自己畫圓,然后看看更改圓的半徑能夠得到什么樣的圓,如何才能得到橢圓等。通過這一系列的練習,讓學生對圓有個較為透徹的認識。除此之外,學生對于電腦都較為感興趣,讓他們借助電腦進行學習,不容易產生枯燥感。
五、師生合作交流,協同進步
比如教師在進行數學第九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節課時,安排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通過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你知道了什么?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相同、不同和聯系呢?”分組合作交流后,學生會得出“長方體有六個面,正方體的六個面都相同”,等結論.教師對于正確的要予以肯定,錯誤的也要及時糾正,最后還要對學生沒有發現的特點進行總結.比如“告訴學生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等.這樣既做到了學生內交流,還實現了教與生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共同進步.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需要不斷地探求一些新的方法,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思想,做到“心中有學生”,保證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善于創造條件,通過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操作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滲透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而使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為全面促進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教法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何繼超,大專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