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教師是關鍵,教育科研,也要以教師為本。過去,由于教師編制緊,教學任務繁重,再加上認識的局限,教師普遍缺乏科研意識,尤其是小學教師。近幾年,教師教育科研十分活躍,教師教育科研意識明顯增強,一個普及性、群眾性教育科研局面已經形成。但目前教師教育科研的基礎素質相對薄弱,科研能力尚顯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科研的有效推進,若不及時引導,必將挫傷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積極性,形成教師教育科研內部的惡性循環。
一、認清形勢,轉變觀念
只有重視和加強教育科研工作,充分發揮教育科研實驗探索、理論論證和開拓創新的先導作用,注意以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我們的教育才會獲得成功,取得更大的成就。
1.轉變科研觀念,增強科研意識。長期以來,在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這兩塊領地里存在著分工:從事教育科學理論研究的是那些專門研究人員,而從事教育實踐的則是第一線的教師,這就使得教師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觀念。他們認為搞教育科研是那些“脫離實踐”的專家們的事情,他們不能“越俎代皰”。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不開展必要的教育科研,使得許多好的教育經驗自生自滅,得不到及時總結,多種多樣的教育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脫離教育實踐的教育理論往往顯得高深莫測卻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脫離教育理論指導的教育實踐,長期囿于低層次經驗摸索,有些甚至常年在原地繞圈子,教育質量提高緩慢,違反教育規律的事屢見不鮮,嚴重地影響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必須采取各種措施,轉變教師的觀念,使教師在認識上把教育科研看作是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進行教育科研是每個教師必須履行的職責,使教師增強開展教育科研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成為教育科研的主人。
2.確立科研觀念,掌握科研理論。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不少青年教師認為自己的責任是“傳道、授業、解惑”。針對這種想法,就必須在確立科研意識上下功夫,消除對教育科研的模糊認識,確立科研就在身邊的意識。教師身在教育第一線,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苦惱,這就為科研課題的選擇創造了有利條件;因為在教學第一線,所以進行教育調查、組織教育實驗就十分便利;也正因為在教育第一線,所以就更容易將自己的研究落實在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上,切實提高教師的理論思維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
二、注重學習,提高素養
加強學習,確保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科學性,從心理學角度看,第二信號系統的發展是人類意識發展的最直接原因。由社會經驗總結成的概念和理論較之個人在實踐活動中所獲得的直接印象的經驗要豐富得多,廣泛得多,對現實的反映也深刻、全面、完善得多。教師欲求得對教育活動的完整而清晰的認識,僅有感性的、實在的、具體的教育活動的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才可以獲得關于教育現實的復雜的完整的有意識的印象,才可以豐富和完善個人經驗。
首先,教育科研不僅需要教師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精湛的教學藝術,而且需要廣博的教育理論知識,較高的理論素養。人們對教學的認識,較早和較快地用的是關于認識論的思想。教學論在不斷發展、深化,這種發展是得力于方法論的改進。教學是實現人的社會化的一條基本途徑,自然應重視教學過程中的人際關系問題,這就涉及到倫理學問題。教師教學實踐的創造性決定了教學是一門藝術,看來,教學與美學也掛起鉤來……
其次,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實質上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愛因斯坦強調:“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如果教師缺乏與教育相關的理論知識,就不能深入領會教育的實質,就不能從教育哲學的高度分析,評判自己的教育行為,就不能發現教育實踐中有價值地問題,更談不上進行教育科學研究了。可見,當務之急是豐富和調整中小學教師的知識結構。
三、循序漸進,點面結合
教師剛開展教育科研時,水平低一些,理論深度淺一點都很正常。如果要求過高,教師達不到就容易形成失敗定勢,挫傷開展教育科研的積極性。所以,起步階段應該要求教師選擇一些反思性的經驗研究課題。
所謂“點面結合”就是學校要以一部分科研骨干為重點,抓重點課題,對他們重點扶植,重點幫助,使他們得到較快較好的發展,以帶動其他教師。同時,學校也要注意面上的普及工作,對全體教師普遍提出要求,把教師科研隊伍建設的“點”和“面”結合起來,用“點”上的事例帶“面”上的發展,用“面”上的發展促“點”上的提高。
四、注重方法,提高實效
1.抓住一個“學”,即組織教師學習文化知識、教學大綱、教育科學理論和先進教育方法等。通過學習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增強科研意識。
2.體現一個“導”,即對教育中存在畏難情緒的教師進行疏導,對業務不熟練的教師進行指導,對學校教改方向和學科教學思路進行引導。
3.突出一個“研”,即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針對部分教師整天埋在作業堆中,不善于研究、總結和提高的現狀,學校應充分發揮教導處的導向作用、教研組的職能作用和骨干教師的帶頭作用,調動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有效性。
4.做好一個“結”,即把教師中點點滴滴的工作體會上升到理性認識。通過教育論文評比、教育質量分析會、教改經驗交流會等,認真總結,積極交流,以推動學校教育、教研和教改工作。
五、完善制度,保證運行
1.理論學習制度。不斷引進教育科研新信息,把講座與學習結合起來。
2.課題申報制度。教師首先依據各自實際自選課題,學校統一調控,論證立項。
3.科研獎勵制度。通過層層推選,逐級推薦,對成果顯著的課題給予獎勵。另外,學校每年還要選派一定數量的教師參加諸如教師進修學院、教育學院、師范院校等培訓機構組織的培訓。培訓機構要不斷完善培訓功能,要改變過去僅限于教育能力、素質等方面的培訓,要重視教師教育科研素質的培養,創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科研培訓項目,為教育科研盡力。
通過制度的完善,提高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合理性,使教育科研工作產生了競爭機制,增強了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促進了教育質量的提高。
作者簡介:
呂桂娟(1971.11—),遼寧省營口市人,遼寧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專業畢業,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教學。
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