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定香
課堂教學與從事其他任何工作一樣,必須要有一個好的開頭,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如果一上課就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把學生的心抓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把學生帶到教師的思路上來,而且可以使學生明確要求,集中精力,引發思維,以積極的心理狀態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從而達到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導課上下功夫,以合理、恰當、精彩的方法導入新課,在短短的幾分鐘內抓住學生的心,使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對整堂課的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高中化學導入時應遵循的原則
1.整體性原則。在化學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新舊知識點與點的銜接,更要注重知識點與面的切合。使教師在導入新課時,一語道破,會使學生在頭腦中自然將知識橫向聯系并向縱深發展,有利于學生系統全面地掌握領會知識。
2.趣味性原則。“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狀態,考慮情感目標的達成,導入的趣味性是激發學生求知欲的關鍵所在。各種典故、名人軼事、時事政治、故事比喻,甚至教師的親身經歷,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趣味實驗,“廚房化學”,都可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只要教師精心組織安排,它們都可以成為溝通師生感情的橋梁,會縮短教者與學生、高深的理論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的距離。
3.面向大多數原則。新課的導入不要故弄玄虛,不要過于深奧,要使大多數學生通過教者的導入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一個初步了解,有興趣有欲望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并且有信心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二、高中化學導入方法
1.開門見山法。教者以清晰、簡練、有條理的語言,開門見山,開課點題,如我在講授“化學反應速率”一內容時這樣導入新課:“一個物體運動的快慢,我們用速度來描述,那么化學反應進行的快慢,我們用什么量來描述呢?這就是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通過這樣的導入語,學生對化學反應速率有了一個初步認識,在學習中自然會將其與物理中的“速度”相聯系。
2.實驗導入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實驗尤其是趣味實驗導入新課,會立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進入新課學習。在講授“鐵及其化合物”前,教者用三氯化鐵溶液畫一朵玫瑰花,晾干后玫瑰花呈淡黃色,上課時,教者用噴霧器將硫氰化鉀溶液噴到玫瑰花上,黃玫瑰立刻魔術般地變成紅玫瑰,在學生一片驚嘆聲中,教師板書“鐵及其化合物”,開始新課教學,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注意力集中。當講到鐵的化合物檢驗方法時,學生恍然大悟,成功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3.故事導入法。故事導入指教師講述一個故事或者預設一個情景,讓學生對將要學到的知識產生極大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為接下來的教學作更好的鋪墊。例如,在教學“維生素C的作用”內容時,我為學生講述了一個科學家的探險故事:“幾百年前,遠洋輪船上沒有冷藏設備,船員們只能吃面包、餅干、咸肉等食物,幾個月甚至一兩年吃不上新鮮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間船員們經常病倒,癥狀是臉色暗黑、牙齦不斷滲血、渾身出現青斑,許多船員甚至因此而死亡。探險家哥倫布的船隊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員患上這種病。患病的船員留在了途經的一個荒島上,他們采摘了紅紅綠綠的野果調節口味并用以充饑。過了幾日,奇跡出現了,這些船員不但沒有死去,反而恢復了健康。同學們知道這些船員患了什么病嗎?野果為什么能夠使他們的身體恢復健康?”上述教學情景的設計,引起學生對野果成分的好奇,引導學生對維生素C的結構、功能及對人體健康有何益處探究的好奇心。
4.懸念導入法。一個恰當的耐人尋味的問題可以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巧設懸念”導入新課時,精練、有創造性地提出一些問題是創設懸念的有效方法。看似與本節課教學內容無大關系,實則聯系緊密。一些典型的問題能夠迅速激發學生思維,緊緊抓住學生的心弦,使其情緒高漲,從而步入求知興奮狀態,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效果。如,在講“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內容開始,講了這樣一則故事:游客牽著小狗進入一個深山洞,在接近洞底時,小狗暈倒,而人卻沒有事。這是怎么回事?以這樣一則故事作為懸念,讓學生去思考“為什么”,使學生一上課就興趣盎然,沉浸在樂學的氣氛中。
5.直觀導入法。直觀導入就是教師通過實物、圖片、圖表、模型或幻燈形式來導入新課,這一導入是建立在直觀的基礎上,既可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又可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講到“電解池”一內容時,教師向大家展示一款精美的手機,“手機是現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迅工具,大家看我手里這款手機,銀白色的金屬機身,一看就很有質感,有一種典雅高貴的品質。那么大家可知道,這么有質感的機身是怎么制造出來的呢?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你將得到答案。”手機,現在的學生們幾乎人手一部,是學生熟悉的物品,但是學生并不了解手機的金屬外殼是通過電鍍制造出來。教師通過展示手機,簡單明了,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學生,激發同學思考,從而很自然的過渡到電解池內容的學習。
展示模型導入課堂,在高一和高二的有機化學教學時,是一個實用性很高的方法。在講到簡單有機物的結構特點,單純的語言解釋是很空洞的,也很難讓學生想象出有機物的空間結構。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有機物的分子結構,可以借助于觀察實物球棍模型所呈現的三維空間結構。這些球棍模型清晰直觀,可以把有機物結構從平面的書本和投影片中生動地豎立在學生眼前。同時,也可以準備學生分組活動,進行拼接和組裝有機物的球棍模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帶領學生進入從三維角度觀察有機物的知識領域,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學習方法。
這種直觀導入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客觀存在的事物,提出新問題,從解決問題入手,自然地過渡到新課學習;同時,這種方法還有利于學生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在許多課型中都可以使用這種方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優選”,在實際教學中,具體使用哪種導入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最主要的是講求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