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燕
摘要:促進城鄉經濟的均衡、快速增長是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緩解社會矛盾的重要途徑。經濟社會發展不僅指經濟增長速度的提高,更包含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以及地區間發展差距的縮小。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的特征,城鄉之間的全面性和系統性的經濟、社會、政治發展的不能夠達到。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城鄉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提出為促進城鄉經濟健康有序增長,社會和諧進步,從制度上,加強農村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增加農村工作人員的社會福利,完善、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改革。
關鍵詞:城鄉經濟;社會和諧;政治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299.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6-000007-02
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長足發展,人均收入大大增加,人民的生活質量顯著改善。但在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積累的經濟財富不斷增加的同時,農村的居民的經濟收入和消費水平還維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二者之間的經濟、社會、文化以及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的建設和發展極為不平衡,一度出現了斷裂的情況。中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差距加大,有悖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和實現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初衷。在科學發展、全面統籌的理念下,從政治經濟學的層面探討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不平衡的現象及其原因,才能更好地找出化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的措施,推進城鄉經濟健康增長、社會協調有序進步。
一、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的特征
(一)全面性
城鄉經濟失衡問題存在全面性。不僅僅單純的在經濟收入方面,城鎮居民的人均資產和收入是農村經濟收入水平的四倍左右。從消費能力方面來看,城市居民的有效消費能力和消費需求是鄉村居民的三倍。從城鄉居民的居住條件上,安全用水、道路硬化、清潔能源等基本條件,城鄉之間相差甚遠。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上,農村的教育資源遠遠低于城市地區的教育資源,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一般也低于城市人口,大多數局限于義務教育的階段和水平。醫療的落后主要體現在設施和設備更新度差,從醫人員的數量分配和執業素質上。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不健全,發展不平衡,在經濟收入、醫療、教育、衛生、消費狀況很多層面上折射出城鄉差距。
(二)復雜性
城鄉經濟社會問題具有復雜性。鄉村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是和農業結構優化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是有機統一的。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涉及政策支持、經濟基礎、人員配備各方面的復雜問題。目前所采取的措施在無法達到系統性、全面性的成果,只是解決局部性的問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體現在農村建設的主體和價值輸出主體上,單靠個人或者小集體,沒法集中力量,用十分有限的資源和人員去解決長期遺留下來的歷史性難題。政府是農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外在推動力,農民也要從全面發展和增收的角度出發,加強自我管理和自我推動。
二、城鄉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基礎
(一)增長動力角度
從增長動力來看,經濟增長理論長期采用的是要素核算法,將分解出得各個涉及經濟增長的要素結合到增長貢獻中去綜合考慮。這個核算方法,因為涉及的經濟要素較多,不能用生產要素解釋全部的經濟增長。在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邊際報酬遞減的特征,這與現階段長期經濟增長所蘊含的報酬遞增并不完全一致。這一定律體現在多個方面,它呈現的是多種要素綜合施力的全面性的非個別性的過程,這些元素并不是獨立的對經濟施加影響,而是綜合要素的疊加和組合,也取決于要素組合中的技術變革、經濟制度、制度創新和政憲體制等等,在這個政治經濟學原理上,就要全方位、全要素的考察農業生產發展,用全要素生產率去闡釋農業經濟的進步和長足發展。
(二)發展意義角度
從發展意義來說,發展是增長速度和效益的綜合體現,要求體現全面協調的原則。一般來說,經濟發展理論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不同的演化時段:增長為首時期、注重永續發展時期和實現自由全面發展時期,這折射出得是對人本目標的接近和綜合考量。人們逐漸意識到片面要求物質財富增長的弊端:生態嚴重失衡、環境污染,最終將不可避免地威脅到人類正常的生存。因此,增長型的發展觀念不斷地讓位可持續發展觀念,這種發展觀念會考慮生態規模、社會分配以及經濟分配的效果和效率。從而將農民權利、農民福利綜合到發展考核和經濟進步的全部。要實現社會的整體進步,必須擴展人民整體的自由度,保證個體權利充分實現,營造公平平等的社會環境,完善社會保險體系,為全體人民自由安全生活提供防御等等。按照發展角度的不同階段的演繹,對于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和進步,不僅僅要考慮經濟要素,更要立足于福利增加的目標,綜合考慮農民、農業的經濟獲取能力和其涉及的主要相關要素。
三、促進城鄉經濟和諧的政策性要求
城鄉二元結構嚴重阻礙了全面小康的建設,有違協調發展理念。協調地區間經濟增長,補齊發展短板,一方面有利于補齊短板,另一方面也能釋放增長潛力。城鄉經濟發展失衡存在著復雜性和全面性的特征,在現階段的經濟發展觀念發展到協調、全面發展的階段,從政治經濟學理論的角度出發,立足于鄉村和城市經濟平衡和諧發展的需求,提出有效改善全體人民生活質量、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的有效的政策措施。從而,在更廣泛意義上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建成中等發達國家的階段目標。
(一)經濟措施
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要靠其自身“造血”,因地制宜發展適合當地情況的產業是農村地區脫貧致富的根本動力。農業的發展包括農產品的供給和促使農民人均收入持續增加兩個方面。這就要求消減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提高農村、農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層次,推動宏觀經濟及微觀經濟的持續、健康、協調的發展。提高有效生產率在增加糧食產量和增加可支配收入中發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從價值的角度來說,農業勞動生產率在經濟學上的解釋是農業價值和就業者的比例關系,勞動力流出程度是極大的影響著農業生產率,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二者是反相關關系。從農作物的培育和耕地資源利用的角度來說,我國的土地生產率指數一直高于勞動生產率指數,并且二者之間的差距在逐漸加大。由此可知,土地生產率不斷提高是勞動產出率提高的重要推動力。相同條件下,每平方的土地產出的農作物量呈現上升趨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土地產出率對規模經濟的貢獻度并不高。因而,發展農村的經濟,最為關鍵的是加快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推動創新科技在農業生產和農業創收方面的全面應用。
穩定糧價、保證糧食供應是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村經濟問題的又一關鍵。糧價和農產品價格是農戶做出生產決策的重要依據,也是農產品批發商采取一定經營措施的重要參考。政府加快推進糧價相關政策制定,政府相應的提高對于農業政策的反應速度和影響力。農民的理性選擇和糧食的生產成本、管理成本及銷售價格極為相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是參與宏觀調控的重要一方,尤其是農業領域,僅僅依靠市場調節價格將嚴重損害農戶利益,因此必須采取相關的政策措施,保證糧食及相關農業初級產品的最低收購價格,穩定農產品行情,使農戶盈缺相抵,不致承受較大風險。
(二)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在保證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過程中占重要地位。在各項政治制度不斷制定和完善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推進城鄉經濟的一體化、和諧化發展。農業和農民的經濟社會方面的劣勢和許多的制度、組織、政策要素息息相關。只有加強對這些要素的改革與完善,才得以有效的推進城鄉經濟和社會建設,提高農民的政策影響力和對農產品市場的影響能力,加快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
1.戶籍管理制度
推進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或者在區域范圍內試點,逐步建立降低門檻、簡化手續、放寬政策的原則下,積極推動建立支持農村、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的政策機制,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實現一元化的全國戶籍管理制度,取消以農業和非農業的性質作為標準的差別化對待。這可以解決由于戶口不同帶來的福利政策各方面的城鄉差異,推進城鄉協調有序、一致的發展和進步。
2.農村土地保護制度
堅持農村基本經營管理制度,完善和發展土地承包關系。現階段,可以按照平等自愿和依法有償的相關原則,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置改革和發展規模經營,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在新改革的農村土地保護制度下,農民可以轉讓、轉包、出租、人股或其他符合法律法規的形式進行土地的合法有序流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完全可以依法促進土地使用權的流轉,根據農村當地的發展狀況和資源優勢,開發特色產業,整合相似資源、實現連片的種植,興建產業工業園;對于依法收回的農村承包地,由集體經濟管理組織進行統一的經營和流轉,開發新的規模化經營模式。
3.社區轉變制度
城鄉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已經實現城市化覆蓋的農村和鄉鎮,加快社區劃分和社區辦事處的設置。健全社區內的相關組織機構,逐漸轉變社區機構的工作職能。在原來村委會的基礎上,設置相應的街道、居委會,可以在小范圍內進行試點,然后在市級甚至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實施。對于人員較多的社區,可以單獨設置社區,完善通訊、水電、衛生、綠化、文化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快新設立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提升新居民的個人素養。完善基層社區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務能力的設備和設施配給,滿足社區內居民的生活需要和文化娛樂需求。
4.產業結構調整制度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的推進需要不斷的加快。由技術含量低的集成式產業向著科技含量大和資本投入高的產業調整,加快第三相關產業的發展速度,可以有效地帶動輻射圈內的農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這一方面會影響到產業結構的調整的完善,另一方面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勞動力要素,推動農村消費能力的提升和消費結構的升級。不斷的縮小城鄉之間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差距,促進城鄉之間的人員溝通,增加城鄉文明的透明度,提高農村的生活水平,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促進城鄉的平衡、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在現階段的經濟發展現狀下,充分認識到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存在著全面性和復雜性的特征,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出發,考慮經濟社會的增長動力和意義,采取相應的政治措施,采取一定的經濟和政策手段,加快推進城鄉經濟社會和諧、縮小差距,在全社會范圍內,緩和突出矛盾,解決好人民真正關心的問題,維持社會穩定。
雖然我國的工業經濟發展速度不斷提高,但是農業生產力卻沒有跟上我國工業化的發展速度。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流入到城鎮,在增加農村的經濟收入的同時,農村和城市,進入城市的農村人和城市本地人的收入之間村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現階段的相關經濟政策和政治制度向著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推進傾斜。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要始終不忘實現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必須推出有效措施,解決現階段這種以城市利益為重的政策戰略。農村地區有廣闊的市場和潛在的需求,加快區域間人口流動,將有效釋放增長潛力,促進城鄉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實現城鄉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轉變,穩定民心,增進社會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