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
摘要:貨幣對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在貨幣轉型期間,創造貨幣形式的出現和發展將會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本文就創造貨幣的產生、創造貨幣給社會經濟帶來的不良影響以及經濟蕭條的原因進行簡要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貨幣轉型;經濟;影響;原因
中圖分類號:F82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6-000010-02
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以及貨幣金本位末期的發展,貨幣轉型已經成為了必然趨勢。新時期下貨幣形式已經發生改變,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貨幣形式,也被稱之為創造貨幣形式將取代傳統的貨幣形式而生。創造貨幣是在原來紙幣和黃金貨幣形式的基礎上擴張出來的,是貨幣轉型、構建新型貨幣體系的關鍵,而這種新的貨幣形式的出現也給國內外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以下本文就貨幣轉型期貨幣對經濟的影響進行了具體的探析。
一、創造貨幣形式的產生和發展
創造貨幣也可以稱之為派生存款或者存款貨幣,其主要的媒介是“信用”,因此又被稱之為信用創造貨幣。創造貨幣的產生實際上就是信用創造的過程,其原理非常簡單:我們經常會將自己的存款放在銀行中,并且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進行理財。引。這就說明銀行可以在短期內運用這筆資金進行操作,而大部分銀行會選擇將這筆資金借貸給其他的客戶,從而獲取其中的利率,以便實現貨幣的增值。而此時接受銀行貸款的客戶會被其他銀行引導,從而將手中的資金化為其他銀行的存款,從而進行了下一個階段的貨幣創造。這就是創造貨幣的產生原理。可以看出,創造貨幣的產生可以幫助銀行解除自身的發展困境,有助于幫助銀行擺脫紙幣的束縛。
相對于傳統的紙質貨幣,創造貨幣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優勢:第一,創造貨幣可以創造出于實際需求中貨幣量一直的貨幣數量,可以滿足商品交換的實際需求。創造貨幣指的是銀行通過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方式實現的,而銀行吸收存款的多少與發放貸款的多少均與商品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當商品經濟到了發展繁榮時期,市場對于貨幣的需求量便會增加,市場經濟需要的投資數量也會不斷增加,此時銀行的貸款需求會增加。貸款需求的增大會導致市場貨幣出現盈余,因此存款的數額也會上升翻。這又可以幫助銀行實現另外的創造貨幣。同樣的,如果商品經濟發展形勢不夠良好,那么市場投資活動必然會減少,客戶向銀行貸款的需求也會降低,同樣會影響銀行的存款數額。這一時期的創造貨幣數量也會因此減少。可以看出,創造貨幣對于商品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反應能力較強,這是紙幣形式下無法達到的。紙幣的發行量是由央行和政府控制的,而政府在貨幣發行量的問題中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分析,最后做出決策,因此往往需要經過大量的時間進行準備,根本無法對商品經濟發展形式進行及時地反應。所以創造貨幣相對于傳統的紙幣有著更加明顯的優勢;第二,就支付方式而言,創造貨幣的支付方式顯然更加簡單,尤其在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的今天,客戶只需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就可以實現銀行存款或者貸款,以實現銀行的貨幣創造。
二、創造貨幣形式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
創造貨幣是在貨幣轉型期間自發發展起來的,但是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因此這一時期的創造貨幣很有可能會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各種不良的影響。從創造貨幣本身的發展情況來看,創造貨幣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創造貨幣的存在基礎和存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創造貨幣的存在主要依靠的是銀行的信用,其實以信用為基礎進行的貨幣創造,也就是說創造貨幣的存在依然是在貨幣金本位時期下產生的。既然創造貨幣是在金本位下創造的貨幣形式,那么其創造的基礎就是實際的貨幣形式,如紙幣或者金屬貨幣,人們之所以能夠相信創造貨幣的價值,還是因為其可以與黃金進行兌換,但是它的本質依然是商品貨幣。這是創造貨幣發展中仍然不夠成熟的重要表現之一;第二,創造貨幣無法真正從形式貨幣變為本質貨幣。創造貨幣既是以信用為橋梁的形式貨幣,其本質又是商品貨幣,但是卻無法將貨幣形式本質化,而這種現象的發生必然會導致創造貨幣的生存發展問題。當人們還看重創造貨幣的形式時,創造貨幣可以一直持續發展下去,但是一旦人們開始深究其本質,并且要求將其變成本質貨幣時,創造貨幣勢必無法繼續生存,從而產生創造貨幣的生存危機。創造貨幣的出現只是將金本位商品貨幣形式化,它根本沒有解決金本位商品貨幣與是現實的矛盾,而是以信用創造的形式隱藏了這些矛盾,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但是也可能帶來安全隱患。一旦以創造貨幣為主要鏈接的商品交換體系遭到了破壞,那么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三、社會經濟蕭條的原因一貨幣
上世紀30年代期間,西方世界出現了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而產生這種經濟變化的主要原因正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一創造貨幣。西方的經濟大蕭條讓世界各方人士開始對資本主義“自由放任”的思想產生了懷疑。自由放任的思想是西方國家一直深信不疑的經濟思想,西方國家認為,市場經濟在經濟發展中具有基礎性作用,其可以實現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以推動市場經濟的長遠發展。因此,國家對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屬于放任形式,將一切經濟發展均交給市場自身。從理論上來看,市場經濟中的自由競爭機制確實可以實現商品的優勝劣汰,也能夠將市場資源進行優勢配置,達到需求和供給的總平衡。但是西方國家的經濟蕭條卻給各國帶來當頭一棒:經濟蕭條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市場經濟供過于求現象的發生,而市場機制卻沒有辦法依靠自己的自我調節作用進行杠桿調節。這說明,完全自由的經濟發展形式并不能夠真正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西方經濟的大蕭條不僅沒有在市場自我調節作用下停止,反而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此各國開始對自由經濟理論產生了懷疑,影響了西方經濟甚至是國家以經濟的理論基礎。但是事實上,出現這種經濟大蕭條的本質原因在于:西方國際采用的貨幣交換體系不夠健全,因而導致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出現困難。商品交換必須要依靠兩方面條件,一是交換的媒介,另一個是運輸的方式。其中,運輸方式指的是市場的自行調節運輸,交換的媒介則指的是貨幣。西方國家強調的日子又競爭機制是以市場經濟自我調節為主的,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被稱之為“看不見的手”,大家要實現商品的有效交換不僅需要依靠市場的自我調節,還必須要求能夠通過貨幣來進行價值的對等交換。貨幣就是實現商品對等交換的媒介,是商品交易的外在形式。在商品經濟中,如果商品本身出現了問題,那么就會導致交換無效,而如果是外在形式出現了問題,那么會導致無法實現交換。因此,上世紀西方經濟大蕭條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是因為外在形式,也就是貨幣體系出現了問題,才會致使社會經濟陷入發展困境。
具體來說,貨幣對于經濟的影響是這樣的:首先,商品經濟的必須要以貨幣為基礎進行商品的交換,實現供需的平衡。因此金本位時期,商品經濟以金屬貨幣為媒介促進了商品的交換;其次,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會擴大商品交換的數量,當市場需求大于貨幣的供應量時,就必須要依靠紙幣的應用,紙幣的發行量與商品經濟所需數量對等,那么就可以實現商品經濟的繼續發展;接下來,當商品經濟再一次繼續發展,創造貨幣產生,這一時期的創造貨幣將是維持商品經濟正常發展的關鍵,也只有產生創造貨幣,才能夠維持經濟的持續發展;最后,隨著商品交易的規模不斷擴大,其對交換媒介的需求進一步擴大,但是此時的創造貨幣發展還不夠穩定,因此導致市場經濟供需矛盾突出,使得西方各國經濟陷入了大蕭條。
四、結語
綜上所述,貨幣轉型期產生了創造貨幣,創造貨幣以銀行信用為基礎,可以幫助實現現代化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目前創造貨幣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其在多方面還存在較多的不足,因此很有可能會導致市場經濟的蕭條,從而影響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因此,要解決貨幣經濟的問題必須要求能夠解決創造貨幣的發展矛盾問題,徹底實現貨幣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