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智燾



摘要:從三次產業與行業的角度,本文首先分析了廣西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現狀,總結了其對廣西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然后分別立足于廣西整體狀況和9所中高職院校抽樣調查情況,掌握了當前廣西職業教育的現狀。然后圍繞廣西職業教育,給出了相應的供需綜合分析建議。
關鍵詞:廣西職業教育;產業發展;人才供需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6-000379-04
一、廣西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分析
1.三次產業的人才需求分析
通過廣西統計局由1990至2014年的公開數據,得出廣西三次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可以發現:最近二十五年來,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對廣西經濟增長貢獻良多,第二產業的貢獻率從1990年的31.1%上升至2014年60.2%(與此同時工業的由28.1%提升到52.0%);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斷下降,由1990年的48.3%下降到2014年的6.5%;第三產業對廣西經濟增長一直起到了不小的貢獻并且相對持續,一直穩定在三成左右的水平,并且按照產業發展規律,第三產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尤其近五年的情況比較穩定,第一產業的貢獻率約為6.5%,第二產業的貢獻率約為60%(其中工業約為50%),第三產業的貢獻率約為32%。這些也論證了前文中“廣西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判斷,因此必須在未來一段時期堅持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道路,積累量變從而實現質變,逐步過渡到主要依靠第三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的后工業時代。而翻閱《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2015年度)》,也發現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包含大量的工業(尤其是制造業)的項目,體現了當前現實情況與未來規劃的統一。
通過收集廣西由2005年至2014年的三次產業就業人數的數據,結合這些年的整體經濟形勢,可以判斷出:總就業人口相對穩定,2009年至2011年這三年的突然增長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機下外出務工人員回流造成;但廣西的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口整體在減少,從2005年的1519萬人下降到1450萬人,減少了大約69萬人;第二產業的發展不僅吸納了大量的新增就業人口也在消化第一產業的轉移勞動力,從2005年的322萬上升至540萬,增長了218萬人;第三產業相對穩定,在800萬左右徘徊;從各個產業的就業人數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即用貢獻率處于就業人數)來比較勞動生產率水平,明顯是第二產業最高,第三產業其次,第一產業再次之。這些也是“廣西處于工業化中期”的現實證據,這意味著在資本投資拉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背景下:第一產業的發展不斷擠出剩余勞動力;第二產業在不斷發展中一方面在承接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另一方面要適應新型工業化有更高的人才要求;第三產業發展使就業前景廣闊和人才需求多樣。而從2012年起,廣西出現了勞動人口的“拐點”,總勞動人口整體減少,這一定程度是由于經濟復蘇勞動力外流到廣東等發達地區,但也反映了人口老齡化的影響。
廣西為了實現經濟增長的發展目標、適應產業升級的發展要求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未來困難,在人才需求上必須要求勞動力具備較高素質來適應資本密集、設備先進和科技進步的未來,從而實現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因此結合產業發展規律,可以預測在未來:廣西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將一方面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短中期內第二產業的作用明顯,長期來看更多的是要依靠第三產業來拉動;另一方面也產業發展需要更高素質的就業者。
2.行業的人才需求分析
根據國民經濟核算中19個行業分類的標準,分別用字母標記這19個行業:
A農、林、牧、漁業B采礦業c制造業
D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E建筑業
F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G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
H批發和零售業I住宿和餐飲業J金融業K房地產業
L租賃和商務服務業M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
N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0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
P教育O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
R文化、體育和娛樂業s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
收集由2004年至2013年的就業人數的相關數據,可以看到幾點重要啟示:農林牧漁業依然存在著大量的就業人口,2013年為1478萬人;資本密集型的采礦業和制造業吸納了較多的新增就業人口,十年間新增就業人數,采礦業為28.3萬人,制造業為150.24萬人;而在科技進步(如信息網絡技術、交通運輸方式革新)和制度創新的推動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以及住宿和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雖然發展迅猛,但是就業人數減少,如批發零售業從2004年的10.01萬人下降到2013年的25.5萬人,就業人數增長了1.5倍,這意味著勞動生產率的大大提高;科教文衛、金融租賃和房地產等其他服務行業伴隨著廣西的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為了適應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未來的就業前景廣闊,如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從2004年的264.79萬人下降到2013年的217.8萬人,減少了47.01萬人。從長期來看,各個行業(包括農林牧漁業、采礦業和制造業等傳統行業)既要新吸收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來提高行業的勞動生產率和標準單位勞動產值,也要使原有的人才不斷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還需要幫助原有的(由于年齡、文化水平、行業競爭等多因素造成的)被淘汰的就業人口實現行業之間的工作崗位的轉換——就業方向上應放在勞動附加值相對較高就業門檻相對較低的各個服務行業。所以這就決定了廣西各行業的人才需求上強調高素質的同時,也為各個層次的人才留下了充足的就業崗位。結合廣西職業教育,就是要求既有中職教育、高職教育和本科教育培養新增勞動力,也有在職教育(包括成人教育和社會培訓)要為產業升級中產業之間的勞動力轉移做好職業技能的培訓服務工作。
二、廣西職業教育的人才供給分析
1.廣西職業教育的總量調查分析
廣西的產業需求要結合人口老齡化和新型城鎮化這兩大社會問題,必須堅持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和吸納更多農村勞動力,這就決定了必須依靠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趨勢決定了廣西職業教育必須適應產業需求,不但要保證新增就業人口的就業技能和就業素質的不斷提高,還要實現面向各個行業的各個層次,同時涵蓋各種年齡段的就業人群,另外在信息化人才的職業教育上也要突出重點。
按照這樣的標準分析2014年的中高職的畢業生人數的情況,,對應前文的數據及分析可以發現,廣西現有的以中高職教育為主體的職業教育體系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辦學規模可以進一步擴大,2014年中高職畢業生總人數332028人(其中中職畢業生228961人,高職畢業生103067人),對比廣西相對穩定的就業規模(大約2800萬人),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穩步發展中職教育,十年間采礦業制造業新吸納了一百五十萬的就業人口,廣西產業發展依然需要大量的產業工人;大力發展高職教育,廣西經濟增長模式強調科學技術進步和資本投入,第二第三產業適應新型工業化和現代科學技術,未來需要更多的高素質的工人、基層技術人員和服務人員;興建本科職業教育,過去十年間科教文衛、房地產金融租賃等行業的就業規模成倍增長;完善在職教育,如第一產業現有約一千五百萬勞動力在未來有相當大部分需要在經過技能再培訓后轉移到其他產業;專業設置和課程教育上,必須與廣西產業發展需求更緊密聯系,需要發展重點專業,如工業制造業、信息化。
2.廣西職業教育的抽樣調查分析
因為工業和信息業在廣西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地位,所以必須針對性地對這些相關院校相關專業進行一次專門的抽樣調查;同時由于廣西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主導廣西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其直屬和主管的各層次院校的職業教育就極具代表性。出于以上考慮,專門設計了調查表,面向廣西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主管和直屬的9所院校進行了調查,調查時期為“十二五規劃時期”(2010年至2015年),劃分教育層次為本科、高職(高專)、中職(中專、技工)、在職教育,調查內容涵蓋每年的各專業計劃招生人數(及區內生源人數)、總招生人數(及區內總生源人數)、各專業初次就業人數(及區內初次就業人數)、初次就業總人數(及區內初次就業總人數)。一共發放了9張表,收回有效調查表9張,有效率100%。
廣西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主管和直屬的這9所院校編號如下:
a.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
b.廣西電子高級技工學校
c.廣西柳州化工技工學校
d.廣西機械高級技工學校(廣西機電技師學院)
e.廣西輕工高級技工學校(廣西輕工技師學院)g.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f.廣西石化高級技工學校(廣西工業技師學院)h.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i.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為了完整地說明此次抽樣調查的情況,通過數據整理,從以下多個角度來分析。
(1)從職業教育層次來看,選取2010-2015年的招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如圖1和圖2。
綜合可知:抽樣樣本中缺少本科教育和在職教育的辦學層次;抽樣院校,以高職教育和中職教育為主;十五規劃期間,畢業生規模相對穩定,中職畢業生在一萬兩千左右,高職畢業生在八千人左右。建議加快形成完善的職業教育層次:利用院校的資源優勢發展在職教育,更主動地為社會人員提供職業教育服務;發展應用性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提供更高層次的專門職業技能人才,如利用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轉制的機會;利用產業升級的契機,大力發展高職教育,使高職畢業生進一步增加,而歷年中職招生數高于畢業生數、高職招生數低于畢業生數這一明顯事實,也反映了社會教育需求更傾向于高職教育,已經在對未來經濟形勢做出了回應。
(2)從各年的招生情況來看,如圖1所示,招生規模整體不斷擴大。具體區內生源占比(區內生源數處于總招生人數),如圖3所示。
由圖可知,抽樣院校主要面向區內生源,中職高職的區內生源占比都長期穩定在0.95以上。一方面說明抽樣的院校很好地立足于區內,服務于廣西教育;另一方面也說明抽樣的院校應加大教育投資,強化教育水平和競爭能力,通過良好的教育體系培養更多的優秀畢業生從而建立教育知名度,吸納更多的區外生源。
(3)從2010-2015年的初次就業區內占比情況(初次就業在區內的人數除以初次就業總人數)來看,如圖4所示。
上圖呈現出這樣的狀態:高職畢業生初次就業于區內占比相對穩定,長期保持在0.7以上,一定程度上說明高職教育與區內現有產業互動處于較為特殊的平衡穩定的狀態;中職畢業生初次就業于區內占比快速上升,從2011年的0.593上升到0.738,一定程度上說明廣西“工業興桂”的產業政策成果顯著,吸納了較多的中職人才供給;總體上看,由于區內工資較低、工作機會相對較少等原因,不少人力資源流向區外(初次就業流向區外的,中職為26.2%,高職為25.2%),但伴隨廣西產業發展,區內人才需求不斷增加,相信廣西職業教育的人才供給將愈加面向區內。
因此建議針對廣西產業發展和產業升級,廣西的職業教育應更加面向產業發展和企業用工的需要,順應廣西現在和未來的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需要,在當前保證中職層次的人才供給,為廣西在第二產業及時提供足夠的產業工人;為未來廣西的產業升級準備更多的高素質的工人、基層技術人員和專門服務人才,在高職教育層次建立更強的人才供給能力。
(4)從專業設置來看,抽樣院校在專業大類上基本涵蓋各個行業,在具體專業上各具特色。但是,由于難以收集學生就業的具體方向,不能直接判斷廣西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的適應程度,但可通過廣西各行業的工資增速來間接分析。
這是基于以下的經濟學的相關理論。“需求與供給共同作用于價格”;各個行業的工資漲幅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該行業的人才需求與人才供給狀況;某行業的工資,相對其他行業,增長較快時,很大程度上說明該行業的人才供給不能滿足人才需求,為了雇傭到充足的人才必然要提高工資,進而帶動了該行業的工資水平的上漲;由于行業壁壘等原因造成行業工資差別,不能用工資水平高低來分析行業用工狀況,但是工資漲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說明行業對人才的供求短期狀況。也就是說,短期內哪個行業的工資漲幅較快,排除特殊因素影響,往往說明該行業的人力供給相對人力需求較為緊張。
根據前文提到的國民經濟核算中19個行業分類的標準,分別用字母標記這19個行業,整理收集了2009年至2014年各行業的平均工資狀況,不剔除物價因素按名義工資計,如表1所示。
工資上漲較慢(五年平均增速低于0.1)的行業,主要是依靠政府財政資金撥款運營的行業,因為這些行業工資調整相對不夠市場化不靈活彈性,其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為9.8%,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為8.2%,教育為8.5%,公共管理與社會組織為5.2%(2014年有一次公務員降薪)。而房地產業工資增速較慢,僅為9.8%應是行業周期原因。
工資上漲較快(五年平均增速高于0.1 21的行業,集中于廣西大力發展的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中深受科學技術和信息化沖擊的特色行業(前文提到這些行業從業人員減少),這也說明了廣西在工業和信息化的人才儲備不夠充足,建議重點發展相關專業。廣西第二產業的工資五年平均增速,采礦業為13.1%,制造業為12.4%,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為12.2%,建筑業為13.2%;而第三產業特色行業的工資五年平均增速,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為12.1%,批發和零售業為13.7%,住宿和餐飲業為12.9%。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的五年平均增速較高,為12.6%,一定程度上行業特點決定(壟斷行業半市場化定價)。
而那些工資上漲相對平穩(五年平均增速在0.107到0.117這個區間)的行業,正是從長期來看,必然要發生深刻變化的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新興行業,如農林牧漁業的為11.2%,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為11.7%。
三、廣西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人才供需綜合分析建議
綜合上文的數據、事例和分析,可以定論:廣西職業教育必須與產業需求聯動發展,適應于廣西產業發展的現在和未來的不同階段,滿足不同行業的不同層次的人才要求。
首先,廣西職業教育應該構造完整的多層次體系:穩步發展中職教育,大力發展高職教育,建立健全本科職業教育,完善推動在職教育。這不僅是為了適應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如前文提到十多年間廣西第二產業新增了超過一百五十萬的就業人口。這也是為了促進三次產業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第一產業就業人口大規模轉移第二第三產業做準備。一方面通過中職、高職和本科職業教育提供新增相對高素質的職業教育畢業生,另一方面通過在職教育幫助三次產業現有就業人口提升現有專業技能或新專業技能。如在第一產業利用技術和資本減少就業人口,需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大量的農民進城進入更高要求的第二第三產業也需要經過專門的職業教育。
然后,廣西職業教育突出高素質培養,重視科學技術培養和專業技能培訓。前文提到,廣西長期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是依靠不斷技術進步和大量資本投入實現的,未來三次產業的共同發展也需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結合大量資本、高新技術裝備和先進管理制度才能發生正常效果。如第三產業新興行業的從業人員,以金融業為例,現代金融人才必然要求專門的金融知識以及配套的現代技術能力,適應現代社會的管理制度和商業規則。
最后,廣西職業教育要突出重點專業,發力于工業和信息業的相關專業。一方面工業化大生產深深影響現代社會的各個行業,另一方面信息業蓬勃發展也為其他行業提供了便利和競爭壓力。前文提及的交通運輸業和批發零售業為例,這些行業利用現代工業成果(高鐵、高速公路)、信息技術手段(網購)和先進管理制度(辦公自動化),雖然從業人員減少了,但是這些行業從業人員整體的專業技能提升明顯,帶動了勞動生產率的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