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博
摘要:中華文明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部改革史。雖然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但改革的成效卻千差萬別,有的改革淺嘗輒止、人亡政息,有些變革卻連綿不斷,影響至今。商鞅于公元前四世紀主持的這場變法,何以沖破“其人亡,則其政息”的歷史慣性,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深徹的改革之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百代都行秦政法”的制度效應?本文通過回顧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梳理變法的主要內容,結合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勢,探究對當代改革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商鞅變法;改革啟示;卡爾多一希克斯改進
中圖分類號:D92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6-000389-02
一、變法的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推動奴隸制繁榮的基本生產關系——“井田制”趨于瓦解。中國歷史進人了一個風起云涌的大變革時期,王權旁落,諸侯林立,各國為了快速實現富國強兵,紛紛招賢養士,謀求一統天下的霸主之道。各諸侯國先后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掀起了重大的變革與調整。
秦國發跡于西北邊陲,祖先以游牧及狩獵為生,公元前897年,秦人先祖贏非子得到周王封地——附庸(今天水),以此為基地專門為周王室牧養馬匹。秦初期,統治者面臨的主要威脅就是西戎,由于長期與戎用兵,其國民習俗、文化深受近鄰戎的影響,因此初登歷史舞臺的秦曾以野蠻和“非諸夏”之國聞名,被中原諸國“夷狄視之”。秦孝公即位之時,秦國民風民俗落后,保守勢力強大,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等社會經濟發展滯后。秦孝公深感“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為了走出國家動蕩的陰霾,在當時激烈的爭霸斗爭中占據有利地位,保全自身,收復失地,擴充勢力,變法圖強成為初登大位又胸懷大志的秦孝公的必然選擇。在這樣的背景下,商鞅(當時名衛鞅)響應秦孝公昭告天下的求賢令,入秦共謀國事。
二、變法的主要內容
公元前361年由秦孝公主政、商鞅操盤的這場變法,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層層發力:
1.以農立國。變法開啟后頒布的第一條法令為《懇令》,商鞅認為治國之要是讓民眾“歸心于農”。首先“廢井田,開阡陌”,允許民眾開墾荒地、買賣土地,翻極大激發了民眾的生產積極性,實現了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的正向激勵,提高了土地生產效率。商鞅廢除了井田制,把田地全分給個人,實行土地私有化,不再分公田、私田,農民繳租之后收成歸自己,這相當于古代的聯產承包責任制。
2.軍功賞爵。“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福無所芬華”變法改變了人才選拔和人才激勵機制。如果在戰場上取敵甲士首級一枚,賜爵一級,賜田一頃,賜宅一畝。秦國的將士們之所以被譽為“虎狼之師”,那是因為“虎狼之師”的背后是良田美宅由此可以想見士兵必定在戰場奮勇殺敵。因為他們知道戰場上的勇猛,可以保證解甲歸田之后的幸福生活!軍爵制的重大意義在抹殺了貴族和平民的界限,人人都可以通過戰功獲取功名富貴,軍爵制之后中國逐漸構建起平民型社會。
3.中央集權。商鞅把鄉、邑整合為縣,設置縣令、縣丞、縣尉,組成縣署,與封建制最大不同是,地方長官全由君王任命,不得世襲。這一制度有效的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秦國治國的基礎,也給未來的中國政治制度確立了基調。美籍華裔學者唐德剛分析指出,中國三千年可分為部落制、封建制和郡縣制三個階段,商鞅之后幾無大變,甚至直到今天,中國的省市縣治理模式仍然沒有跳出其藩籬,可見其影響深遠。
三、對當代改革的啟示
1.以新生力量推進
在商鞅變法中,涌現出的新生力量就是貧民和農民。商鞅通過變法改革為貧民和農民打開了晉升之階,讓新法與貧民、農民的利益形成了捆綁,因此得到了底層民眾的極大擁護。農民交租之外剩余的全歸自己,可以獲得比以前更多的糧食收成,形成了多勞多得的正向激勵;貧民也可以憑借自己的戰功加官封爵,進人軍隊和政府。商鞅通過突破現有的體制,為改革培育了大批新生力量,這些新生力量與其說對新法本能的擁護不如說是對自身利益的堅定維護,由此構成了改革的強大推力。縱觀歷史,改革的成敗往往直接取決于能否為改革培育大批新生力量。以改革的新生力量作為抗衡守舊派的生力軍,依靠這些新生力量的崛起,不斷推進改革,推動歷史前進的車輪。
2.以人才驅動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當今世界各國政黨在治國理政方面的競爭,集中體現在人才和執政骨干、執政團隊的競爭。”撫今追昔,這條規律亙古不變。當年秦孝公即位之初,面對國力衰微、強敵環伺,他敏銳地意識到,富國強兵不在土地與物產,惟有人才為第一戰略資源,于是他發布求賢令,昭告天下: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只要有人能出謀劃策使秦國強盛者,我就給你們封官賞爵,裂土封建。自此秦國秉持著不分地域、不排資歷唯才是舉的人才理念,持續的人力資源紅利驅動著秦國“席卷天下”,“囊括四海”。
環顧當今世界,世界各國對人才的爭奪日趨激烈。據粗略統計,美國培養輸出了近三成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同時大約七成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直接或間接為美國效勞。早在二戰勝利之初,美國就積極延攬人才,通過放寬居留政策,為人才施展才能創造優良的軟硬件環境,聚天下精英而用之,短時間內迅速改變了美國在科學技術上落后于歐洲的局面。我國從2008年開始在中央層面實施“千人計劃”,引進海外各領域杰出人才。截至2015年底,“千人計劃”先后分11批共引進5208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其中包括數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近70名美國、歐洲等教育、科技發達地區的院士,一大批國際知名高校和企業的教授、技術專家和青年拔尖人才。昀大批回國(或來華)的“千人計劃”專家加快了我國與世界一流科研水平的對接。人才聚,則事業興,此舉必將加快助推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推動社會經濟等各領域全面深化改革。
3.以實效立信
改革者“在傳統意識形態方面天然的處于下風,因為變法就要觸動現有制度,而現有制度和正統的意識形態是連成一體的,變法就是要改變正統意識形態,必然會遇到很大的阻力。””就像改革開放初期,改革剛啟動輿論中就掀起了有關“姓資姓社”的爭論,鄧小平同志講不要進行無謂的爭論,最終看實際的效果,而這個效果評判的標尺就是“三個有利于”。因為爭論起來,改革者必然處于下風。
秦國圍繞到底要不要變法,在變法之前商鞅和守舊派大臣在秦孝公面前進行了激烈的辯論。作為保守的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紛紛起來反對變法。甘龍直接旗幟鮮明地反對“知者不變法而治”,杜摯更揚言說:“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這是古今中外所有既得利益者守護特權的共同口實。商鞅以“治世不一道,變國不法古”針鋒相對,雖得到秦孝公傾力支持,但朝野上下依然充滿著非議與懷疑。對于改革的公信力,最重要的還是看改革的成效。商鞅完成第一輪變法之后就率領秦國與魏國一戰雪恥,既為秦國拉開了收復河西之地的序幕,又用戰功顯示出了變法的成效,一舉確立了改革的公信力。
當前我們正處在啃硬骨頭,涉險灘的階段,習近平同志重提: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更具有現實意義。中國共產黨傳承著中華文化以史為鑒的傳統,不斷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在實踐中鍛造本領,反對空談、強調實干、狠抓執行,小平同志講“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正是基于一代代仁人志士的不斷求索和接力奮斗,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才展現出如此光明的前景,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才指日可待。
4.以“做大蛋糕”為總目標
改革本質上就是對利益作出調整,如果改革只是簡單地進行利益的重新分配,那么改革必然會受到利益受損方的一方或多方的阻撓,變法的成功性就會大大降低。改革如果想讓所有人受益而幾乎無人受損,改革就必須以增加社會總財富為目標,為了做大社會總財富這個“大蛋糕”,在資源總量一定的前提下,改革者必須使資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
商鞅變法之初,基于土地和人口等關鍵生產要素不變條件下,為了實現社會總財富增加,就必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商鞅在實施變法中首先通過“廢井田,開阡陌”實行土地私有制激發了農民,又通過廢除世卿世祿建立軍功爵位制激活了平民,最終實現了以提高人力資源效率為牽引帶動土地使用效率的急劇提升。“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變法十年后,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記載:“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
改革從制度建構的角度而言也是一種制度的重新安排,福利經濟學認為,考量一項新制度的評價標準有兩個,一個是帕累托改進(PARETO IMPROVEMENT),另一個是卡爾多一希克斯改進(KALDOR-HICKS IMPROVEMENT)。簡而言之,帕累托改進就是一項改革可以使有人得益,而他人也不會因此受損。卡爾多一希克斯改進,即認為社會總收益大于社會成本,改革就是合算的。根據帕累托標準,只要有任何一個人受損,整個變革就無法進行;但是按照卡爾多一希克斯標準,只要能使整個社會的總收益增大,改革就可以推進,無非是如何確定補償方案的問題。那種完全符合帕累托標準的改革機會,在改革的后三十年無疑愈發稀有,當今改革的關鍵在于只要改革的總收益大于社會總成本,這項改革就是可行的,就有推行的必要,當然我們不會坐等受損群體的境況隨社會生產率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獲得補償,這時正是發揮政府這個“有形之手”進行相應調配的最好時機,最終依然實現讓所有人受益幾乎無人受損,使改革的事業不斷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