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法律規制,是一個通用概念。不同專業學科的研究者會作出不同的解釋。檔案法律規制,應是指國家運用法律法規對參與社會經濟文化活動中涉及檔案事務的各類主體的行為進行調整規范以及對各類檔案記錄的規范活動。
近十年來,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檔案法治、檔案法制成為檔案學者及檔案行政管理者關注的重點與焦點,研究的論文大量見諸檔案期刊,但是,這些論文多是從立法、執法、守法的某個角度、層面或方面進行研究,鮮有從法律規制的角度進行研究,成果甚少。
隨著法治國家建設的推進和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我國的檔案工作法制化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檔案及檔案工作不僅受以《檔案法》為核心的檔案法律法規的規制(2016年9月底在國務院法制辦網站上檢索到的標題中涉及“檔案”的法律法規有238部),還受到整個法律體系中眾多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制(2016年9月底在國務院法制辦網站上檢索到的條文中涉及“檔案”的法律法規就有7097部)。相關法律法規的數量是檔案法律法規的30倍。這一新情況給檔案工作的法律規制落實造成了知曉、理解、熟悉、掌握、運用等多方面的困難,使檔案法制、檔案法治工作面臨著新的嚴峻挑戰。
對檔案及檔案工作進行法律規制,建立全部法律規制下的檔案記錄體系,是全面依法治國方略要求和檔案外延擴張、數量激增的共同需求。
對檔案及檔案工作進行法律規制,一要創立全面依法規制的觀念;二要建立持續動態梳理相關法律法規的觀念;三要樹立通過參與立法推動全面規制的觀念;四要確立借助檔案記錄體系實現全面規制的觀念。
對檔案及檔案工作進行法律規制的重點:一是對現有法律法規中有關檔案記錄規制條款進行全面梳理;二是對檔案工作各環節的法律規制情況進行歸納整合;三是理清法律規制下檔案記錄主客體間的法律關系;四是闡明法律規制下檔案記錄體系建設的路徑與方法;五是創立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與各行各業行政管理部門依法分工協同共管的模式,并規范各自的權力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