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麗
項目學習語文實驗教材試行兩年了,令不少教師困惑的問題仍然是活動二“邊讀邊寫”中三組文章的處理:有的找不到三篇文章的契合點,又回到傳統的單篇學習模式,最終是時間不夠用,期末只好舍棄未完的內容,草草結束,影響了學習的完整性;有的是大膽取舍,只學習精讀文章,泛讀的兩篇棄之不管,雖然保證了進度,但項目學習理念難以落實。對此,筆者進行了一些嘗試,下面以八年級上冊為例,做一些闡述。
一、精講一篇,泛讀兩篇。
項目一“走近尋常人生”的“邊讀邊寫”包括三組文章:走近普通人、尊重普通人、做好普通人。讀寫目標是:概括典型事例,歸納人物性格,正確認識、尊重、做好普通人;能夠觀察生活中的普通人,借鑒文章寫法,描寫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學習“走近普通人”的三篇文章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
1.1學時通讀三篇文章,完成常規批注任務(生字詞、精彩語句等),完成“自主學習”任務1的批注。
2.課上1學時精讀《阿長與(山海經>》,圍繞典型事例、細節描寫、人物情感等讀深讀透,還可以適當延伸至課外。
3.《一個普通人》通俗易懂,自主閱讀時學生基本掌握,利用上課10分鐘學生談感受即可,推薦課余時間閱讀李娟的“阿勒泰”系列作品。余下30分鐘收看視頻《風雪中的小人物》,在已經了解課文的基礎上加強視覺感受和情感熏陶,然后布置微寫作“我眼中的普通人”進行小結。
這樣采用“精讀一篇,泛讀兩篇”的方式,既體現整體性,落實了讀寫目標,又避免了不分主次面面俱到的支離破碎,雖然用時3學時,但可以把“展示交流”的2學時壓縮為1學時,總體時間不變。
如果三篇文章難易相近,還可以以精讀課文為范例,另兩篇完全自主閱讀,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師只做點撥。
二、三篇一體,以精帶泛。
有的項目,一組文章內容互相交叉,難易程度差別明顯,可以運用以一篇帶兩篇的閱讀方式,精讀一篇,順帶另兩篇。
1.自主閱讀三篇文章,勾畫三篇文章里帶給你啟示的句子,在旁批處寫下你的理解。
2.精讀《約會荷花》,說說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對全文內容的把握。)
3.霍金遇到了人生的什么挫折?他是如何對待的?貝多芬和于娟遇到的挫折是什么?他們又是如何面對的?
4.《約會荷花》中有很多抒情性極強的句子,讀給同學們聽,并且談談自己的理解。你能從《不朽的貝多芬》中找到類似的句子嗎?
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以《約會荷花》為載體,連帶《不朽的貝多芬》和《于娟:活著就是王道》兩篇文章,注重整體,重點突出,主次分明,節約時間,提高效率。
三、主題引領。精泛合一。
項目學習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強調項目主題,強調整體閱讀。所以編者在選文上也是精挑細選,緊緊圍繞項目主題,這樣就為第三種閱讀方法提供了便利:大膽取消精讀泛讀之分,在主題引領下,把三篇文章糅合為一個整體,打破文章界限,實現大范圍的宏觀閱讀。如項目一“走近尋常人生”的第三組文章“做好普通人”,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
在通讀這組文章時,圍繞項目主題設計三個問題:
1。普通人的真正含義是什么?
2.為什么“平凡最難”?
3.怎樣做好普通人?
學生圍繞三個問題自主閱讀,與文本與作者對話,深入思考,聯系現實,知行合一,落實學習目標。
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聯系前兩組文章進行歸納,普通人就是:干著普普通通的工作,一般沒有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壯舉,有一顆平常心;他們平凡而不平庸,他們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腳踏實地,樂觀向上;普通人能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他們安于平凡,發自內心為成功的人鼓掌;他們經得住誘惑,守得住底線,不被時代的壞風氣綁架。
學生打破了文章界限,把不同文本融為一個整體,而且還能聯系現實生活,實現了大語文的突破。
在討論第二個問題時,學生除了從文章中提取出“能做偉人卻選擇了平凡”“能承受住以成敗論英雄的心理壓力”等信息,還聯系自己的實際補充了“難在如何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別人的幸福”“難在怎樣戰勝內心里某些不太正面的念頭”等,在主題引領下實現了三維目標。
第三個問題,學生更是暢所欲言,這里不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