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艷
2015年4月5日,一個難忘的日子,也是筆者從教以來最為感動的日子。
一、突破窘境
隨著送教下鄉(xiāng)的老師們走進這所農(nóng)村中學,眼前的一切,讓筆者頓時詫異。整個教室亂糟糟的,有的學生跑跳打鬧,有的學生還在埋頭專心地寫著其他學科的作業(yè),有的學生則是好奇地注視著我,孩子們并沒有進入準備上課的狀態(tài)。
該怎么辦?對于僅僅是滿懷激情,教學經(jīng)歷尚淺的筆者,一時不知所措。直覺告訴筆者,必須靜下心來。
筆者問孩子們:你們對面前的這位“新老師”,有什么感覺呢?
“漂亮!”孩子們異口同聲。
筆者繼續(xù)問:老師的聲音美嗎?
孩子們說:“美!”
筆者稍微放松了一些:“想不想繼續(xù)聽老師優(yōu)美的聲音呢?”
“想!”孩子們清脆響亮的聲音,讓我終于放松下來。
一節(jié)期待已久的課就這樣開始了。
二、讓我們蕩起雙槳
按照事先的安排,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自主學習,在做了一些鋪墊之后,給孩子們提出要求:閱讀課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完成學案上的第一個學習任務。
筆者自認為孩子們會快速地完成,這在筆者平日的教學中雖然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卻也是最容易操作的一環(huán)。筆者走下講臺查看完成情況,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靜靜地、不緊不慢地看著課本,也有不少同學抬頭看著筆者,眼神是那么的茫然。這是怎么了?他們沒聽清楚筆者說的要求嗎?
盡管事先進行了充分的準備,然而,在了解學情這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上筆者恰恰給忽略了。
通過和他們交流,得知孩子們并不明白自主學習如何開展,他們過多地習慣于老師講解,或者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在課本上圈點。新一輪課改的春風已經(jīng)吹了這么久,但對于一所鄉(xiāng)鎮(zhèn)中學來說,居然還處在漫長的嚴冬。
此刻,一個聲音提醒筆者:必須抓住這次支教的機會,讓孩子們明白如何進行自主學習。筆者重新把要求給孩子們說了一遍,要求孩子們根據(jù)學案給的提示和閱讀課本上的資料,完成學案上的第一個任務。遇到問題首先自己思考,問題盡量用自己的語言去回答。
對自己的話筆者有些底氣不足,真的不知道孩子們是否領(lǐng)會到筆者的意思。有的學生快速地邊看書邊在學案上寫著,有的學生則是微微一笑之后,也開始在學案上忙碌起來,那種微笑,應該是告訴筆者他們已經(jīng)是心領(lǐng)神會,他們接納了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之后的收獲反饋應該會很順利了。筆者提出要求后,孩子們齊刷刷地把學案上的內(nèi)容讀了一遍,讀得很整齊,很流暢。筆者問:“你們明白這是什么意思嗎?”很多孩子驚奇地看著筆者,還有的在竊竊私語:“不是背會就行了嗎?”
筆者愣了一下,一門與科學研究如此緊密的學科,居然是以背的形式在進行,孩子們或許是遠遠沒有感受到生物學科帶來的那種魅力。筆者正好可以借助血漿的功能這個例子,讓孩子們感受一下。
“你們小時候唱過《讓我們蕩起雙槳》嗎?”
“那我們來合唱一曲怎么樣?”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抑揚頓挫的歌聲中,師生之間的距離再一次拉近……
“如果把紅細胞比作小船,血漿比作湖泊,那小船要行駛,靠什么來推動呢?”
“靠湖水。”
“所以血漿具有運載血細胞的功能……”筆者借助歌詞對孩子們慢慢地引導。
“老師,我一下就記住了血漿的功能,原來這么有意思,一邊唱歌一邊就學會了!”一個孩子稚嫩的聲音,讓筆者感受到生物學科給孩子們帶來的愉悅心情。
三、咱們聊天吧
按照教學設(shè)計程序,接下來的任務需要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來完成。筆者特意強調(diào)了幾點小組合作討論的注意事項,居然筆者的話沒有引起孩子們的任何回應。有的直直地注視著筆者,有的孩子面帶詫異的表情,表情中看得出他們同樣不知所措,或許小組合作討論對他們還是陌生的,他們平常的學習沒有小組這一形式,對小組的構(gòu)建沒有清晰的概念。
筆者說道:“那咱們聊天吧!同學們覺得怎么聊天合適呢?”
一個孩子答道:“一組一組聊。”
“好!那我們就一組一組聊。”按照孩子們的意愿,很快分了小組。筆者緊接著說:“同學們邊聊邊關(guān)注老師給你們的學案,在聊天之后要把這些內(nèi)容完成,可以嗎?”孩子們這一次心領(lǐng)神會,圍繞問題,愉快地聊起來。看到他們愉悅的表情,筆者能夠深深地感受到他們在享受著這個過程。
四、努力,孩子們
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展示學習成果的時候了,筆者問道:“同學們,哪個小組給大家展示一下你們學案的完成情況呢?”
教室里鴉雀無聲。為什么呢?他們不是已經(jīng)完成了嗎?怎么會這樣?筆者環(huán)視一周后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低著頭默默地看著學案,有的孩子擺弄著手中的筆。直覺告訴筆者,孩子們很不自信。沒辦法,筆者只能示意一個孩子來回答,這個孩子很不自然地站了起來,聲音壓得很低很低,干巴巴地讀出自己學案上的答案。
筆者趕快給他豎起大拇指,送她一個大大的“贊”,并且進一步引導:“你回答得真好,如果聲音再放開一點會更完美!”
或許就是那種被肯定的滿足與喜悅,接下來很多孩子都代表小組舉起小手踴躍展示自己的答案。孩子們在展示成果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又一次體會到學習給他們帶來的那種愉悅的感受。
在講到血紅蛋白的特點時,筆者不能自已,深情地告訴這群可愛的孩子:“在空氣稀薄的地區(qū),氧含量比較低,紅細胞數(shù)量就會增多,去很好地適應低氧的環(huán)境。孩子們,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暫時還不盡如人意,我們要更加努力,去創(chuàng)造我們美好的未來!努力,孩子們!”
五、心與心。共振
課堂教學很快進入了總結(jié)提升階段,好幾個孩子情不自禁地表達出這樣美好的令人感動又感慨的聲音:
“老師,原來生物課是這樣的啊!”
“我們感覺很愉快,太開心了……”
“老師,我們以后還能夠繼續(xù)上生物課嗎?”
七嘴八舌的聲音與剛開課時的沉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首《相逢是首歌》的旋律響起時,沉醉其中的孩子們禁不住流出了幸福的眼淚。
是啊,當一顆純真的心與真誠的心發(fā)生碰撞時,那共振引發(fā)的能量不僅促發(fā)了孩子們向上的激情,也點燃了與孩子們共成長的信心與決心。那份共振的感動,讓筆者更加堅定最初的選擇,讓筆者更加堅定自己的步伐,努力去做一名孩子們喜愛的教師,今生無怨無悔!
走進孩子,純真依舊,美好依舊。心在哪里,幸福就在哪里。用一顆真誠的心和無限敞開的胸懷去愛孩子們,用心去感受教育人生帶來的那份感動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