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婷婷 林亦凡 曾欣丹 覃以鳳+方巧麗+盧俊達+羅菁菁
一、選題背景
隨著廣西旅游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選擇來到這個山清水秀之地一覽山水勝境。可是,我們廣西能向外界展示的難道僅僅是山水風光嗎?少數民族聚居的廣西,更有各民族各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筑值得我們向世人展示。因此,為了宣傳廣西特色文化,使廣西民居得到更多的關注、保護、傳承,同時使我們自己對家鄉的文化更加了解,并在豐富自己知識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研究、實踐能力,我們選擇了廣西傳統民居這一主題開展項目研究。
關于該選題,我們反復論證,不斷尋找切入點,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廣西傳統民居對我們來講還是有點大,走遍廣西的代表性傳統民居困難頗多,因此最終我們將選題界定在桂北傳統民居。
二、項目目標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而桂北是廣西少數民族分布最廣的聚居地,包括壯族、瑤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受不同時代文化、民族傳統、地理因素、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廣泛分布在桂北范圍內的民居形態各異,各具特色。
桂北民居受自然環境和人文因素的影響,在建設選址、院落布局、建筑材料、營建技藝以及建筑裝飾等方面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征。本次活動通過調查梳理桂北各地民居風格的成因以及民居的主要特征,來挖掘傳統民居的價值體系;同時提出保護與發展的原則與策略,激發人們對傳統民居的保護意識,使傳統民居的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最后通過了解桂北民居保護與發展的現狀,尋找適合不同類型民居的保護措施。
三、項目內容
本次調研的主要內容包括桂北各類傳統民居的特點及其形成因素,將選擇桂北傳統民居類型中的代表性建筑進行重點調研,觀測記錄其建筑數據,調查研究其歷史文化淵源,從而分析記錄民居類型顯著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建筑形制:對建筑規模、建設選址、院落布局等因素進行觀測記錄,總結提煉民居類型特征。
建造工藝:調研傳統民居的建筑結構、建筑選材、建筑工藝等信息,記錄傳統民居建造技藝。同時觀察建筑中的瓦雕、木雕、磚雕等裝飾性元素,研究其文化內涵。
歷史研究:依托前期的資料收集與分析,結合實地調研掌握的資料,明確當地民居的歷史概況。
地理環境研究:調查所處地的地形、地貌、氣候等自然環境因素,分析地理環境對傳統民居建筑的影響。
實地調研后,需要對調研成果進行整理與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桂北傳統民居的深層次研究,內容包括:
1.成因分析:結合收集到的資料,從風俗文化、氣候環境、地理特征等元素分析此類民居的成因。
2.類型比較與演變:與其他典型民居類型進行比較分析,提煉該類民居的顯著特征,并通過歷史、文化、地理特征的總結歸納,研究追尋此類民居的演變過程。
3.進一步提出傳統民居的保護策略與措施,尋找保護、傳承、延續傳統民居的方式方法。
四、項目研究方法
此次調研以實地觀察、人物訪談、建筑測繪、歸納總結為主,以文獻查閱為輔。
實地觀察:在考察前期,通過收集資料,分析整理,選擇確定具有代表性的地點進行實地考察:桂林九屋江頭村、桂林靈川雄村、桂林龍勝金竹壯寨、桂林龍勝黃洛瑤寨、柳州三江程陽八寨,進行觀察、拍照、測繪、走訪調查等,對傳統民居的建造技藝進行調查記錄。
建筑測繪:對具有典型價值、保存較好的傳統民居進行實地測繪,測量其占地面積、通風采光面積等數據,繪出其建筑平面圖。
人物訪談:對當地居民、房屋主人進行訪談,了解更多關于當地民居的信息;同時向專業研究人員請教關于傳統民居與民族風俗等的相關問題。
文獻調查:利用網絡資源、圖書資料,收集整理關于走訪考察地點的每個地方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背景的相關文獻資料。
五、項目實施過程
見下頁“項目實施過程”表。
六、項目成果
在項目學習過程中,我們及時記錄并整理每個活動階段的成果,形成了比較豐富的階段成果,包括:十余次會議語音記錄,五個民居考察地點的觀察記錄表、測量表、平面圖、民居特色照片集,五份民居考察報告,若干篇項目學習日記等。
項目的最終成果包括:一份完整的研究報告,五篇研究論文,一本手繪畫冊。
七、小結
本次項目學習活動,雖然是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項目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但我們都全身心地投入,學到了很多在學校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可謂收獲滿滿。隨著項目研究的深入,我們越來越感覺研究的不易、相關知識技能的缺乏以及責任感的厚重。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每次進行實地考察時,我們就發現之前制訂或修改的觀察量表、訪談問卷等總會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分析使用數據時,又發現還有一些需要觀察的數據需要重新補充。在這樣一輪又一輪的實踐當中,我們發現我們對社會科學研究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對研究方法的使用也越來越熟練。
關于桂北傳統民居的研究雖然暫時告一段落了,但我們從中又發現了一些更有意思的選題,比如少數民族聚居村寨中的“空殼化”現象及其對傳統民居傳承與保護的影響,桂北傳統民居的建筑結構分析等,我們更希望能繼續全面地研究廣西傳統民居甚至全國各地的特色傳統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