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漢魏時期家訓倫理思想及其對家庭教育的啟示

2017-05-08 10:06:23易寧吳磊
大學教育科學 2017年2期

易寧+吳磊

摘要: 家訓是家庭教育之精華與經典。漢魏時期是我國古代家訓的奠基期,其間之倫理思想呈現出“西漢雛形、東漢成型、三國創新”之衍生軌跡。其主要論域為“修身、治家、處世、為政”等四個方面,“仁、義、禮”為漢魏家訓強調修身之主要內容,治家倫理則強調了“慈、愛、孝、順”,在處世方面,要做到“謹、慎、謙、讓、誠、信”,為政則要恪守“明、賢、清、廉”的倫理準則。其倫理思想的核心價值追求為“和”。研究漢魏家訓倫理思想能為當代家庭教育“教導哪些內容,用怎樣的方式來教導,教導之際應注意哪些問題”等提供有益啟示。

關鍵詞:漢魏家訓;倫理思想;衍生軌跡;主要論域;核心價值追求;家庭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7)02-0091-06

家訓是家庭教育之精華與經典,而倫理思想則為家訓內容之主要內涵,通過對家庭成員倫理思想的灌輸與倫理道德的養成,家庭教育便能收到“主題突出、代代相傳”之成效。漢魏時期是我國古代家訓之奠基期,其間之倫理思想經過“西漢雛形、東漢成型、三國創新”等階段,形成以“修身、治家、處世、為政”為主要論域,以“和”為核心價值追求的倫理趨向,從而為漢魏以來的古代家庭教育,乃至當代家庭教育給予了生動有益之啟示。

一、漢魏家訓倫理思想之衍生軌跡

兩漢三國時期是我國傳統家訓的定型時期[1]。這一時期有71位作者共計創作了81篇家訓。其中,西漢時期的家訓主要是精要的修身為政倫理;東漢時期的家訓則為男女分訓,男訓強調修身慎交倫理,女訓強調婦德持家倫理;三國時期的家訓提倡儒道互補的倫理思想,提出“靜默養德”的倫理觀念。

西漢時期家訓數量不多,主要有劉邦《手敕太子》、孔臧《給子琳書》、司馬談《命子遷》、東方朔《誡子書》、韋玄成《誡子孫》、劉向《戒子歆書》、歐陽地余《戒子》、何并《告子恢》、陳咸《誡子孫》等。這些家訓雖然篇幅簡短,但倫理內容卻精煉扼要,涉及面也較廣,其主要成分以修身倫理與為政倫理居多。比如孔臧《給子琳書》贊賞“明達淵博,雅學絕倫,言不及利,行不欺名,動遵禮法,少小長操”之德行;韋玄成《誡子孫》認為只有具備“于肅君子,既令厥德,儀服此恭,棣棣其則。咨余小子,既德靡逮,曾是車服,荒嫚以隊”的美善德行,方可為君子。又如劉邦《手敕太子》認同太子結交賢能之人的做法;劉向《戒子歆書》認為“言有憂則恐懼敬事,敬事則必有善功,而福至也”,他告誡兒子為官應做好本職工作;歐陽地余《戒子》告誡兒子“汝九卿儒者子孫,以廉潔著,可以自成”,要求兒子在為官之任上恪守廉潔;陳咸《誡子孫》要求子孫“為人議法,當依于輕,雖有百金之利,慎無與人重比”,陳咸反對嚴刑重法,主張以恩德感化民眾;平當《告室家》告誡妻子:“吾居大位,已負素餐之責矣。起受侯印,還臥而死,死有余罪。今不起者,所以為子孫也!”平當認為,身居高位之際不能無功受祿,不能不勞而獲,不能接受朝廷封給的侯印。這種不圖名、不圖利的為官之德堪稱時代典范。

東漢時期家訓數量陡增,其中論及倫理的多達39篇。這一時期針對男子的家訓中,有些諄諄告誡子孫交友必須謹慎,切莫濫交狐朋狗友,而應交良師益友,同時說話、做事也要謹慎,切莫對人品長論短,以免招惹口禍。比如馬援《誡兄子嚴、敦書》告誡侄子們“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亦即不要亂說別人的壞話。而此間最有特色的是出現了6篇女訓,這為后世女訓的創作提供了優秀范本。其中,荀爽《女誡》是以四言詩的優美形式告誡女兒,出嫁后要做一位順從的婦人,要早起晚睡,和顏悅色,勤儉持家,正身潔行;蔡邕《女誡》告誡家庭女性在梳妝打扮之際,應把心態調適好,應知曉“心猶首面也,是以甚致飾焉。面一旦不修飾,則塵垢穢之;心一朝不思善,則邪惡入之。咸知飾其面,不修其心,惑矣。夫面之不飾,愚者謂之丑;心之不修,賢者謂之惡。愚者謂之丑猶可,賢者謂之惡,將何容焉?故覽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脂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則思其心之順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之理,亦即應讓心地保持“潔、和、鮮、順、理、正、整”的良好狀態。

三國時期家訓數量多達34篇,在整體風貌上呈現出一種“外儒內道,靜默養德”的倫理特色。雖然西漢時期東方朔《誡子書》曾在隨機取舍儒道思想的心態下提出“圣人之道,一龍一蛇,形見神藏,與物變化,隨時之宜,無有常家”的訓誡,東漢時期酈炎《遺令書》告誡過襁褓中的兒子將來應該成為儒道兼容的“剛焉柔焉,弱焉強焉,學焉愚焉,仁焉隱焉”之才,但真正包容并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并在家訓倫理中充分體現出來的則是三國時期的家訓。這可謂三國時期儒道兼容的玄學思想始登大雅之堂的一種體現。比如諸葛亮《戒子訓》所訓誡的“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可謂“外儒內道,靜默養德”倫理思想之代表。諸葛亮要求兒子成就的是儒家之君子,即“修身養德”的儒家君子;但要成為儒家君子,內心須以“淡泊無以明志,寧靜無以致遠”的道家倫理為支撐,亦即必須懷有道家倡導的“靜默”之心,方能踏踏實實地踐行儒家的“君子之行”。

二、漢魏家訓倫理思想之主要論域

家訓作品大多圍繞修身齊家等主題,突出倫理教育[2]。而在倫理教育方面,其主要論域則為“修身、治家、處世、為政”等方面。

修身是漢魏家訓中首當其沖的倫理思想陣地,而“仁、義、禮”則為漢魏家訓強調修身之主要內容。比如東漢時期劉廙的《戒弟偉》告誡弟弟要結交賢者,要能夠“厚己輔仁”,亦即通過結交賢者而使自己更加厚實、仁德更加充實的意思,這是對交往倫理“仁”的重要性之闡發。三國時期吳國的張纮《臨困授子靖留箋》曰:“故明君悟之,求賢如饑渴。受諫而不厭,抑情損欲,以義割恩。”張纮要求賢明的君主以正義來割舍私恩。這種思想與荀子“以義制事,則知所利矣”(《荀子·君子》)所強調的“以義制事”比較相似,他們都重視“義”在處理實際事務中的作用,以免因個人喜好或個人恩怨而壞了正事。沐并《豫作終制告云、儀等》曰:“夫禮者,生民之始教,而百世之中庸也。故力行者則為君子,不務者終為小人,然非圣人莫能履其從容也。是以富貴者有驕奢之過,而貧賤者譏于固陋,于是養生送死,茍竊非禮。”漢魏家訓也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修身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正心修志”。鐘會之母《誡子行仁政》有言:“汝居心正,吾知免矣,但當修所志,以輔益時化,不忝先人耳。”只有心態上端正了,才能免除禍患,進而實現自己的志向。為了能夠順利修身,漢魏家訓同時強調了對情欲的控制。諸葛亮《誡外甥書》曰:“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諸葛亮認為,一個人應志存高遠,去除情欲,方能成就大業。

漢魏家訓的治家倫理則強調了“慈、愛、孝、順”的貫徹。比如曹操《諸兒令》曰:“今壽春、漢中、長安,先欲使一兒各往督領之,欲擇慈孝不違吾令兒,亦未知用誰也。兒雖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曹袞《令世子》要求世子“事兄以敬,恤弟以慈”。曹操所言之“慈”是“慈善”(仁慈善良)的意思;曹袞所言之“慈”是“慈愛”(仁慈關愛)的意思,若把兩者綜合起來,“慈”便包含“做人要善良,對待家庭成員要仁慈,對待晚輩(或卑輩)要關愛”之內涵。班昭《女誡》曰:“物有以恩自離者,亦有以義自破者也。夫雖云愛,舅姑云非,此所謂以義自破者也……婦人之得意于夫主,由舅姑之愛己也;舅姑之愛己,由叔妹之譽己也。”班昭強調了家庭中長輩(舅姑)對晚輩(兒媳婦)的關愛。關于孝,梁商《病篤敕子冀等》曰:“孝子兼述父志,不宜違我言也。”這里強調了對長輩思想方面的孝。關于順,荀爽《女誡》特別強調了婦女的順從:“竭節從理,昏定晨省,夜臥早起,和顏悅色,事如依恃,正身潔行,稱為順婦。”這是由于荀爽認為,婦女處于家庭倫理關系網中的關鍵環節,婦女順從舅姑和丈夫,則能減少婆媳糾紛,教育好子女,讓整個家庭成為慈愛孝順之家。

在處世方面,漢魏家訓強調“謹、慎、謙、讓、誠、信”。其中,“謹”與“慎”是與人交往時應恪守的原則;“謙”與“讓”是面對名譽、地位或錢財時應恪守的原則;“誠”與“信”是許下允諾、達成口頭或書面協約時應恪守的原則。比如馬援《誡兄子嚴、敦書》曰:“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赦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馬援希望兩個侄子向龍伯高學習,因為龍伯高為人敦厚,說話周密、謹慎,沒有什么可讓人指責之處,且能謙約節儉、廉潔公正,有威嚴。班昭《女誡》曰:“謙讓恭敬,先人后己。”這是將“謙”、“ 讓”二字連用,要求婦女對待家人應謙讓、恭敬,做到先人后己。王昶《家誡》曰:“東平劉公干,博學有高才,誠節有大意。”王昶認為,漢朝的東平人劉楨(字公干)博學高才,且能講誠信,有節操。酈炎《遺令書》認為“朋友莫如信”,這是要求對待朋友一定要講誠信;鐘會母《誡子行仁政》認為“雖接鄙賊,必以言信,取與之間,分畫分明”,這是要求對待所有人都得講誠信,不管是地位低下的人,或者是壞人,都應如此。

關于如何為政,漢魏家訓強調“明、賢、清、廉”的倫理準則。其中,“明”多用于對君主的素質要求,“賢”多用于對官吏的素質要求,“清”多用于對從政者的品德要求,“廉”多用于為政之際從政者面對各種誘惑的戒律要求。若將這四條原則綜合起來表述,那就是一個國家、一代朝廷,只有當君明、臣賢,官場上下都能恪守清廉之際,才能使得政治清明,國家大治。在李秉《家誡》中,李秉回想起與先帝(司馬昭)的對話,不免感慨道:“吾每思此言,亦足以為明誡。”此處的“明”是“圣明”的意思。劉備《敕劉禪遺詔》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劉備認為,執政者只有憑借高尚的賢德才能使得手下之人服從于你或信服于你。嵇康《家誡》有言:“其立身當清遠。”這里的“清”是“品德清高”的意思。歐陽地余《戒子》曰:“我死,官屬即送汝財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孫,以廉潔著,可以自成。”這里的“廉潔”是“因為內心廉潔,故而可得廉潔之名聲”的意思。以上四條準則中,“廉”是這四個范疇中最基本的、最必須遵循的為政范疇。“廉者,民之表也”,廉潔的官吏是民眾的表率。一個人可能不是很明智,不是很賢能,也夠不上清白無瑕,但他必須做到最起碼的“廉”;他若“廉”了,則對百姓、社會和國家有益,他若不“廉”,則將給百姓、社會和國家帶來巨大的危害。在“廉”的基礎之上,他可以一級一級地追求“清”、“賢”、“明”,亦即先達到“清白、清高”的要求,接著再達到“賢能、賢德”的要求,最后達到“明智、圣明”的要求。

由此可見,漢魏家訓倫理思想闡發了以“仁、義、禮”來“正心修志、去除情欲”的修身倫理,以“慈、愛、孝、順”為家庭和睦之方的治家倫理,以“謹、慎、謙、讓、誠、信”為基本信條的處世倫理,以“明、賢、清、廉”為基本準則的為政倫理思想,從而使得其倫理論域寬而不泛、簡而有節,為后世家訓的制訂樹立了優秀典范。

三、漢魏家訓倫理思想之核心價值追求

“和”這一范疇最早是由西周時期的史伯提出來的[3],他在回答司徒鄭桓公問話時,講了“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漢魏家訓以構建和諧身心、和諧家庭、和諧人際關系、和諧社會、和諧國家為理念,對和諧的作用以及達成各方面和諧的方法和原則進行了廣泛闡述。其中三國時期蜀國向朗(約167年~247年)的《遺言戒子》是這一時期闡發“和”的作用之代表作:

《傳》稱師克在和不在眾,此言天地和則萬物生,君臣和則國家平,九族和則動得所求,靜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國之小子耳,而早喪所天,為二兄所誘養,使其性行不隨祿利以墮。今但貧耳。貧非人患,惟和為貴。汝其勉之!(《三國志·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

向朗(字巨達)援引《左傳·魯桓公十一年》所記載的“楚鄖蒲騷之戰”中楚國大夫斗廉所說的“師克在和,不在眾”(軍隊克敵制勝的關鍵在于上下團結,而不在于兵力之眾多),并將“和”的作用從戰爭論域擴展到一切論域。他認為天地相和是萬物得以生成之本源,不但天地間萬物的生成要靠“和”,而且人世間一切關系的維系也“非和不可”:君臣和睦相處則國家平安,九族(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己身、子、孫、曾孫、玄孫”)成員之間和睦相處則家庭興旺、平靜安寧,圣人之道“和”的重要性,一直守護著內心之“和”,從生到死都這樣。向朗從小就沒了父母,但兩位好心的哥哥卻對這位弟弟精心撫養,教導弟弟不要因為追求功名利祿而敗壞了性情和品行。所以,當向朗對兒子向條(字文豹)訓誡臨終遺言時,要求兒子不要以貧窮為憂慮,而應該像圣人那樣,勉力守護著“內心和諧”。品味這篇家訓,可以推知,“和”在漢魏時人的眼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它是萬物生成之本源,是國家平安之保障,是家庭和諧之保證,是實現人生理想(成為圣人)之路徑,是從生到死必須恪守的重要信條。不管身處何境,無論面對何種關系,“和”都是最為珍貴的法寶。

在“為政、治家、處世、修身”等方面,如何才能求得和諧呢?酈炎《遺令書》做了精煉的回答:“事君莫如忠,事親莫如孝,朋友莫如信,修身莫如禮。”如果從“和諧”的角度來解讀,那就可以解讀為:在為政之際,要想求得君臣和諧,則臣子應對君主和國家忠心耿耿;在侍奉雙親之際,要想求得家庭和諧,則子女應對父母百般孝順;在朋友交往之際,要想求得人際和諧,則應對朋友講誠信;在修身之際,要想求得身心和諧,則應嚴格以禮要求自己,亦即恪守禮教之五常(仁、義、禮、智、信)。

其中,在修身層面,漢魏家訓大多論及道德修養對于身心和諧的重要性(比如王昶《家誡》為追求“保世持家、永全福祿者”,而“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沖、虛為名”),以及如何修身養性(比如酈炎《遺令書》強調“消息汝躬,調和汝體”),以求得身心和諧。在家庭關系層面,一個家庭既包括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也包括夫妻關系,還包括姑嫂、叔嫂關系等。要保持家庭和諧,做父母的首先要懷有一顆慈愛之心,做子女的則應懷有一顆孝順之心,而作為家庭主婦,在維護家庭和諧之重任上擔當起特別重要的使命,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主婦賢順有德,則家庭和睦興旺;主婦蘭形棘心,則家庭分裂敗落”。父母對子女應慈愛,王修《誡子書》就對兒子動情地說到:“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殺身,其余無所惜也。”做父親非常想讓兒子變得很好,同時也過得很不錯,除了不能把自己殺了以外,其它方面要求父親做什么都愿意。子女應孝順父母,但不能愚孝。王祥《訓子孫遺令》對愚孝進行了列舉:“高柴泣血三年,夫子謂之愚。閔子除喪出見,援琴切切而哀,仲尼謂之孝。”高柴是春秋時期魏國人,字子羔。他在守孝期間哀痛至極,哭泣無聲,就好像淚中帶血的樣子。但是,他的這一舉動并未贏得其師孔子的表揚,反而被孔子歸為“愚孝之人”。孔子真正喜歡的孝子類型是閔子騫那樣靈活地對待守孝之事。也就是說,守孝的關鍵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內心充滿哀思之情、惋惜之情、感激之情、戀戀不舍之情。在處世層面,漢魏家訓特別重視“尚中守和”(比如東方朔《誡子書》所強調的“明者處世,莫尚于中,優哉游哉,與道相從”),要求交往中的人們做到敬重別人、尊重別人隱私、在酒桌上不強人所難(比如王肅《家誡》所告誡的“下坐行酒,隨其多少,犯令行罰,示有酒而已,無使多也”),并提出“謙恭、謹慎、忠信、篤敬、不毀譽他人”等為人處世之信條(比如羊祜《誡子書》所倡導的“恭為德首,慎為行基,愿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在對待自己和別人的先后次序上謹記“遺己察人,舍己就人”之原則(比如姚信《誡子》倡導“遺己察人,可以通矣;舍己就人,去否適泰”),從而真正做到人際和諧上的“和而不同,和氣待人”。在闡發為政之和諧價值追求時,漢魏家訓既從君主的角度出發,要求君主修養道德、敬重賢者,對人仁慈(比如曹袞《令世子》倡導“接大臣,務以禮。雖非大臣,老者猶宜答拜。事兄以敬,恤弟以慈”);又從官吏的角度出發,要求官吏們公正廉潔、辦事謹慎(比如馬援《誡兄子嚴、敦書》所倡導的“其論議貴無貶,其進仕尚忠節”);還從君臣關系、臣臣關系的處理上提出了“求賢若渴、受諫不厭、公正無私”的君主待臣之方(比如張纮《臨困授子靖留箋》倡導“明君悟之,求賢如饑渴。受諫而不厭,抑情損欲,以義割恩”),“恭謹為節、知難而退、保身全名”的臣子對君主之策略(比如顧雍《訶責孫譚》認為“臣下以恭謹為節”)以及“盡節效力,居上不驕,制節謹度”的處理官吏之間上下級關系之對策(比如鐘會母《誡子行仁政》認為“居上不驕,制節謹度,然后乃無危溢之患”)。

由此可見,漢魏家訓將“和”視為其核心價值追求,提出只有“身(包括身體、地位、容貌等方面)和心(包括道德、追求、安定等方面)之間和諧了,才能安定好自己,做一個和諧的人;家庭成員之間只有各守本分,互相關愛,才能維護好家庭和睦,造就一個和諧的家庭;人和人之間(尤其是同事和同事之間、朋友之間)應該體諒關愛,才能維持好人際關系,造就一種和諧的人際交往氛圍;在君主和臣子之間以及官吏之間,應該上下和合,互相敬重,以德相交,各司其職,才能維護國家安寧,使得朝政亨通,造就一個和諧的朝廷和國家。總之,不管是“身和心之間”,還是家庭成員之間、朋友之間、君臣之間,都應和氣相待,在一團和氣中互謙互讓、互相關愛,亦即只有當“和”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核心價值追求時,家訓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其倫理教化價值,為教育子孫后代做出一番貢獻。

四、漢魏家訓倫理對當代家庭教育的啟示

作為中國古代家訓的重要組成部分,漢魏家訓也能為當代家庭教育提供有益參考,比如當代家庭教育應“教導哪些內容,用怎樣的方式來教導,教導之際應注意哪些問題”,都可以學習借鑒漢魏家訓的做法。

首先,在家庭教育的內容方面,我們不能搞單一的知識教育,也不宜搞簡單的“智商加情商”教育,而應囊括“道德品質教育、家庭責任教育、處世之道教育、未來的職業道德教育”等。不過,家庭教育所涉及的內容雖多,但其主旨一定要凝練,要像劉廙《戒弟偉》之“夫交友之美,在于得賢,不可不詳”那樣突出中心要點。畢竟,在當代信息社會,家庭教育的內容不能太多,所講的話不能拉拉雜雜,不能占用太久的時間,以免讓子女們厭煩,造成“左耳進,右耳出”的尷尬后果。

其次,在家庭教育的形式方面,不能是宣講幾條枯燥無味的守則,讓子女去死讀、死寫、死背,而應像鄭玄《戒子益恩書》那樣,通過講述親身經歷,告誡兩位兒子應“敬慎威儀,以近有德”。因此,當代家庭教育展開之際,也應以講故事的形式,告訴子女為何要遵守這些家規,這些故事既可以是古代的名人事跡,也可以是當代人物的成功范例,但都需講得繪聲繪色、惟妙惟肖、入耳動聽。只有這樣,才對當代青少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能提起子女們的興趣,他們便愿意洗耳恭聽,而有些故事因為有感人的情節,故能時不時地被子女們所記起,在關鍵時刻起到重要的約束作用。

然后,在開展家庭教育之際,還應根據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以及子女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施行教育。比如,孩童時代主要是禮儀教育和文明習慣養成的教育,少年時代主要是人際關系教育和理想教育,青年時代則包括男女關系教育、家庭責任教育、道德責任教育、社會責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等。又如,應根據不同的性別開展教育,像班昭《女誡》之“夫不賢,則無以御婦;婦不賢,則無以事夫。夫不御婦,則威儀廢缺;婦不事夫,則義理墮闕”那樣,對夫婦所應承擔的倫理責任進行高度概況。相應地,在當代家庭教育中,如果是教育女兒,完全可借鑒《女誡》等漢魏家訓的女訓思想開展教育,除了那些三從四德的糟粕應拋棄以外,一些有益的女子道德思想則應向女兒逐一灌輸,使她以后不會太任性、太自私、太霸道,以免造成無法融入夫家生活之尷尬局面。另外,還應針對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進行點評,像劉備《敕劉禪遺詔》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那樣,讓子女明白日常生活中的做人之道;或者是利用吃飯、睡前等空閑時間,見縫插針地施行教育,或者當子女犯有過錯時,一針見血地指出其錯誤之處,告訴子女正確的做法是什么,以后應該怎么去改正,怎么去完善德行。

總之,學習借鑒漢魏家訓倫理思想,不但有益于當代倫理道德之體系建設,而且有益于當代家庭教育,并為億萬家庭的和睦共處以及培養“立志修身,慈愛孝順,謙讓誠信,清廉賢明”的子孫后代提供優秀的學習典范與寶貴的思想啟迪。

參考文獻

[1] 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37.

[2] 唐松波.古代名人家訓評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3.

[3] 程靜宇.中國傳統中和思想[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欧美www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AV老司机AV天堂|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国产第一页亚洲|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国产在线八区| 精品91视频|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九九热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九色91在线视频| 日日拍夜夜操|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国产欧美另类|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夜夜拍夜夜爽| 亚洲精品黄| 国产97色在线| 婷婷午夜影院|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亚洲二区视频|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97在线公开视频|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91在线中文| 欧美一级在线|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99er精品视频|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色综合成人|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久久精品66| 色AV色 综合网站|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六月天激情|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国产精品福利社|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 亚洲精品va| 五月婷婷综合网| 国产女人在线|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久久久亚洲色|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无码日韩视频| 97在线公开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