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的消費指數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通貨膨脹情況日益嚴重,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宏觀調控政策抑制通貨膨脹帶來的不利影響。本文擬通過分析通脹情況對成本數據信息失真的現象,通過分析其失真的原因所在,從而引出如何在通脹情況下對成本數據進行適當的調整、校正,以達到消除通貨膨脹對成本數據的影響。
關鍵詞:通貨膨脹;固定資產;財務報表;會計信息
一、通貨膨脹的概述
通貨膨脹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于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供遠小于求)。是總的物價水平以不同的形式(或公開的或隱蔽的)持續上升的一種經濟現象,也就是指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升的過程,即是一個貨幣持續貶值的過程。
二、通貨膨脹下會計信息扭曲原因分析
(一)通貨膨脹違反了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又稱為實際成本,就是取的或制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者其他等價物。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其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在通貨膨脹時期,由于物價水平的變動,貨幣成為一種不統一的計量尺度,資產的賬面價值不能反映資產價值的實際變化及其現行價值。如固定資產按購建時的價格作為其歷史成本入賬后,長期保持不變,直到報廢為止,在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早已背離其現行價值。這也從某種程度上暴露了傳統會計計量屬性的不足之處。
(二)通貨膨脹違反貨幣計量假設
貨幣計量是會計的基本假設之一,它是指會計主體在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計量,反映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從長期來看,如果幣值變動的幅度小且變動的頻率低,可以近似地認為幣值是穩定不變的。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貨幣價值不斷下跌,貨幣的購買力不斷下降,物價水平不斷升高,由于不同時期的貨幣對應著不同的購買力,如果仍以名義貨幣作為計量單位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報告,其結果降低了會計信息的質量。因此,貨幣幣值的實際變動否定了會計理論上的幣值不變假設。同樣是100元,在期初和期末的貨幣購買力會有很大的差異。
(三)通貨膨脹違反了配比原則
在歷史成本會計計量模式下,企業生產的產品是按出售時的價格取得收入,其計量的基礎是現行價格,而銷售成本是按歷史成本計量的存貨價值,計量的基礎是原始交易價格,在幣值穩定的條件下,銷售收入減銷售成本以后的收益,基本上符合收入費用相配比的會計原則,能夠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成果。按照歷史成本原則計價的貨幣性項目期末金額是以期末購買力水平表示的,而非貨幣性項目的期末金額則是以取得時的貨幣購買力水平表示的,二者不配比,因此按照不同時點的貨幣購買力水平表現出的各項目的數字之間的加減也就沒有了意義。
三、通貨膨脹情況下會計信息失真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對固定資產的調整
1.對固定資產進價及折舊按重置成本計量
重置成本是指在當前市場條件下,按現行價格購置與現有固定資產相同或類似的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采用這種會計模式,要求對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按現行成本予以調整,再計算出現有固定資產由于現行成本變動而產生的、尚未實現的利潤或損失。由于重置成本是在現有市場條件下對固定資產進行計價,能夠反映市場的實際情況,所以重置成本可以解決通貨膨脹條件下成本補償不足的問題。
2.固定資產折舊處理宜采用加速折舊法和平均貼現法
采用加速折舊法和平均貼現法則可以較好的解決這些實際問題。采用加速折舊法可以使折舊額與實際消耗的價值水平相當,減少因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帶來的損失,增強企業的發展后勁。平均貼現折舊法是在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和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以固定資產原值與凈殘值現值的差額為計算折舊的基數,在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年限內等額分配成本的一種計算方法。通貨膨脹在我國國內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對于折舊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有助于消除通貨膨脹對會計信息處理的影響,加快企業的資金補償,加強企業的發展后勁,但由于通貨膨脹是現階段經濟發展的產物,在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并未出臺相關法律措施前,上述方法的合法性還有待于法律法規的規范。
3.對固定資產的決策
在通貨膨脹時期,由于物價持續上漲,貨幣貶值,等量的投資成果需要比物價平穩期大得多的投資成本,并大大增加了投資的財務風險,由于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占用資金大,建設周期長,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所以要對固定資產的投資項目進行重新評估,在通貨膨脹下,建設年限越長,則建設費用上漲愈多,項目建設費用也就越來越大,到時不但不能為企業創造效益,甚至有可能對企業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充分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通過計算資產的凈現值決定是否進行投資。此時方案的凈現值已經小于零,所以必須放棄此方案,否則將無利可得。從計算中可以看出,由于有了通脹的影響,有時一個本來可以接受的項目將變得無法接受。
(二)對存貨的調整
1.對存貨的流動計價方式采用后進先出法
對于企業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和后進先出法等。2006年的《新會計準則》中雖取消了后進先出法,但同時引入了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目前會計界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方法,第一種建議,即銷售成本和庫存成本同時調整,有“雙重配合法”和“指數調整法”。另一種建議主張對于庫存成本和銷售成本均分別按先進先出法和后進先出法計算,再比較兩種計算方法的差異以調整庫存成本和銷售成本,進而調整凈收益。還有一種根據重置成本模式派生出的重置價格作為收益表和資產負債表計價基礎。還有成本與市價孰低法等等。不過目前實務界大多還是采用后進先出法。
2.在通貨膨脹情況下,企業要充分考慮物價上漲對存貨的影響,為了減少因材料上漲所遭受的損失,企業可以在現金流量許可的條件下,適當提前購買囤積一定量生產必需的原材料。因為通貨膨脹期間,庫存帶來的費用有可能要遠低于通貨膨脹所帶來的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成本,而且增加適當的存貨可以保證企業生產、銷售的需要,實現均衡生產,防止發生意外,從而使企業經營更加具有彈性。除此之外,企業應該與客戶簽訂長期購貨合同,以減少物價上漲造成的損失。
(三)對財務報表的調整
1.按照一般物價水平調節財務報表
①將資產負債表項目劃分為貨幣性項目和非貨幣性項目。②調整非貨幣性項目的賬面金額。③計算貨幣性項目的購買力損益。④編制按一般購買力貨幣單位反映的財務報表。
2.添加財務報表附注資料
運用會計報表附注消除部分通貨膨脹的影響。通貨膨脹降低了報表數據的真實性、可比性,同時也降低了其有用性。為了提高會計報表的質量,可以采用一些補充方法(如括號、附注等)部分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
綜上,通貨膨脹對企業財務核算影響程度顯而易見,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直接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在通貨膨脹發生時,采用傳統歷史成本會計模式,既不能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也不能使貨幣和實物資本得到維護,無法維持生產經營能力。希望通過本文,對通貨膨脹下的會計信息核算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江輝.通貨膨脹對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影響分析[J].財會通訊,2011(4)
[2]金永利;金靜靜;高??;.通貨膨脹對財務報告的影響及調整[J].商業會計,2011(01)
[3]肖紅.淺議通貨膨脹條件下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J].會計師,2011(04)
作者簡介:邱風義(1981.2-),男,漢族,遼寧沈陽人,沈陽機床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